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案例】常熟应急水源地生态系统修复综合管理工程项目

时间:2025-05-07 15:26

来源:中国水网

评论(

为促进行业交流进步,便于行业同侪互学互促,推动中国环境产业转型升级。E20环境产业圈层特推出《水务行业优秀案例汇编》,汇集了近150例案例,涉及村镇污水治理、工业废水治理、工业园区废水治理、水环境治理市政污水管网再生水回用、污泥处理处置等领域。

项目名称:常熟应急水源地生态系统修复综合管理工程项目

推荐单位:江苏中法水务股份有限公司 

参与环节

建设单位和项目负责人:江苏中法水务股份有限公司,王勇庆

设计单位和设计负责人: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李为

施工单位和施工负责人:江苏中法水务股份有限公司,周裔煊

运行单位和运行负责人:江苏中法水务股份有限公司,施学峰

项目所在地: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 

项目概况

本项目于2024年入选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典型工程项目案例,本项目所涉常熟应急水源地,位于长江常熟碧溪街道浒浦区域,占地面积1474亩,有效库容506万m³,于2016年4月正式投入投用。作为常熟全市生活用水的重要保障基地,初期遇到了生态系统失衡、局部水质恶化等影响安全供水的问题。为尽快补齐水生态系统短板,江苏中法水务联合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实施了常熟应急水源地水生态系统修复提升工程,将该应急水源地打造成为一个“水岸优美、水质清澈、鱼草共生、人水和谐”的美丽湖库,提升了常熟全市的供水可靠性和安全性。

示范意义

湖泊生态修复技术主要分为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和生物修复三种,本项目所采用的“鱼草联合调控修复浅水湖泊生态系统的方法”属于生物修复范畴,主要通过水生植被、水生微生物和水生动物等水生生物来调控水体中的营养盐,从而改善受污染的水体环境,具备生态环保、成本较低、效果可持续、适用性强等优势,在修复提升浅水型淡水湖泊的生态功能性方面具有很好的推广运用价值。

项目亮点介绍

(1)实施效果

本项目自投产运行以来,运行效果良好、稳定,水体营养状态由轻度富营养水平转变为中营养水平,各项水生态指标得到极大改善,取得了显著的生态和经济效益。

沉水植物实现了从无到有的根本性转变,且多样性逐年提升,目前轮叶黑藻、金鱼藻、穗状狐尾藻、苦草等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种群,其覆盖度由0.2%升至20.8%,生物量由5.0 g/m²升至2108.9 g/m²。

整体水质得到明显提升,其中总氮、氨氮、高锰酸盐指数等指标显著下降,水体透明度由69cm升至333cm,二甲基异莰醇由89.3ng/L降至2.8ng/L。

浮游植物生物量显著降低,由11.88mg/L降至0.58mg/L,叶绿素a由24.77μg/L降至9.62μg/L,同时藻类组成也发生显著改善,蓝藻水华得到根本消除。

基于完善的水生态系统功能,并运用Bathtub模型不断优化引排水方案,2021年翻水量2811万m³、电费89万元,较2018年下降30%左右,有效降低了运营成本。

(2)社会效益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成功将常熟应急水源地打造成为本地长江沿线湖库水生态修复的典范和亮点,每年接待多批次的同行参观、领导考察和学生研学等活动,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3)生态效益

本项目通过生态捕获大个体鲢、鳙,在实现一定的渔业效益的同时,还能移除带走水体的营养盐,对净化水质起到关键作用,例如2019-2021年两次定量捕捞的鲢和鳙可实现移除氮4965kg、磷1077.9 kg。

项目技术工艺/装备简介

(1)技术工艺/装备名称

一种鱼草联合调控修复浅水湖泊生态系统的方法(发明专利,ZL2023 1 0638268.7)。

(2)工艺/装备原理

针对湖泊普遍存在的水质欠佳、水体富营养化以及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失衡等问题,本技术基于系列原位受控实验和湖泊验证试验,提出通过鱼类群落结构优化调整和沉水植物群落恢复重建相结合的联合调控技术方法,提高鱼类群落结构合理性和沉水植物群落的多样性,修复受污染湖泊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从而增强湖泊的自组织修复能力和自净能力,逐步控制富营养化和藻类水华,改善水质、提升透明度,整体提升湖泊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稳定性和健康程度。

12

编辑:黄延丽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