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浙江省台州市“十三五”水利发展规划》发布 总投资914.0亿(附全文)

时间:2017-02-27 11:33

来源:中国水网

评论(

二、规划的基础和面临的形势

(一)发展基础。

“十二五”时期,我市迎来撤地设市二十周年的关键节点。在中央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和省委省政府“五水共治”战略决策引领下,在台州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科学决策下,在浙江省水利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按照实现“平安水利、民生水利、资源水利、生态水利、科技水利”的目标,全市掀起了全民治水新高潮,水利投入大幅度增加,深入实施“强塘”、农田水利、水资源保障、水环境改善和水生态修复、行业能力提升等五大工程,深化水利改革、强化水利管理,各项工作均取得显著成效,获省首批“大禹鼎”。“十二五”以来,全市累计完成水利建设投资141.5亿元,占报省水利厅规划投资188亿元的75.3%;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总体完成良好,水利保障能力得到持续增强。

“强塘”工程深入实施,保障平安台州建设。按照防洪除涝并重、防治洪水与规避洪水相结合的原则,深入实施“强塘”工程,不断完善基层防汛体系,传统洪涝重灾区灾情明显改善,主要江河流域“上蓄、中防、下排”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逐步建成。累计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58座,进一步增强了洪水调控能力;加固海塘95.7公里、治理中小河流145.7公里、加固及新建沿海水闸101座,提升了沿江滨海地区防洪御潮能力;全省最大排涝隧洞——栅岭汪排涝调蓄工程隧洞实现全线贯通,东官河综合整治、洪家场浦排涝调蓄等工程陆续开工建设,金清新闸排涝二期治理、仙居城防二期等工程相继建成并发挥效益,青龙浦排涝、椒江治理、始丰溪综合治理一期、临海城防二期、大田平原排涝一期隧洞等工程前期工作稳步推进。防汛非工程措施体系进一步完善,建成社会化防台风治理模式,基层防汛防台体系实现全覆盖并初步形成长效管理机制,应对洪涝灾害风险的能力不断提升。成功防御了“海葵”“菲特”“灿鸿”等强台风洪水以及局地强降雨的袭击,全市水库、海塘等无一垮塌,洪涝台灾害死伤人员明显减少,财产损失有效降低。

水资源保障格局基本形成,有力支撑社会经济发展。大力推进“开源、引调、提升”工程建设,以水库为主要水源的全市城乡水资源配置格局基本建成,有力保障了全市城乡生产、生活和基本生态用水。三门县佃石水库等工程建成并发挥效益,新增年供水能力0.2亿立方米;方溪水库、盂溪水库、白龙潭水库等工程建设有序推进;朱溪水库工程、东屏水库工程、台州三期供水工程及玉环楠溪江引配水工程等前期工作稳步推进。加强对饮用水水源的水质保护、监管和综合整治,实施多座重点供水水库水源保护工程,保障了城乡供水安全。建立覆盖全市的“三条红线”控制指标体系和考核制度,全市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10年下降25%,玉环被授予“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县”荣誉称号,温岭被授予“全省节水型社会建设先行示范区”荣誉称号。积极推进滩涂生态围垦,南洋涂、担屿涂等围垦工程基本完工,完成滩涂圈围面积13.3万亩。

农村水利建设加快,提升兴农惠农水平。以保障农业“两区”建设为重点,开展农田水利标准化建设,促进了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为保障全市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撑。修复水毁工程440处,完成重要万方以上山塘整治432座,新建塘坝、堰坝139处,新增防渗干支渠道1056公里,新增防渗田间渠道1544公里,新建泵站82座;全市新增旱涝保收农田面积23.8万亩,新增、恢复或改善灌溉面积57.3万亩,新增、恢复或改善除涝面积19.4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42.0万亩;稳步推进农业节水,全市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4.1万亩,新增年节水能力4158万立方米,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63。继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提升工程,新改建各类供水管道401公里,新建村镇供水工程754处,新增供水受益人口140.22万人,农村自来水覆盖率提高到98%以上。全面推进农村河道治理,完成整治2462公里,新修加固堤防221公里。深入实施农村水电改造,完成28座电站增效扩容改造,新增小水电装机4.3万千瓦。

水环境综合治理成效初显,助推生态台州建设。通过截污、清淤、水土保持和绿化建设、岸线治理、生态修复等措施,全市城乡水环境面貌有了明显改善,生态台州建设的水利作用初步显现。水环境质量改善良好,2015年第四季度全市29个饮用水水源地断面水质达标率为100%,74个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62.16%。水系综合整治有效有力,完成河道综合整治526公里,清淤疏浚2122公里,水生态长效修复13.9公里,其中天台县获得全省首批“清三河”达标县称号。加强河道保洁管理,落实河道水面保洁责任,“河长制”全面落实到位,全市河道保洁覆盖率达100%。大力推进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33.5平方公里,审批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586个。

