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浪潮正席卷各行各业,环保领域亦不例外。众多环保集团纷纷加大在“智能”赛道的资金与精力投入,力求抢占发展先机。
在2025(第十七届)上海水业热点论坛上,中山公用科技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用科技”)副总经理杨墨在以《中山市智慧排水建设及运营实践分享》为题的演讲中分享了中山市在智慧排水领域的创新实践。
杨墨
他表示,通过构建“1+3+N”智慧排水架构(包括1个区域运营监控中心,物联网平台、数据平台、应用支撑平台3大平台,以及N个智慧应用),并深度融合AI识别等先进技术,中山市成功实现了排水管理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控”的质变。
值得一提的是,该平台已成功部署阀门开度识别、积水识别等AI算法模型,并积极探索大模型技术在排水日报自动生成等场景的应用。这些实践不仅提升了水务管理效率,更体现了“以人员幸福感为核心”的发展理念,为行业提供了可复制的智慧水务建设经验。
01 治理背景与破局之路
为破解中山“厂、网、站”运维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中山市制定了针对性解决思路并逐步推进,以中心城区为试点,开展排水厂网一体化项目,统一专业运维单位,通过 “工程 + 运维” 模式实现整体提升,同时全面排查排水管网,精准摸清管网 “家底”,针对性补强管网短板以提升排水系统效能,还推进污水厂扩容,解决污水处理负荷不足问题,并统筹 “厂、网、站” 运营管理,提升服务质量与水平。该项目共包含 8 个子项,其中第七项“中心城区智慧排水平台建设与运营”(以下简称“智慧排水平台”) 是核心子项之一。
该项目承担中山市中心城区及沙溪镇日常排水管理、运维及运行调度中的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同时负责中心城区排水系统区域运营监控中心建设,旨在加快排水工作内容全面汇聚、快速展现、指令高效上传下达,最终打造全市排水管理单位横向集中、纵向覆盖相结合的高效指挥调度系统(与多数水务平台建设目标一致,均以整合信息、高效调度为核心)。
智慧排水平台基于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厂网一体化智慧排水系统构建,实现排水基础设施高效运行管理,并达成全链条管理(实现“源、网、站、厂、河” 全业务链管理)、精细化管理(实现对排水户、管网、易涝点、排水口、泵站、污水厂等管理要素的精准、精确管理)、便捷化管理(实现对排水设施监管、运行、维护、水质监测等高效便捷的管理方式)、智能化管理(通过物联网、大数据、算法、模型等实现排水管理智能化、科学化)四大管理目标,且项目设计面向排水设施建设运营单位、排水主管单位、监管单位等 3 类平台用户,针对 7 类管理对象,围绕 5 个业务方向,通过构建 “源网站厂河” 综合平台,实现排水自动化监控、协同化管理、数字化运维、一体化调度、层次化监管、便捷化服务 6 个管理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中山市智慧排水平台是中山市智慧水务的先行段,智慧水务建设将分阶段推进,第一阶段搭建智慧水务框架,融合智慧排水及水环境管理业务,第二阶段开展业务构建,实现水旱灾害、水利工程运行及水土保持管理、河湖管理功能,第三阶段构建水资源及供水管理业务,第四阶段融合汇聚水务业务应用,形成一平台展示,最终实现全市智慧水务的联排联调,打造一体化水务管理体系。
随着治理体系顶层设计的明确,中山市逐步将重心转向具体实施环节,智慧排水平台的建设成为破解难题、实现管理目标的核心抓手。
02 智慧平台建设与成效
针对中山市中心城区智慧排水平台建设与运营的项目愿景,项目制定了“1+3+N” 总体框架,其中 “1” 指 1 个中心运营监控中心,“3” 指 3 个平台(应用支撑平台、数据平台、物联网平台),“N” 指 N 个智慧应用(智慧管理、智慧运维、智慧调度、智慧服务)。
这3 个平台支撑中,物联网平台负责对接前端感知层,收集各类数据并集成,再通过这些中台为各项应用提供支撑,而 N 个管理应用可通过平台调取数据与模型,最终实现管理目标,所有应用的管理均在运营监控中心的驾驶舱内完成。
中山市中心城区智慧排水平台建设与运营主要聚焦4 个核心要点,分别是感知层建设、平台应用层建设、泵闸站自控改造、ICT 运营监控中心。2024 年该项目成效显著,累计支持防汛应急响应 47 次,应急处置效率提高 50%,总计调度应急响应人员 15085 次,累计布防抢险车辆 2707 车次。
03 未来展望与创新探索
目前,针对排水应用场景的AI 平台,已在平台上布设阀门开度识别、闸门开度识别、人员入侵、积水识别等各类模型,这些模型的优化需经过专业场景数据搜集、数据标注、模型训练以及数据自动预标注等环节,最终实现模型迭代。
2025年是AI技术爆发元年,公用科技也将以“AI+”为重点发展方向,借助 AI 模型的快速发展深度服务中山公用集团各板块相关业务,为集团发展和战略目标实现深度赋能。
编辑:赵凡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