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9-17 16:49
来源: 中国水网
作者: 赵利伟整理
当前,行业乃至全球都面临深层不确定性,水务集团在编制“十五五”规划时,不仅需要思考“到哪里去”,更需重新回答“我是谁”的根本问题,因为新的时代下产业和行业本身都在发生漂移。
在2025(第十七届)上海水业热点论坛上,E20环境平台首席合伙人、研究院院长傅涛以“重构与归一:面向未来的环境设施”为题进行分享。他指出,这一变化源自2018年开始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其本质是中美两个世界大国在军事、经济、体制、金融等方方面面的深刻博弈,博弈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也给行业带来了一些困境。
01
中美博弈叠加智能化,两大变量推动世界范围的产业重构
中国在金融领域的相对弱势,叠加分税制下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不匹配,导致隐性债务累积,成为国家金融风险防控的重点。在中美对抗激烈时,严控风险就体现为严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水务环境设施属于地方事权,受此影响,行业面临严重的应收账款压力,这是行业困境的根本原因。
短期内这一局面难以缓解,除非中美对抗出现实质性缓和或达成某种结果。世界经济进入危机初期,中美对抗深度化带来千行百业以及各国的不确定性,这一不确定性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又叠加了一个重大变量——智能化。
智能化是百年变局的第二大变量。2015年4月,国务院发布的“水十条”对行业产生了深远影响,十年后,就在2025年8月26日,国务院又印发重磅文件《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提出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推动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各行业各领域广泛深度融合,重塑人类生产生活范式,促进生产力革命性跃迁和生产关系深层次变革,加快形成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新形态。
人工智能正在附加成为另一个根本性变量,相比中美对抗这一变量,人工智能带来的重构是长期而深远的,将迫使所有产业重新寻找自己的位置。双重变量叠加,形成世界范围的产业重构。传统产业都在被重新定义,很多行业不知道未来在哪里,很多的企业在寻找第二曲线。
傅涛指出,难,不是环境产业独有的,没有与主业不紧密相关的第二曲线,每个单一赛道可能都是红海,第二曲线必须依托于自身做强做优的主业,与之密切相关的跨越才有意义。
02
守住环境设施的专业运营权,是我们参与产业重构的前提
水务行业是城市化与工业化高速发展的衍生品,但如今,城市化从迅猛发展到了转折期,城市发展路径发生变化,多数城市出现收缩、人口负增长,原有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同时,工业化从规模发展到了转型期,虽然我们工业门类齐全、实力雄厚,但工业调整期正在到来,各行各业都在经历转型。
党中央为我们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它既是对未来的期望,也是警示,构成了产业变革的大背景。各方面的表述都表明,行业按原有路径已经走不通,如绿色低碳循环理念之下,末端治理之路会越走越窄;“二十大”文件提出公共服务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过去那种简单扩张的产业舒适区已经结束;环境需求不断深化,说的是深化巩固而非新增;两山理论明确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实现少花钱不花钱也能把环境治理好,环保支付就会变少。这些在党中央相关文件中多次强调,说明按原路径走不通,由此产生了当前的困境。
产业正在经历出清与重构,出清已经开始,CD方阵、技术公司和设备公司大部分出清已经完成,很多公司倒闭;重资产公司处境艰难,如履薄冰,资产重构的序幕正在拉开,大量资产正在易主。
七年前,行业经历过一次资产重构,碧水源、桑德等民营企业的资产被国央企接手,如今,数千亿的国有资产未来由谁接盘,还是个未知数,这是一个战略话题,暂不做深入探讨,我们先聚焦于设施运营模式变革这一话题。
在产业重构中,我们找到了锚点:环境产业的确定性是环境设施,它是支撑我们行业穿越未来可能持续5到10年经济危机的关键,也是面向2049年实现全面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在自强中守住环境设施的专业运营权,是环境产业参与产业重构的前提。
