为促进行业交流进步,便于行业同侪互学互促,推动中国环境产业转型升级。E20环境产业圈层特推出《水务行业优秀案例汇编》,汇集了近150例案例,涉及村镇污水治理、工业废水治理、工业园区废水治理、水环境治理、市政污水管网、再生水回用、污泥处理处置等领域。
项目名称:刘府河流域水污染防治项目
推荐单位:安徽省通源环境节能股份有限公司
参与环节:工程总包
项目所在地: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
项目概况
刘府河流域位于天河流域,淮河右岸,发源于凤阳县境内凤阳山北麓大麦山东西两侧,分东、西二源,全流域总面积约340km²。流域内植被良好,除农田外,多为针叶松林所覆盖;水系分支流经多个湿地,起着涵养水源、水土保持的重要作用。为更好地保护流域水资源,维护区域生态系统稳定性,建设清洁宜居人居环境,自2021年起,通源环境正式实施刘府河流域水污染防治项目,工程概算约2.3亿元。作为凤阳县政府深入实施碧水保卫战重点项目,治理流域总面积达146.3km²,主要涉及河道有刘府河干流及禹塘河、小界沟、胡桥河3条支流。
示范意义
(一)统筹规划布局,协同治理攻坚。以“幸福河湖”建设为目标,科学制定流域治理规划,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关系,推动多部门协作,形成治理合力,确保系统性、整体性推进,打造人水和谐的美丽河湖。
(二)生态修复为本,控源截污为先。以自然恢复为核心,修复湿地、水生态等生态系统,提升水体自净能力;同时严控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染源头,落实“幸福河湖”清洁行动,实现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美好愿景。
(三)科技赋能监测,智慧管理增效。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智能技术,建立“幸福河湖”实时监测体系,结合人工湿地等工程技术,提升治理精准度和效率,推动河湖管理智能化、精细化。
(四)公众参与共治,政策保障护航。广泛动员社区力量,开展“幸福河湖”志愿行动,增强公众环保意识;同时完善政策法规,强化河长制责任落实,严格执法监督,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河湖治理新格局。
项目亮点介绍
(1)实施效果
通过一系列建设内容,包括溢流污染控制、污水处理、生态修复、湿地工程以及智慧监管等措施,旨在解决流域内存在的旱季污水入河、镇区溢流污染和水生态退化等六大问题。
通过控源截污措施,有效减少了污染物直接进入河流的量,从源头上改善水质状况。通过生态净化和旁路滞留等过程措施,对污水进行处理和净化,促进水体自然恢复和减少对下游水环境的不良影响。通过河道生态修复和湿地工程,提升了流域的生态系统功能,增加了水生物多样性和栖息地质量,使河流更具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特征。
同时,智慧监管工程的实施使得流域管理更加科学高效,能够实时监测水质状况、污染源排放情况,并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保障水环境的安全和稳定。此外,项目还包括雨污水管网完善工程,提升了镇区排水系统的能力,进一步减少了溢流污染的发生。
(2)社会效益
该项目实施促进当地就业与经济增长;改善了当地生活质量与社区环境;保障了公共健康与安全;推动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进而增强区域的发展潜力。
(3)生态效益
通源环境实施该项目不仅为凤阳县刘府河流域带来了显著的水质改善和生态恢复效果,更确保了国控断面水质达标,进一步提升了当地的环境品质和居民的生活质量,这对于保护当地水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该项目还是凤阳县积极践行“双碳”目标,为努力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作出了积极重要贡献。
