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浙江省台州市“十三五”水利发展规划》发布 总投资914.0亿(附全文)

时间:2017-02-27 11:33

来源:中国水网

评论(

(四)增供优调。

进一步完善多水源联合供水体系,构建“城乡统筹、联库联网、多源互济、备用可靠”的水资源保障格局。重点实施台州市三期供水、玉环县楠溪江引水(一期)等骨干引调水工程,输水路线总长92公里,设计引水流量6.0立方米每秒,受益人口340余万人,新增年引水量1.49亿立方米,更大程度提高区域间水资源配置能力。继续开展以椒江口大闸工程为主体的水资源配置方案前期研究及玉环漩门二期亚海水淡化、永宁江流域水资源潜力、集聚区环线供水等工程论证研究,盘活既有水资源存量、充分挖掘水资源潜力,为实施更广范围的水资源网络化配置创造条件。推进农村供水标准化、规范化和城乡一体化供水,积极推进城市供水管网向农村延伸,按集中供水为主、分散供水为辅的模式,加快实施农村饮水安全提升工程,新增农村饮水提质增效人口38.3万人以上,提升农村供水安全保障水平。

台州市三期供水工程:取水水源地为长潭水库,输水线路全长60公里,取水口规模100万立方米每日,供水对象为台州湾循环产业集聚区椒江以南片区及椒江区、黄岩区、路桥区等。实施后,长潭水库、牛头山水库可互为备用水源。“十三五”期间主要建设任务为新建长潭水库取水口及调节站,新铺设供水管线、水厂新扩建等。

玉环县楠溪江引水工程(一期):工程引水线路长32公里,引水流量2立方米每秒,年引水量0.49亿立方米,供水对象为玉环县,受益人口70余万人。

农村饮水提质增效:包括黄岩西部山区供水工程和临海、温岭、玉环、天台、仙居、三门等地农村饮水安全提升工程,主要采取乡镇分片集中供水、以村为单位分散供水等模式扩大供水范围,计划新增农村饮水提质增效人口38.3万人以上。加强血防工作,改造重点钉螺孳生环境。

(五)兴水惠农。

以农业生产为导向,大力推进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灌排工程建设,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因地制宜实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完善灌排配套体系,确保粮食生产功能区农田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确保现代农业园区防洪排涝灌溉标准达到区内相应农业生产要求。重点实施天台里石门重点中型灌区和仙居6处一般中型灌区骨干渠系配套改造,集中连片推进灌区(灌片)田间节水改造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新增改善灌溉面积14万亩。按照“统一规划、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要求,实施低洼圩区整治工程。实施区域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行动,扩大管道输水和喷微灌受益面积,着力提高农业灌溉水平和灌溉用水效率,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9.1万亩,为全市粮食安全和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继续开展农村水电惠农工程,加快老电站更新改造进程,推进水电站安全标准化创建和智慧水电创建工作。

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推进天台里石门水库灌区和仙居6处一般中型灌区骨干渠系配套改造,包括灌溉渠道170余公里,渠系建筑物100余处等。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规划新改建堰坝380余条,小型泵站290余座,灌溉渠道790余公里,渠系建筑物1000余处,排水沟190余公里,配套设施700余处。

高效节水灌溉:大力推进坡耕地、水稻区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9.1万亩,提高农业灌溉用水效率和生产效益。

农村水电安全提升:推进25座水电站的新建和改造建设,涉及装机约4.0万千瓦。

(六)科学围垦。

坚持有序开发、生态围垦,统筹河口整治、陆域拓展、御潮能力提升、岸线保护与利用等,加快推进重点滩涂围垦工程建设;建立健全滩涂资源动态监测评价体系,加快引导科学促淤。重点推进椒江十二塘、临海北洋涂二期、温岭南海涂、玉环西沙门、三门洋市涂、金洋涂、晏站涂二期等重点滩涂围垦和促淤工程建设,围涂总规模15.8万亩,力争完成圈围面积2万亩。视海域使用审批等因素,适时加快开展台州大港湾、临海头门北侧、头门西侧、三门高泥堍涂等4.6万亩储备围垦和促淤工程的前期工作。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影响和水土资源需求,适时开展椒江十二塘南围垦等工程前期论证研究。

实施类围垦工程:“十三五”期间,全市规划实施类围垦项目7处,建设总规模约15.8万亩。确保三门洋市涂(围垦规模0.60万亩)续建完成,金洋涂(围垦规模1.34万亩)主体工程基本完成,椒江十二塘(围垦规模2.84万亩)、临海北洋涂二期(围垦规模4.80万亩)、温岭南海涂(围垦规模4.50万亩)、玉环西沙门(围垦规模1.03万亩)、三门晏站涂二期(围垦规模0.65万亩)等5项工程按进度开工建设。

储备类围垦工程:“十三五”期间,全市规划储备类围垦项目4处,建设总规模约4.6万亩。包括三门高泥堍涂围垦工程,围垦规模0.70万亩;临海头门北侧围垦工程,围垦规模0.63万亩;临海头门西侧围垦工程,围垦规模1.00万亩;台州大港湾围垦工程,围垦规模约2.27万亩。

