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系统在原有1300个内涝风险点及积水点监测基础上,额外增设500余台液位监测设备;水质监测则重点针对环保督查指出的关键泵站布设相关仪表。
本次监测布点范围广、数量多,安装过程中已将各点位现场图片及基础信息同步录入平台。流量计与泵站水质设备安装水平显著提升,例如通过设置小水箱保障水质数据稳定性。
针对污水、雨水系统新增的1600台感知设备,城投集团依托自有智慧平台建设开展创新尝试:一是强化感知数据采集,同时对仪表运行状态实时管控(因设备长期在污水介质中运行,其工况需重点关注),平台可实时显示各点位状态,并支持远程配置与校准;二是实现感知数据分钟级传输,针对海量数据人工分析难度大的问题,在后台构建可视化分析图表,常规开展旱雨天流量、水质指标(COD、氨氮、浊度)相关性分析,经数据清理治理后,自动分析指标间关联、与降雨的关联及旱雨天变化规律,并以箱型图呈现结果。
此外,基于感知数据对排水系统核心功能指标(流速、充满度等)进行等级划分,以此判断管道淤积风险、充满度状况,同时分析诊断高水位运行状态。
打通数据路径:实现从“拥有数据”到“用好数据”
丁敏介绍,截至今年,感知数据建设将完成1500套设备安装,建设过程中坚持边建边用,通过持续关注数据不断发现并解决问题。
以数据稳定性为例,上海城投集团曾开展两周对比:首周对所有已安装设备的稳定性及不稳定的原因进行分析,发现污水介质导致的垃圾挂接、水质堵塞是主要问题,且初期对部分安装点井筒改造适应性认知不足。后续通过针对性改进,第二周设备稳定性已接近100%,剩余问题仅为垃圾挂接与堵塞。
三类感知仪表中,液位仪兼具稳定性与准确性;流量、水质仪表当前以维持稳定性、进一步提升准确性为目标。上海城投正逐步从“拥有数据”向“用好数据”迈进,推动数据从稳定、准确走向可用。准确性方面,目前正在探索仪表准确度评估方法,尝试引入GPS环境干扰滤波预处理技术,以确保流量测量数据与实际感知数据的相关性和一致性。
总结:排水设施运维的目标与价值
丁敏总结,排水设施作为城市韧性安全的生命线,它是为城市服务的,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应该契合上海这座城市定位与发展趋势,适应城市更新的需求。在排水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秉持建立“厂站网”一体化运行管理体系的目标,我们在过去精细化管理的基础上,通过创新的多元技术整合在排水专业领域上的应用,武装好排水设施管理的“大脑”与“双眼”,进一步提升管理能级,构建起全要素统筹、全周期管理、全效能提升的排水系统运营体系。
上海中心城感知体系的构建过程中,上海城投认识到:仪表的数据以分钟级在产生着,数据既是资源,更是资产,是企业战略决策的“导航系统”。
海量数据背后的规律与价值是构建数字时代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引擎,也是我们试图从“精细管理”跃升到“精益管理”的一种探索,我们要打通从“拥有数据”到“用好数据”的实施路径。“排水设施一体化精益运维可以提升城市价值!”丁敏最后强调。
编辑:徐冰冰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