项目技术工艺/装备简介
(1)技术工艺/装备名称
治理内容包括镇区初期雨水污染控制、污水站点改造、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工程及智慧监管工程。
(2)工艺/装备原理
雨水调蓄段工艺原理
平流沉砂池:利用砂粒和水的不同比重,采用平流的形式,控制一定的水平流速,使砂、水得到分离,当流速维持在 0.3m/s 时,可使较大的杂粒沉淀下来,而大部分有机颗粒随水流出沉砂池进入后续处理构筑物。
接触氧化池:接触氧化工艺主要凭借天然或人工填充滤料等载体上附着的生物膜,在直接利用水中溶氧、自然通风或人工辅助曝气等条件下,通过吸附、降解及过滤作用去除污水中的污染物。
反硝化滤池:反硝化深床滤池的基本原理:在滤池内填装一定量比表面积大、生化性质稳定的颗粒状滤料,经驯化培养使滤料挂膜,当废水穿过滤层时,附着在滤料上的反硝化细菌利用外加碳源进行无氧呼吸,将 NO- 2和 NO- 3作为呼吸作用的最终电子受体,把硝酸盐(NO- 3)中的氮(N)通过一系列中间产物(NO- 2、NO、N2O)还原为氮气(N₂),随着滤层微生物的大量生长繁殖,生物膜厚度不断增加,滤池可实现同步硝化反硝化脱氮过程。
湿地工艺原理
矿物质除磷池:主要采用化学除磷,通过向污水中投加无机金属盐与污水中溶解性的盐类(如磷酸盐)反应生成不溶性的沉淀物质,在絮凝剂的作用下聚集成颗粒较大的絮凝体,经过固液分离后达到除磷的目的。
生物接触氧化塘:生物膜在曝气条件下,可以针对较深的水体情况下发挥净化作用,布置在水中,会随着时间的累计,生长出微生物,这些生物质能够起到提高水体自净的作用,而生物膜类似于沉水植物,能够随着水流而波动,但因其不需要光合作用维持生长,可用于工程中水体前端,透明度较低的阶段,提升水体透明度,改善水下生态环境,再结合种植沉水植物构建湿地生态系统,构建完善生态系统。
生态塘工艺:生态塘系统通过在塘中种植水生作物,进行水产和水禽养殖,建立人工生态系统,以太阳能为初始能源,将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进行降解和转化。生态塘处理系统包括厌氧塘、兼性塘、好氧塘等,本身既是污水处理单元又是利用单元,不仅可去除污染物,而且以水生作物、水产的形式作为资源回收,在污水处理的同时实现污水的资源化利用。
(3)工艺/装备特点
雨水调蓄段工艺特点
平流沉砂池:具有截留无机物颗粒效果较好、工作稳定、构造简单和排沉砂方便等优点。
接触氧化池:生物膜生长并固着在填料上,能够保留世代时间较长的微生物(如硝化细菌),使得生物膜在降解有机物的同时具有脱氮的潜能。
反硝化滤池:在运行中,表面粗糙且粒径较小的滤料可有效吸附和阻截进水中的有机颗粒与悬浮物,被截留的悬浮颗粒与滤料表面微生物新陈代谢所产生的黏性胶体物质黏结形成絮体,并通过反冲洗方式去除。
湿地工艺特点
矿物质除磷池:采用高性能除磷陶粒,原料主要是硅、钙无极矿物,除磷矿物质为 0.3~20mm 的颗粒,内部纳米级孔隙结构, 吸附能力强,在污水中释放 Ca2+、OH-与磷生成磷酸盐吸附在滤料表面,适用于生活污水、工业污水、养殖废水,以及河道、湖泊水质改善,人工湿地深度。
生物接触氧化塘:本湿地处理工艺确定以削减 TP 为主,表流湿地单元在水质净化的基础上兼顾景观效果同时综合考虑到湿地的经济价值,湿地内不同的蓄水深度,构建不同的水生生物群落。其多样性植物主要是高效去氮、去磷,并能克藻的水生经济作物(包括蔬菜、水生纤维植物和水生观赏植物),实现不同的植物混种,一方面解决了单 一工艺的处理能力不足,冬季运行困难的难题,另一方面还在一定程度上节省投 资费用以实现最少的投资达到最佳的效果同时兼顾景观和湿地经济价值。
(4)应用工业领域
应用于农村或大面积流域水环境治理领域。
(5)工艺/装备流程图
雨水调蓄段工艺流程图
初期雨水进水--粗格栅及进水泵房--细格栅及隔油沉淀池--硅砂调蓄池--接触氧化池--混凝沉淀池--滤池--消毒池--出水
湿地工艺流程图
湿地进水--矿物质除磷池--生物接触氧化塘--—级表流湿地--生态塘--二级表流湿地--生态塘湿地--出水
(6)项目部分案列照片
编辑:黄延丽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