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明确溢价区间:对覆盖五大功能维度的专利,允许按市场均价1.3-2倍估值;获国家科技奖、国际认可的专利,溢价上限可突破2倍;
3. 规范第三方评估资质:要求评估团队包含“技术专家(懂专利功能)+经济专家(懂成本测算)+安全专家(懂风险评估)”,确保评估结果不偏离功能价值核心。
(二)开展全国性认知普及工程,打通专业断层
针对审计、财务、政府采购等关键群体,设计分层培训体系:
1. 实践案例教学:以笔者及行业内“高价值专利溢价案例”为样本,讲解功能优势如何转化为全周期效益,破除“大小重量论”误区;
2. 实操工具赋能:编制《专利功能价值评分表》,将五大维度拆解为可量化指标(如寿命延长年限、能耗降低比例),让基层人员按步骤评估;
3. 发明家进课堂:组织中国发明协会会士、行业技术专家与评估团队面对面交流,结合研发经历解读专利功能价值,增强认知说服力。
(三)推动场景化落地应用,形成正向激励
将优化后的评估体系纳入政府回购、政府采购、国企资产处置等核心场景:
1. 政府回购强制要求:明确专利设备回购需出具“全周期功能效益报告”,禁止仅以重量、成本估值;对高价值专利,优先纳入采购清单;
2. 市场交易引导:在专利交易平台设立“价值专利专区”,公示功能优势与效益测算,引导市场形成“功能越好、溢价越高”的定价导向;
3. 创新激励倾斜:对研发高价值专利的企业,在税收减免、研发补贴上提高比例,如笔者所在团队因“低碳设备专利”获地方政府专项补贴,进一步激发创新动力。
四、结论
专利的价值,从不在于尺寸大小、材料多少,而在于其能否解决行业痛点、创造长期效益。作为中国发明协会会士,笔者始终坚信:优质专利高于市场均价30%至2倍的估值,不是“溢价”而是“价值回归”——它补偿了研发投入,认可了技术突破,更体现了全生命周期的综合效益。当前我国亟需通过“标准优化、认知普及、场景落地”,推动专利评估从“以大小论英雄”转向“以功能论英雄”:唯有让好专利获得合理估值,才能激励更多企业放弃“凑数量”的低价值研发,转向“重功能”的高价值创新;唯有让审计、财务群体读懂专利的功能价值,才能真正实现专利从“形式保护”到“实质赋能”的转变,为我国建设“专利强国”筑牢根基。
编辑:赵凡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