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张辰:城镇水务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研究与实践

时间:2025-10-10 09:14

来源:中国水网

作者:汪茵整理

评论(

8月28日,在2025(第十七届)上海水业热点论坛上,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首席总工程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张辰重点聚焦于管网领域,并结合厂网一体化视角,分享上海市政院在城镇水务领域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方面的研究成果。

113_2_1760058753.png?wx_fmt=png&from=appmsg

张辰

01 智能技术发展的政策环境已成熟

张辰介绍,在智能技术发展方面,国家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智慧城市和数字孪生等领域的建设。例如,2021年,全国人大发布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推进智慧城市建设;2021至2023年间,中央网信委、国务院及网信办联合多个部门相继印发文件,倡导打造数字孪生体系。2024年,中央网信办会同发改委等十部门发布《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实施指南》,强调实施绿色建造和智能建造,打造数字孪生工程建设模拟系统,推动构建智能建造平台等内容。

2024年,住建部印发《推进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设备更新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建城规〔2024〕2号,也提出分类推进建筑与市政基础设施设备更新,强调智慧化运营,并明确至2027年,对技术落后、不满足有关标准规范、节能环保不达标的设备,按计划完成更新改造。

2025年7月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建设韧性城市与智慧城市,推动技术突破与研究深化,提升城市基础设施特别是生命线工程的智慧化水平。

今年7月底,中国工程院发布的人工智能新兴技术清单中,涵盖6G、多模态大模型、超级通用智能体等163项热点技术,并重点关注产业改造升级与学科交叉融合。

张辰分析,由以上政策可见,市政基础设施作为城市生命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日益受到国家层面的重视。包括前文提到的住建部出台的相关政策,也突出强调了城市生命线安全及城市更新示范建设。但推动基础设施城市生命线真正的落实,还是需要行业共同努力。

在地方层面,上海市依托高校和科研机构推动技术创新,在人工智能与水系统智慧化方面开展了多项实践,如出台《上海市进一步扩大人工智能应用的若干措施》,提出专项支持政策、发放算力券等措施。

2024年5月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调研上海城投集团时提出,要持续提升排水管网运行能力,提高厂网系统化运行效率。2024年6月上海市委污水系统治理工作会议中提出,要健全排水感知和模拟评估系统,常态化开展排水系统模拟评估诊断,并不断迭代完善。

2024年12月13日,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在上海岛为张辰创建的量子城市时空创新重点实验室揭幕,彰显了上海对相关工作的重视。此外,今年初,同济设计集团等企业与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共同签署了“上海量子城市时空创新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建设方案,上海相关方面将创新集成运用各类新型数字化技术,建设虚实相生、线上线下联动、万物互联感应的时空数字孪生系统,到2027年,全面提升城市时空智能治理能力,支撑千行百业垂类应用需求,形成人工智能时空领域若干产业集群。

今年,7月26日-28日,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在上海召开,大会发布多项重要成果,展示前沿科技3000余项,进一步促进人工智能在全国的推广应用。

纵观国家层面与地方政府层面,都针对发展智能技术释放了重要信号,推动相关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已日渐成熟。

02 智能技术需注意应用场景的衔接

在智能技术应用方面,张辰提出了未来发展的几个重点方向:第一,要结合数字化应用场景。国际水协及全球水研究联盟等机构指出,数字化技术需注重应用场景落地。张辰表示,目前行业内研究进度比较超前,但与实际应用场景之间存在一定脱节,需着力突破应用瓶颈,实现有效的衔接融合;第二,要针对应用端的阻碍提出系统解决方案;第三,要在水务行业打造实际应用案例,通过案例的传导来促进水务行业人工智能的发展。

国际水协今年也发布了水务行业的战略性数字化转型的蓝皮书,未来将针对水行业的智能技术发展开展一系列工作。

 113_3_1760058753.png?wx_fmt=png&from=appmsg

国际水协IWA2025年出版

落地到具体领域,张辰表示,水务行业在排水管网智能化、污水处理厂智慧运行等方面仍面临一系列挑战,需依托数据分析实现精细化管理与智能决策。

以排水管网系统为例,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排水系统面临诸多挑战,如管道老化、堵塞、渗漏等问题频发。暴雨内涝与污水溢流现象愈发严重。智能化技术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模型的应用,能实现风险预测,并优化处置方案,可有效提高城市应对风险的能力和效率。

编辑:赵凡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