我们要把根留住,环境设施是未来最稳定的业态之一,是环境产业最大的确定性,但是,这种确定性未必被环境产业独占,一旦失去对设施的掌控,它们可能被钢厂、融资平台或其他主体接管,如果设施运营的核心技术、经验积累和智能底座不再由专业环保企业掌握,这些设施就不再属于环境产业。事实上,很多行业正看中这一点,正在向这个领域延伸布局。
03
服务产品化加速,环境设施运营面临云边端重构
怎么守住环境设施?我们要看到环境设施的基本特点,设施分散是环境行业长久的本底特征,虽然市政设施有尽量的集中和规模追求,但受制于转运成本和污染控制,环境设施注定分散,且随着智能技术发展,未来会更加分散。
在设施分散的情况下,跨区域环境集团管控成为必然。集团对遍布各地的设施如何统一管控?有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并表管理”,通过资本投入、品牌统一和派驻管理人员(如总经理、财务总监)进行简单归集。这种归集非常脆弱,龙头公司每年都有一些项目被拿走,仅靠资本并表和品牌输送难以形成有机整体。
第二层次是“信息化集中”,通过建立信息平台,将各地运营数据汇总至集团,形成看板或驾驶舱,便于监控与统计,甚至实现一定反向控制。但这仍停留在信息层面,未触及核心运营。
第三层次是越来越深入的“平台化智能管控”,此时,边端运营须依赖集团的数据分析与远程指导,一线人员(厂长、设备工程师等)实质上成为集团智慧的执行终端,实现“灵魂上移”。
借助AI技术,集团可在低成本下推动边端依赖集团智慧运营,尤其在BOT项目回购后,确保运营外包的可持续性,构建与甲方开放、共创、共享的体系。人工智能提供了这样的路径,为迈向第三阶段开辟了快捷窗口。
我们构想了未来智能时代设施管控的两条落地路径:
一是“分封制”:每个环境设施自成体系,精气神凝聚,成为高级智能体,各智能环境设施间实现集团系统管控。这种路径资产与运营在项目端统一,适合产权与运营统一的一二线大型水务集团,如上海城投等。
二是“郡县制”:分散的环境设施精气神分化上移,设备、工艺、安全等均由集团统管,厂端“手脚化”,设施运营在云端集成,形成集团系统管控。这种路径支持资产与经营分离,让水务公司真的走向专业公司。
资产重构必然带来行业向服务业、向经营业的回归。五年前E20发起“双百联盟”,初心是助力中国树立100个污水处理运营服务品牌,达成轻资产运营目标,为此发布了“1+6”服务标准,其本质就是为轻资产运营提供支撑。现在时机正在到来。
此次行业重构,大部分市场化资产恐怕我们行业难以留存,两条路径最终会归一,不同区域优劣取舍会有不同。这种路径的重构对上海城投这类运营水平本就较高的公司而言,是提升运营水平、开展轻资产对外服务的绝佳契机。
实现集团智能管控的关键是工艺管控,环境工艺管控优化有五个层次:一是单元级工艺管控,如加药、加碳源、曝气等;二是多目标全厂寻优,这是生物处理领域的难点,目前已经有企业在完成,如首创、北控等都在开展全厂多目标、多手段寻优;三是厂网系统最优,部分企业从安全达标、经济等不同角度实现了;四是更深层次的全生命周期设施效益最优;五是在更高层次实现集团工艺管控的最优。
环境设施的非工艺看护也很重要,设备、安全、仪表需要社会化专业力量的导入。专业看护分为四个层次:一是对有问题及时发现及时维修(报警);二是进行预防性维护(到位的点巡检);三是预测性维护(预知问题治未病),助力无人、少人工厂落地;四是最高级的智能看护(设备特护,省心专业)。
最后,傅涛回顾总结了他的以下论断:
环境设施运营面临云边端重构,未来的污水处理设施运营一定不是边端独享的,而是与云端技术衔接,中国高速的5G、未来6G网络及智能技术提供了有力支撑,中国有能力把污水处理厂的运营搬到云端,弱化边端力量,目前只有中国有这样的硬件支持。
资产与运营分离是大势所趋,只有中国是把资产与运营紧密融合的体制,世界发达经济体均不存在类似中国这样的模式;
服务产品化大幕拉开,现在正在加速;
用智能化固化专业服务代差,让不同主体提供的服务产生差距,这也是我们专业人士需要重点突破的急迫话题。
编辑: 赵凡
北京易二零环境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E20环境平台首席合伙人 ,E20研究院院长,清华海峡研究院生态中国创新中心主任,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产学研中心主任,北京大学环境学院E20联合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环境校友联合会执行会长,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兼职教授,中广核环保产业有限公司董事。
曾经负责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机构的多项水业改革的政策研究。著有《两山经济》 、《城市水业改革的十二个问题》、《城市水业改革案例与实践》、《市场化进程中的城市水业》等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