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案例】桐乡市西部饮用水源地保护建设工程

时间:2025-05-12 14:54

来源:中国水网

评论(

为促进行业交流进步,便于行业同侪互学互促,推动中国环境产业转型升级。E20环境产业圈层特推出《水务行业优秀案例汇编》,汇集了近150例案例,涉及村镇污水治理、工业废水治理、工业园区废水治理、水环境治理市政污水管网再生水回用、污泥处理处置等领域。

项目名称:桐乡市西部饮用水源地保护建设工程

推荐单位:中国光大水务有限公司

参与环节:投资、建设、运营

项目所在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

项目概况

桐乡市西部饮用水源保护建设工程是中国光大水务有限公司首个饮用水源湿地项目,也是桐乡市政府重大民生实事工程,嘉兴市“百年百项”重大项目。工程采用PPP模式,项目合作期限20年(含2年建设期和18年运营期)。工程用地红线内总面积约5400亩,总投资12.87亿元。项目于2019年11月12日开工建设,建设内容包括生态湿地工程和取水泵站及原水管线工程等,设计规模处理水量60万吨/日,可满足桐乡市7天应急备用水量的需求,并于2021年11月12日通水试运行,出水水质稳定达到设计标准。

示范意义

水源地的建设是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需要,通过生态湿地的建设,生态系统的构建,恢复了湿地及周边区域的生物多样性,调节了区域小气候,周边农村的人居环境得到了改善,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桐乡市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水源地的建设是贯彻落实“两山理论”、“红船精神”的具体行动,是惠及人民身体健康的头等大事,通过生态湿地的建设,提高原水水质,改善饮用水环境成为桐乡全市人民的一项福祉。

水源地的建设进一步深化“河长制”,全面落实“湖长制”,加强水源保护。

改善生态环境。加强了桐乡市水源保护工作,提升了原水水质,结束了桐乡市单一水源供水的局面,并满足了应急备用水源的要求。同时统筹“山水林田湖”系统治理,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桐乡市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保障供水安全,应对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需要。生态湿地作为桐乡市集中饮用水源地,取水口、取水泵房及原水输送管道为原水输送常用系统;京杭古运河将作为备用水源,现状取水口、取水泵房及原水输送管道作为原水输送应急备用系统。当原水提升输送常用系统任意环节出现意外,均可启动备用系统,取水泵房及原水管线建成后原水输送系统安全性将大幅提高。

项目亮点介绍

(1)实施效果

(一)水源焕新提质

从项目建设到运行管理,从数字管理到智慧云享,从技术保障到科研推进,桐乡白荡漾水源地实现了质的飞跃。一方面,水源水质跃居嘉兴第一梯队,目前已稳定达到Ⅱ类水标准,大部分指标达到Ⅰ类水标准。另一方面,生态环境大步提升,斑头鸺鹠、白额雁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在西部水源地多次出现,生物多样性逐渐丰富。

(二)供水安全全面升级

目前,桐乡市已形成以本地西部生态湿地(西部水源)为主水源、千岛湖(域外水源)为优质补充水源、京杭大运河(运河水源)为备用水源的多水源供水格局。桐乡水源历经深井水到康泾塘、京杭大运河、西部水源三迁,不仅开辟了新的水源地实现了水质的蝶变跃升,也打破了饮用水源单一的困局,水厂抗风险能力和原水输送安全性大幅提升。

(2)社会效益

通过生态湿地的建设,提高原水水质,改善饮用水环境,结束了桐乡市单一水源供水的局面,并满足了应急备用水源的要求,让百万桐乡市民喝上安全水、优质水、健康水。

(3)生态效益

通过本工程的建设,提高了项目区内的林草覆盖率和植被条件,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能力也明显提高,丰富了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和植物多样性。明显调节区域小气候,改善项目区及周边的生态环境、居住环境、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