(七)河湖综治。

按照新时期系统治理的治水新思路,以流域、区域为单元,整体推进中小流域综合治理。统筹流域内防洪排涝、水生态环境、水资源保障工程建设,重点围绕干支流河道综合采取堤岸加固和修复、河床整理和生态修复、水系连通、拆违清障、水景观提升等措施,实现“安全、美丽、综合”的功能,打造富有地域特色的美丽河流,重点推进天台始丰溪综合治理一期、仙居永安溪综合治理工程和柔极溪、黄岩溪等9条中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按照“防避结合、以避为主,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持续推进中小河流防洪治理和山洪沟综合整治。全面实施河湖库塘生态清污(淤),优化淤泥处置方式。加大城区河网水系综合整治,完成平原河道新一轮疏浚清淤。积极开展重点区域生态配水工程,推进玉环漩门二、三期水域连通等工程,促进平原河网水体流动,着力改善水生态环境。按照建设生态文明、人水和谐的要求,结合城镇环境建设和连线成片的村庄整治,加大城区河网水系和农村河沟、池塘综合整治,注重生态治理,防止河道、池塘“硬化、白化、渠化”,改善水环境,营造水景观,共建生态城市、绿色城镇和美丽乡村。全面开展城乡河道的保洁,健全河道长效保洁机制。

玉环漩门二、三期水系连通工程:完成疏浚河道连通长度6公里,河道清淤工程量60万方,完成生态河岸建设长度12公里,建设替代桥梁1座等。

天台始丰溪综合治理工程:对天台境内始丰溪进行综合治理。综合整治河长110.6公里。

仙居永安溪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为对仙居境内永安溪进行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改善水生态环境,营造良好的水景观。

中小流域综合治理:主要建设内容为黄岩柔极溪、黄岩溪,三门海游溪、清溪、健跳港,天台三茅溪,仙居北岙坑,温岭温黄平原泽太片和临海双港溪中小流域综合治理,流域总面积1400余平方公里,干支流总河长680余公里。

河流防洪治理:完成仙居盂溪、六都坑,三门园里溪、头岙溪等67公里河流防洪整治及山洪沟治理。

农村河沟池塘整治:整治农村河沟1300公里以上,池塘900余处。

平原河道综合整治:重点实施玉环河系综合整治、三门平原河道综合整治等工程。推进玉环玉坎河、庆澜河生态补水工程建设。

河湖库塘清污(淤):对全市河道、湖漾、池塘、水库、山塘进行全面的生态清污(淤),计划清污(淤)3000万方以上。

(八)生态修复。

按照生态台州建设对水生态文明提出的新要求,在实施“五水共治”战略、建设“美丽台州”行动中,不断丰富和完善水生态文明的理念,并贯穿于水利工作的各方面和各环节。加强重点小流域生态修复和生态脆弱地区的水土流失防治,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工程,实施坡耕地及园地、经济林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完善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建设。重点实施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20片以上,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23平方公里。加强水源地保护,继续开展水库水源地库区综合保护,推进重要饮用水水源地隔离防护和湖库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实施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综合整治,加快水库人工湿地和水源涵养林建设,重点实施天台里石门水库水源地整治工程、温岭湖漫水库综合治理工程和仙居县水库水源地整治工程。以黄岩区农村水电生态示范区等为重点,扎实推进水电生态修复综合治理。加强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建立地下水监测网络,禁采区、超采区自来水管网覆盖范围内一律不得开采承压地下水。

水土流失治理:推进玉环里墩、三门珠游溪、仙居三井坑、温岭花芯水库、临海义城港上游等小流域或片区的水土流失治理工程,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23平方公里。

水源地综合整治:推进天台里石门、温岭湖漫、仙居米坑等9座水库水源地整治工程,主要建设内容包括隔离防护工程、湖库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上坝道路改造、防渗处理、下游配套河道整治、其他管理设施等。

生态水电示范区建设:推进黄岩、仙居农村水电生态示范区建设,生态修复水电站3座。

五、水利改革和管理主要任务

紧紧抓住国家宏观政策调整和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机遇,按照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水利转变的新要求,坚持政府作用和市场机制协同发力,全面推进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突出严格依法治水和重点领域改革创新,强化水利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提升市场资源配置和利用的效率。坚持处理好改革与发展的关系,把握好水利改革任务的轻重缓急,不断深化水利改革,集中力量推进八项重点管理改革举措,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的水利现代化管理体系。

(一)防汛防台抗旱管理规范化。

推进台州市防台风抢险基地建设,进一步完善防汛防台抗旱管理制度,强化责任落实和督察检查,实现防汛检查标准化,探索开展水利工程洪水调度考评。启动主要江河流域防洪规划编制,修订完善防汛防台抗旱预案,构筑洪水风险图管理平台。升级防汛远程会商系统,适时开发椒江流域洪水预报调度和灾情评估系统,提高防汛防台抗旱调度智慧化水平。深化基层防汛防台体系规范化建设,继续实施山洪灾害整治,开展群测群防体系建设。加强防汛抢险物资储备和队伍建设,强化汛情发布和风险排查管理,全面提高全社会抵御水旱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

