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国际形势下,中国水务企业亟须结合自身禀赋和海外市场需求,清晰地制定海外投资的战略定位与发展路径。
1路径一:依托央国企优势,协同“抱团出海”
图4-2013-2025“一带一路”海外大型公用事业(投资规模大于一亿美元)建造企业项目数量
根据美国企业研究所(AEI)发布的“中国全球投资追踪(China Global Investment Tracker)”数据库的数据,截至目前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规模超过1亿美元的75个公用事业项目中,有66个项目由央国企担任总承包商。这表明,央国企凭借资金实力雄厚、政府支持力度强、管理体系成熟及全球网络广泛等优势,已成为海外公共事业基建的主要力量。此外,国家层面的战略支持与双边贸易协定也有效降低了海外基建投资所面临的地缘政治风险。
在现代城市化发展趋势下,中国水务企业在海外拓展过程中,除进行系统性的技术评估,深入了解目标国的水资源状况、市场需求及政策环境外,更需在战略层面精准定位,选取与自身技术能力与管理经验相匹配的市场进入路径。同时,应积极探索与央国企合作的可能性,利用央国企的综合竞争力和国家战略支持,以联合体形式实现“抱团出海”。该合作模式不仅能有效分散复杂国际环境中的风险,提高项目成功率,还可显著提升中资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整体竞争优势。
当前,全球水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日趋严峻,国际水务市场对资本和技术密集型项目需求持续扩大。水务企业在制定出海战略时应关注他国对于水务投资的主权敏感性问题,积极引入多国企业参与合作以降低风险。相较于过早进入市场,更应关注已有中资基建基础的国家,以促进水务合作机会的生成。因此,水务企业应制定科学战略,深化与央企的协同,准确对接目标国的发展需求,实现有效布局与深入扎根。
2路径二:强化产业链环节能力,创造技术出海空间
水务企业应从传统单一的工程建设模式向“投资-建设-运营”一体化模式转型。在海外市场拓展过程中,企业不仅应承担施工承包任务,还要积极向运营管理和设备供应领域延伸,全面提升产业链整体参与度。企业需要整合工程设计、设备供应和运营维护环节的能力,以降低项目生命周期成本,提高边际效益。此外,加快技术创新与数字化发展,借助智慧水务技术提升运营效率、减少资源浪费与人工成本,实现精细化管理。
以瑞典环保企业普拉克(PURAC)为例,其污泥热水解技术在污水处理领域具有国际领先优势,能有效将污泥转化为沼气,提高能源自给率。普拉克累计完成全球超过5000个项目,覆盖70多个国家,涉及污水、垃圾和废水处理等多个领域。2015年,北京城市排水集团及国投创新联合收购普拉克后,积极拓展国内外污泥处理业务。2018年成功中标蒙古乌兰巴托污水处理项目,成为以自主技术品牌实现“技术出海”的典型案例。
3实施目标国本地化战略,增强区域竞争优势
鉴于水资源与国家主权及发展战略密切相关,本地化战略在水务企业海外拓展中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本地化能有效提高企业在目标市场的竞争优势,降低东道国对水资源主权敏感性的顾虑;另一方面,有助于推动当地水务市场的可持续发展,降低项目谈判与履约成本。
如近年来,众多中国水务企业借助新加坡交易所这一国际资本平台快速进入东南亚市场。
2014年起,多家中资环保企业通过收购在新加坡上市企业迅速获得当地项目资源及市场渠道。这种模式不仅体现了新加坡在区域水资源治理中的战略地位,也反映出企业对于新加坡优越营商环境及解决水资源问题经验的认可。利用新加坡严格的监管标准带来的国际信誉,有效提升了企业品牌影响力,实现了资本运作与区域战略的协同。
“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国水务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后,应系统实施本地化战略。通过尊重当地文化与市场需求,组织上深度融合当地,通过聘用本地员工、建立本土供应链体系以及遵守当地法律法规,增进与当地政府、企业和公众之间的互动和信任,实现由外资企业向本土企业的战略转型,建立长期稳定的市场基础与竞争优势。
04软实力“硬”起来:“人”先出去,提升国际公关互动能力
1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与交流,培育具有国际视野的团队
人才是企业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支撑。当前,企业在海外市场经营能力和人才储备方面依然不足,成为“走出去”面临的关键挑战。为助力水务行业企业顺利实现国际化,应加大国际人才培养和交流力度,建立一支专业化、全球化,拥有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团队。
首先,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应联合推动实施“水务国际人才联合培养计划”,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及科研机构合作,共同培养具备国际视野的人才。例如,2017年5月,中国政府发布《“一带一路”生态环境保护合作规划》,实施包含绿色丝路使者计划在内的6大类25个重点项目,旨在促进沿线国家环境管理人员及专业技术人才交流合作,提升当地环保意识及管理水平。2019年发布的《绿色丝路使者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则进一步明确培训目标,涉及大气、水污染防治以及绿色金融、供应链和技术分享等内容。据中国驻柬埔寨大使汪文斌介绍,该计划已为120多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培训3000人次绿色人才。
其次,应搭建和对接国际专业平台。例如,与国际组织联合举办专业会议、合作项目,设立国际水务创新奖学金,鼓励青年技术人才参与国际经验交流。此外,与海外基建企业合作建立人才培养平台,分享工程建设经验;与国内知名律所合作培养涉外法律人才;加强与国内外高校合作,提升人才的国际市场调研和事务处理能力。
编辑:李丹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