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3-2030年按照人口规模划分的城市百分比、城市群增长率
来源:United Nations,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Population Division (2018). World Urbanization Prospects: The 2018 Revision, Online Edition.https://population.un.org/wup/maps?tab=Growth%20Rates%20of%20Urban%20Agglomerations&year=1990-2018
3中国水务企业有“走出去”的坚实基础
依据波特国际竞争力理论的“钻石模型”,参与国际竞争需要具备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支持产业以及企业战略与竞争结构等基本条件,以及政府和机遇两个辅助因素。
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中国水务行业已经涌现出一批拥有丰富经验、先进技术和充足资金的龙头企业。据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统计,截至2022年,全国共有水务企业5094家,总营收达4409.1亿元,其中大部分企业已有10-30年的发展历程。这些企业在国内市场的发展壮大,以及政府政策引导和海外市场需求的双重推动下,已经具备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实力。
尽管如此,拓展海外水务市场在市场需求挖掘、政策激励以及国际经验积累等方面仍处于初级阶段,“迈出国门,走向世界”恐需要产业层面集体发力。
02水务海外投资面对的挑战
1对政府角色的持续依赖:公共物品属性与市场失灵
水务行业具有显著的公共物品特征,在我国特定的“条块式”行政管理结构下,政府不仅扮演投资者、服务购买方的角色,也负责价格和服务的监管。在海外市场中,这种情况也同样存在。
此外,大型水务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庞大,收益期长且边际效益递减。随着基本需求得到满足,进一步投入的效益逐步降低,而维护运营成本持续增加。这种投入产出不均衡现象导致市场缺乏足够激励机制,自发性资源配置难以实现,进而无法达成社会整体的帕累托改进。因此,从理论上看,实现社会最优供给需要政府通过补贴、合理定价以及建立公私合作等政策措施纠正市场失灵,以分担风险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
2主权因素的凸显:水资源的战略意义与国家主权
水不仅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水安全已与国家安全密切关联。随着全球化与气候危机的叠加,水资源的角色已经从普通自然资源上升为国家主权的关键组成部分。联合国大会1962年通过的《关于天然资源之永久主权宣言》和1974年通过的《各国经济权利和义务宪章》提出“永久主权原则”,明确将水资源视为国家领土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管理属于国家固有主权,尤其对发展中国家尤为重要。
此外,发展中国家面临水资源短缺问题时,往往比发达国家更加严重。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在《全球风险报告2025 (Global Risks 2025)》中调查了122个国家的主要风险,有25个国家将水资源短缺列为主要风险之一。据统计,全球超过200条河流涉及两个或多个国家,这些国际河流沿途国家因水资源分配问题引起冲突的可能性最大。
另外,水资源被视为国家发展的战略资产。粮食生产、工业运转和能源供应都高度依赖稳定的水供给,一些研究将水资源喻为国家经济的“生命线”,强调其对各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发展中国家在应对水问题时受到资金、技术和治理能力的限制:供水基础设施和灌溉体系薄弱,治水科技和人才匮乏,法律法规和管理机制不健全。
因此,发展中国家纷纷采取防御性与发展性双重保障体系。例如,巴西通过《国家水资源管理办法》明确水资源为国家资产,禁止私人侵占,并由政府统一管理。《澜湄水资源合作五年行动计划(2023-2027)》也强调了双边及多边合作的重要性,力求联合应对水资源挑战,推动可持续发展。这些都为水务企业的海外布局带来一定的挑战。
3地缘政治与贸易摩擦的影响:关税战冲击海外投资
在全球水资源日益紧张的背景下,地缘政治冲突和贸易保护主义的加剧深刻影响着水务海外投资模式。
首先,水务基础设施的公共属性使其政治敏感性极高,极度依赖于政府的信用与政策稳定性。近年来,中美战略竞争加剧和区域冲突频发,加大了海外投资的政治风险,导致许多水务项目的投资周期延长甚至被搁置或终止。
其次,2025年4月美国特朗普政府宣布对中国商品征收高达145%的高额关税,标志着中美贸易摩擦进一步加剧。当月中国对美出口同比下降21%,促使中国企业加速“去美化”进程,转向东南亚、欧盟、拉美和非洲等新兴市场。例如,中国对越南和泰国的出口分别增加了18%和20%。
地缘政治和贸易政策的变化对水务产业链带来结构性冲击。尤其在水处理技术领域,美国在核心技术与设备(如反渗透膜)上占据主导地位,中国90%的反渗透膜依赖进口,美国企业在其中的市场份额超过70%。持续的贸易摩擦和地缘政治变化可能推动水务供应链向“本土化生产+区域化协作”方向重组,促进技术跨区域流动。然而,由于国内水务行业长期依赖“人力+资本”密集型的发展模式,短期内很难迅速实现本土替代的根本性突破。
03精准战略路径,构建协同出海新格局
编辑:李丹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