项目技术工艺/装备简介

(1)技术工艺/装备名称

①前塘-湿地-后塘多级净化系统链。

②人工构筑湿地根孔技术。

③潜水丁坝系统。

(2)工艺/装备原理

①前塘-湿地-后塘多级净化系统链:塘和湿地二者净化功能相辅相成,结构上互为耦合,呈串联形式链接,局部的湿地系统内部由若干结构单元串并联组合构成。塘系统主要发挥储存、滞留、沉淀、分流、预处理、生物稳定等功能,而湿地系统主要有过滤、吸持、分解、净化等功能。

②人工构筑湿地根孔技术:在湿地构建初期,在湿地土壤亚表层埋植植物秸秆,在埋植秸秆的湿地床上种植能形成自然根孔的水生和/或湿生植物。植物秸秆腐烂后在湿地中形成人造根孔。通过营造湿地床两侧的水头差,促使水流在湿地床中的根孔系统中滤过。此方法在人工湿地构建初期加速土壤生物性大孔隙的发育,人工促成湿地亚表层形成较发达的横/侧向过滤网络,使水分快速传导至湿地土壤的内部,从而大幅度提高湿地的处理效率;通过人造根孔和自然根孔之间的过渡和湿地根孔的不断更新,实现湿地基质填料介质的自我更新,克服了一般人工构筑湿地填料介质易发生堵塞的缺点,为湿地的健康演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③潜水丁坝系统:系统由多个潜坝组成,潜坝外观呈Y字形,左、右支体部与原岸边带毗邻,主体部伸向水体。潜坝由抛石区和种植区构成,在种植区内栽种挺水植物。潜水丁坝系统抛石工程隐于水下,在岸边区以不等间隔构筑潜坝群,形成门字结构并促使颗粒物沉降,保护和修复原有岸边带。在潜坝头部架设漂浮体结构,起消浪消能作用,并使粗颗粒物在潜坝头部区域沉积,水流及其携带的细颗粒物、藻类等通过漂浮体结构在潜坝支体部和岸边区沉积,从而实现对较大范围水体的净化。潜坝系统为其它水生生物生长和栖息创造条件,加速稳定岸边带的形成。

(3)工艺/装备特点

①前塘-湿地-后塘多级净化系统链:主要功能区由预处理区、跌水曝气区、湿地根孔生态净化区、深度净化区等组成。这些功能区的组合次序、分布规模和连接方式主要根据工艺要求适当结合区域内的土地利用而设定。在各功能区之间主要通过提水闸站(源水与预处理区之间的水力输配))、大沟(纵、横向根孔净化区之间的过渡和水力输配)、卡口闸(根孔区与根孔区之间的水力分配)、回水闸站(深度净化区与根孔区之间的水力分配)、节制闸(深度净化区之间的水力分配)等规划结构进行联通、沟通或过渡。

②人工构筑湿地根孔技术:湿地土壤中的根孔是水流动的高速通道。水和污染物通过湿地根孔时和土壤、植物根及根区微生物发生作用,产生截留作用。根据嘉兴地区多粘土、渗透系数低的土质特性,为提高植物床渗透性,为保证植物床,末端出水防止底泥悬浮、降低浊度,增加根孔区的过流量,各区植物床末端分片植物床采用加砂分层结构即种植土((20cm))+植物秸秆+砂层(20cm)+植物秸秆+砂层(20cm)+植物秸秆+砂层(20cm)+植物秸秆。

 ③潜水丁坝系统:均采用滤石料填充,以便于水体在介质间渗流,通过水流呈潜流状态,并形成均布布水。丁坝主要布置在横向根孔区,内置方解石,规格尺寸采用 9×3(底宽 3m,顶宽 1m)×2.5m,根孔区丁坝数量 111 个。丁坝间布设卵石,通过自然摆放形成孔隙,形成鱼巢。

(4)工艺/装备流程图

多级净化系统供应链

(5)项目部分案列照片


编辑:黄延丽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