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我国专利价值评估体系优化与普及路径研究

时间:2025-09-28 09:45

来源:凌志集团

作者:凌建军

评论(

摘要

当前我国发明专利有效量已突破400万件,稳居世界首位,但“重数量轻质量”“重授权轻价值”的结构性问题突出。尤其在政府设备回购审计场景中,审计人员、财务群体常陷入“以重量论价”“以成本估值”的误区,忽视专利在全生命周期中的功能价值——如长期运营适配性、安全风险防控力、低碳生态贡献度及高效能实用性。作为长期深耕技术创新领域的从业者,笔者结合专利研发与转化实践,提出以“全周期功能价值”为核心的评估框架,明确优质专利凭借多维功能优势,市场估值高于均价30%至2倍具备合理性。本文旨在推动全国范围内专利价值认知普及,优化评估体系,让“以功能论英雄”成为共识,为我国从“专利大国”迈向“专利强国”提供实务支撑。

一、我国专利价值评估的现状困境:从“数量泡沫”到“价值误判”

(一)专利质量分层明显,低价值专利挤占评估资源

我国“为专利而专利”的现象仍普遍存在:部分专利仅满足“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的基础授权门槛,缺乏实际应用场景与技术突破性,这类低价值专利占比超30%。例如,某机械类专利仅对现有设备进行微小结构调整,未解决能耗高、运维难的核心痛点,却因“形式合规”获得授权,导致评估端需耗费大量精力区分“真专利”与“价值专利”,降低评估效率。

(二)评估逻辑偏离本质,“大小重量论”稀释功能价值

当前政府回购审计中,传统成本法、重量法仍是主流:以设备尺寸、材料用量、研发投入等有形成本为核心依据,无视专利的无形功能价值。笔者曾参与某智能环保设备的回购评估——该设备凭借“模块化再生材料+智能节能算法”专利,体积仅为传统设备1/2、材料用量减少40%,但寿命延长至25年、能耗降低50%,却因“个头小、用料少”被审计方按普通设备压价。这种逻辑如同用“机身重量”评估智能手机价值,忽视芯片、系统等核心专利功能,完全背离专利“以技术赋能”的本质。

(三)专业认知存在断层,功能价值维度普及不足

审计部门、财务机构对专利价值的认知,仍停留在“授权即有价值”的浅层阶段:超60%的基层评估人员未将“全周期运营、安全防控、低碳减排”纳入考量;仅15%的评估报告引用第三方技术鉴定或功能效益测算。笔者在与多地审计团队交流中发现,部分人员甚至认为“专利价值=研发成本+材料成本”,完全忽视优质专利在长期使用中带来的成本节约与社会贡献,导致“好专利贱卖”的现象频发。

二、价值专利的核心评估维度:以“全周期功能”定义合理溢价

优质专利的高估值,本质是对“从使用到报废全流程效益”的补偿——每一项功能优势都对应着成本节约、风险降低或价值提升,因此高于市场均价30%至2倍具备充分合理性。结合笔者多年发明实践,价值专利的评估应聚焦五大核心功能维度,形成“功能-效益-溢价”的清晰对应关系。

(一)全周期寿命适配:从“短期替换”到“长期复用”

好专利的寿命价值,不仅体现为物理寿命长,更在于技术迭代兼容性。例如,笔者团队研发的“耐磨陶瓷涂层设备专利”,通过特殊材料配方使设备寿命从10年延长至30年,期间仅需更换易损件;同时设计“接口通用模块”,可适配未来15年的技术升级,无需整体替换。以30年周期测算,普通设备需更换3次,该专利设备仅需1次,全周期成本节约超75%——这种“长期适配性”,正是其溢价的核心支撑。

(二)安全风险防控:从“合规底线”到“风险清零”

安全性是专利的“价值基石”,无安全保障的专利毫无实用意义。笔者曾接触某建筑施工设备专利,其“双重液压锁+AI预警系统”可实时监测设备压力、温度异常,将高空作业事故率从0.8%降至0.02%,每年减少数百万安全运维成本与事故赔偿。评估时需引入“安全风险折现法”:将潜在事故损失(人员伤亡、设备维修、项目停工)折算为现值,安全优势带来的“风险节约”,本身就是专利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体现在定价中。

(三)低碳生态贡献:从“被动合规”到“主动减排”

在“双碳”目标下,专利的低碳功能已成为核心价值。其体现为两方面:一是“材料低碳”,如采用再生塑料、低碳钢材,减少生产阶段碳排放;二是“运营低碳”,如通过保温技术、节能电机降低能耗。笔者团队研发的“再生铝合金污水处理设备专利”,材料碳排放减少55%,同时通过“智能曝气算法”使能耗降低40%,年减排CO₂超200吨。这种低碳价值可通过“碳交易收益”“政策补贴”折算,让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价值,支撑溢价合理性。

(四)高效能运营:从“人工依赖”到“智能降本”

优质专利应能降低全周期运营成本,核心是“能耗节约”与“人力优化”。例如,某智能监测设备专利通过“AI自主巡检+远程操控”,实现24小时无人值守,人力成本减少80%,同时避免人工操作失误率;其“低功率传感器技术”还使能耗降低35%,年节约电费超10万元。即便设备采购价高于普通设备50%,长期运营成本的节约仍能带来显著净收益,这正是功能价值的直接体现。

(五)权威认可背书:从“自我宣称”到“专业验证”

获国家科技进步奖、行业权威奖项的专利,是“价值专利”的重要佐证。笔者曾参与的“高效节能换热设备专利”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其技术成熟度、市场认可度已通过专业验证,在评估中获得1.8倍市场溢价——这类专利的稀缺性与标杆意义,决定了其估值应突破常规区间,体现对创新成果的尊重。

三、专利价值评估体系的优化与普及路径

要实现“以功能论英雄”的评估转型,需从“标准构建、认知普及、场景落地”三方面发力,推动全国范围内专利价值评估的规范化、科学化。

(一)构建“功能-效益”导向的评估标准,填补制度空白

建议由国家知识产权局、财政部、审计署联合出台《专利设备价值评估指引(试行)》,明确三大核心内容:

1. 摒弃传统估值逻辑:将“成本法”与“收益法”结合,重点引入“全生命周期成本折现模型”,把寿命、安全、低碳、运营维度的效益量化为现值;

12

编辑:赵凡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