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水体制机制改革进入深水区,能打破厂网分离管理壁垒、提升全链条协同效能的厂网一体化模式逐步推广。
8月28日,上海城投水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上海城市排水有限公司总工程师丁敏在“2025上海水业热点论坛”上指出,海量数据背后的规律与价值是构建数字时代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引擎,也是我们试图从“精细管理”跃升到“精益管理”的一种探索,我们要打通从“拥有数据”到“用好数据”的实施路径。
丁敏
排水体制改革背景下,上海排水设施一体化运维的实践探索
近几年来,中央环保督查、长江警示片等多次指出,上海市存在污水厂末端溢流、污水厂进水浓度偏低、泵站放江引起河道返黑返臭、管网雨污混接错接等问题。
丁敏介绍,针对这些问题,在上海市水务局的牵头下,上海城投做了大量的专项整治工作,比如雨污混接排查改造、清管行动以及低水位运行等,但收效有限,这些瓶颈问题仍然难以有效解决。
深入分析发现,核心症结在于排水体制机制:
第一,管理主体分散,瓶颈问题解决难。众所周知,上海排水是一个市区两级管理模式,管理主体分散,管理目标不聚焦,难以实现系统治理。
第二,系统运行分割,一网调度实现难。在分散管理的体制下,管网监测体系不完善,厂站网一体化调度智慧化程度偏低。
第三,管网养护规模效应不够,效率提升难。不同行政区划的养护企业分而治之,国企、民企、其他性质的养护企业。
第四,养护投入不足,运维质量提升难。排水管道日常运维费仅占运维定额51%;专项整治每年投入是运维费的5.5倍。
2024年5月23日,陈吉宁书记调研城投集团时提出要建立“厂站网”一体化运行管理体系;2024年6月4日,在市委污水系统治理专题会议上,陈吉宁书记提出要转变“用工程办法解决运行问题”的思维方式,建立健全污水治理体系。要优先解决治理渗漏、错接问题,要建立排水模拟评估系统,并实现迭代优化。
今年年初,上海市人民政府印发《上海市排水管理体制改革方案》,文件提出了明确的改革目标:在现阶段规划建设分工不变、设施资产权属不变、政府监管职责不变、属地防汛责任不变、日常运维资金渠道不变的基础上,到2026年底,将黄浦区、静安区、徐汇区、长宁区、普陀区、虹口区、杨浦区、宝山区、闵行区、浦东新区北部区域和嘉定区真新街道、江桥镇部分区域内雨污水公共排水设施,交由上海城投集团实施市属污水处理片区(石洞口、竹园、白龙港三大片区)厂站网一体化运维管理,发挥规模效应,推动降本增效,实现统一运维管理、统一技术标准、统一运行调度、统一服务质量、统一核算机制,达到预期目标。
设施归并后,上海城投管理的排水管网从原来的200公里跃升至1.6万公里(最新核验数据),泵站从300余座跃升至600余座。
10 年前,上海城投已推动管理模式从早期粗放的人工经验型运行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涵盖平稳输送、水安全水环境并重、应送尽送等模式,整体以注重细节、追求效率与质量的方向推进。
丁敏介绍,厂站网一体化的核心目标提出以后,未来的运行管理模式要从精细管理向精益管理进行跃升。精益管理应该以效能作为导向,更加精益求精,要引入数据驱动的决策机制,是集企业管理、业务运营理念、方法、技术、工具于一体的全新科学体系。
通过体制机制与技术创双轮驱动,推进系统性重构、数字化转型、专业化协同、一体化调度。破解跨层级、跨区域协同难题,推动排水设施从“分散管理”向“集约化、智能化、精细化”运维模式转型,构建全要素统筹、全周期管理、全效能提升的排水系统运营体系。此次体制改革六大任务之一明确,2026年底前需完成三大片区排水感知体系模拟评估系统建设,全面实现公共排水设施一体化运维管理。
上海排水感知体系模拟评估系统建设实践
感知体系与模型模拟评估系统建设复杂、周期长。上海城投先对三大片区污水系统划分,以适配管网拓扑结构布设感知点位:建设范围为上海中心城区石洞口、竹园、白龙港三大片区服务范围,服务面积约1690 km2。感知建设方案以三大片区内污水系统及雨水系统作为建设范围;模型建设方案以污水系统作为建设范围。
随后,以干线节点泵站、支线及污水厂服务范围为边界,按干线节点泵站收水范围与干线服务范围均匀划分,形成25个分区,进一步细化为135个子分区。
在整个感知体系布设上,上海城投集团调研了国内外的感知布点经验,汲取了他们的经验和教训。秉持精益管理理念,花最少的钱发挥最大的功能。
监测布点原则上以需求导向(生产运行、模型、溯源排查),按照逐层加密、逐步迭代的方式推进,固定监测与轮换监测相结合。此外,液位监测是当前排水系统监测中最重要的监测类别,需深挖排水监测数据价值,实现数据高效利用。
监测液位计安装
监测流量计安装
监测水质设备安装
分区节点实现三类仪表全覆盖,污水支线以液位控制为主,同步布设流量监测点。现有排水系统依托工程建设与科研积累,已部署约1000台液位感知设备,本次进一步梳理后新增1128台固定轮换监测仪表。
编辑:徐冰冰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