防汛防台抗旱管理制度建设。按照上级统一部署,适时研究制订防汛防台抗旱预案管理办法、防汛防台抗旱督查检查办法、防汛物资储备管理办法、防汛防台抗旱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等,完善汛期值班、会商等制度。组织修订防汛防台抗旱总体预案、专项预案和主要流域洪水调度方案或防御超标准洪水方案。

基层防汛防台体系建设。进一步以乡镇(街道)为单位,以行政村、社区为单元,以自然村、居民区、企事业单位、水利工程、山洪与地质灾害易发区等责任区为网络,建立健全基层防汛防台组织责任、应急预案、监测预警、安全避险、抢险救援、宣传培训、运行保障七大体系。

洪水管理体系构建。全面推进10片重点区块、重点流域的洪水风险图编制,涉及区域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做好城市建设、居民点和工矿企业选址等洪水影响评价,制定不同洪水风险区域居民避洪安置方案。适时开展域内非工程洪水管理政策的研究和探索。

应急抢险救援能力提升。积极开展各县(市、区)防汛物资储备中心建设,谋划开展重点流域、区域防汛机动抢险队伍建设,建成市、县、乡(镇)及以下3个层次的专业化与社会化相结合、地方与军队武警相结合、防汛与抗旱相结合的应急抢险救援队伍,探索建立区域互助互救机制。

(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化。

按照“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要求,对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入河排污总量进行严格控制;健全制度、落实责任、提高能力、强化监管,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相协调。进一步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强化约束性指标管理,全面开展规划水资源论证工作,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推进用水总量控制红线试点,为全国城市尤其是沿海城市发展循环经济做出新的探索。加大对饮用水源的保护力度,推进城镇备用水源工程建设。探索用水权初始分配制度,有效发挥市场在水资源节约和优化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引导经济社会的空间布局和产业转型升级。健全水生态补偿机制,开展市本级河、库联调供水研究,探索流域间、区域间的生态补偿协商机制。

强化落实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快落实规划和重大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水资源监控和计量统计制度、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考核制度,严格取水许可审批管理,严格地下水管理与保护。研究制订全市及各县(市、区)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控制指标,基本建成用水总量统计体系。

建立健全水资源管理机制。建立健全水资源管理社会化服务机制、供水水库水污染防控机制、水资源水环境承载力评价和预警机制。探索建立以水环境治理为基础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总结推广供水水库水源地长效保护机制;研究建立水资源水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适时开展全市水资源水环境承载力现状评价。

探索建立水权交易制度。从宏观层面明确水资源使用权,为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和建立水权交易制度提供基础保障。适时探索开展椒北与临海水权交易等水权交易试点工作,积极配合做好市区供水一体化改革工作。

(三)节约用水社会管理常态化。

按照“节水优先、制度完备、设施完善、用水高效、生态良好”的要求,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推动和倒逼产业升级,促使节水型社会建设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全面推进建设项目节水“三同时”制度,探索合同节水管理,研究建立节水奖励机制。研究合理的工程水价形成机制,推行居民用水阶梯式水价,超计划用水实行累进加价。建立工程原水水价与公共供水水价同步调整机制,积极创造条件推广水库原水水价中附加水源保护费的政策性突破做法。总结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经验,扩大节水型社会建设覆盖范围,建设一批节水型示范灌区、企业和单位。进一步规范取水许可监督,基本建立年用水量5万立方米以上取水户计划管理制度,加强取水计量实时监控和运行维护。

建立节水管理制度和机制。全面落实建设项目节水“三同时”制度、引调水工程项目节水评估制度,建立节水工作部门协调机制、节约用水奖励机制。研究制定节约用水奖励制度,在各级水资源费中安排一定比例作为节水奖励专项资金。到2020年前各行业用水定额严格实施到位,用水定额在计划用水管理、超计划累进加价收费、城市居民阶梯式水价中得到普遍应用。

建设节水型社会。扩大节水型社会建设覆盖范围,至“十三五”期末,完成临海、仙居、天台三县(市)的节水型社会创建;加快节水型载体建设,建设一批节水型示范企业、单位和灌区。

推进“开源节流”。推动建立与城市水系统相协调的城市再生水利用管网系统,推进建设海水利用、雨水集蓄利用等非常规水源工程。以节水型企业创办和企业水平衡测试为重点,促进工业水重复利用率的提高;以城镇供水管网节水改造、节水器具推广使用、加强公共用水管理为重点,全面加强城镇生活节水管理;定期开展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工作,适时开展农业灌溉制度研究。

全面推进水价改革。推行居民用水阶梯式水价,累进加价部分可用于社会节水建设和奖励。探索供水水源保护费用纳入自来水水价,专项用于水源保护。探索研究水资源资产化经营管理办法,建立水利工程水价与自来水水价以合理比例同步调整机制。合理确定中水与自来水的比价关系,建立鼓励使用中水的价格机制。严格水资源费的征收与管理,研究落实水资源费调价措施。


编辑:赵凡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