水利行业能力全面提升,社会管理和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深入开展深化优化比对,进一步缩短水行政许可事项许可办结期限,市本级保留的18项水行政许可项目承诺办结期限为全省最短。进一步完善水法规体系,出台多项制度进一步推进行政权力的规范运行。强化执法业务培训工作,加大涉水拆违力度,2013年以来累计拆除违建1647处,拆除涉水违建面积364.7万平方米,居全省首位。水资源管理强度加大,在全省率先开展椒江流域水量分配试点工作;基本实现年取水量5万立方米以上纳入取水许可管理的取水口实时监测全覆盖,用水实时监控率达到100%;2012年,台州市水利局被评为全国水资源管理工作先进集体。工程建设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基本实现全市水利工程质量监督全覆盖。圆满完成第一次全市水利普查并建立数据库;新建各类水文监测站点200余个,基本形成实时水雨情信息采集网络。全面开展“智慧水务”建设,水利信息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水利专业技术队伍力量进一步增强,人才队伍结构持续优化。大力开展水利宣传工作,切实抓好水利综治工作,维护水利安全稳定,促进了水利事业和谐发展。

表1 “十二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类别

序号

水利发展指标

“十二五”规划目标

“十二五”期末完成

约束性指标

1

万元GDP用水量(立方米)

[<72]

[59.6]

2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立方米)

[<45]

[37.0]

3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0.58]

[0.563]

4

主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

[>50]

[56.4]

预期性指标

5

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座)

>54

58

6

水库年病险率(%

[<3]

[<3]

7

主要江河堤防加固(公里)

50

37

8

中小河流治理(公里)

154

146.3

9

海塘配套加固(公里)

80.6

95.7

10

新增节水灌溉面积(万亩)

21

42

11

新增固定式喷微灌面积(万亩)

9.7

13.4

12

农村河道综合整治(公里)

2134

2462

13

新增水电装机(万千瓦)

3.8

4.3

14

新增年供水能力(亿立方米)

2

0.2

15

改善(提高)农村饮水安全人口(万人)

69.2

140.2

16

完成滩涂圈围(万亩)

18

13.3

17

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平方公里)

290

333.6

注: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均采用2010年可比价;主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评估口径为纳入省级考核的重点水功能区,评价指标为COD、氨氮两项指标;[ ]为期末达到数,其余为5年累计数。

(二)面临形势。

“十三五”时期,台州将进入发展动力转换期、空间布局重构期、区位条件提升期、治理方式转型期的发展新阶段;与此同时,内外部环境都将发生深刻变化,台州面临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考验。对照水利建设“大干快上、提速创优”的新要求,全市水利发展同时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和严峻的挑战。

贯彻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水利要有新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依法治国等一系列国家战略部署,将统领全市“十三五”时期的水利工作。“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中央水利工作方针和“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的新使命赋予了新时期治水的新内涵、新要求、新任务。要加快治水思路转变,努力实现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研究落实丰水地区抓节水新举措;从控制洪水向管理洪水转变,研究给洪水以出路;从注重河段单目标治理向注重流域系统治理转变;从政府主导投资办水利向多层次多渠道筹资办水利转变,进一步发挥以民营经济为主导的市场活力。

全面深化改革,水利要有新突破。“十三五”期间,要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契机,把深化水利改革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刻认识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紧迫性,奋力破解群众反映强烈的水利突出问题,坚决破除制约水利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努力把各项改革不断引向深入。水利建设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这一关键问题,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同时,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建设与管理,从审批制度改革、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水价改革等方面入手,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攻坚“五水共治”,水利要有新成果。“五水共治”战略决策是以治水为突破口,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也是新时期中央治水新思路在浙江的先行先试。必须紧抓深入实施“五水共治”这一重大机遇,集中全社会力量补齐水利基础“短板”,开创全市水利发展的新局面。“十三五”期间,水利要按照“五水共治”三步走战略,开工一批新的防洪保供重大工程,继续传承和弘扬大禹治水精神,坚决打好“五水共治”攻坚战、巩固战、持久战。要充分利用协同治水大平台,在生态水利工程建设上取得新成果,更好地发挥水利工程在改善水生态环境中的作用,打造“五水共治”升级版。

加快“两美”建设,水利要有新举措。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两富”“两美”现代化浙江的奋斗目标,对台州市的水利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十三五”期间,水利工作必须继续贯彻“山水林田湖是一个共同生命体”理念和“系统治理”思想,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观念深入人心。要以推进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建设为契机,在防洪排涝、水资源保障等工程建设方面更加注重水利的生态功能,在流域系统治理、水资源约束管理、水生态文明建设、巩固“五水共治”治水成果等方面不断推出新举措,助推“两美”建设、恢复美丽江南水乡的风貌。

建设“一都三城”,水利要有新高度。2014年,台州市委、市政府确立了“一都三城”的台州城市战略发展定位,建设“国际智造名城”成为台州的重要发展战略。工业化进一步深入发展和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需要更高标准的水利公共服务,要求全面提升水利保障能力。同时,城市城镇规模的扩大,将可能造成水文效应的显著改变,需要进一步创新治水理念,增强治水应急能力,适应城市快速发展要求。结合全市农业发展战略,高效生态农业已成为现阶段农业发展的重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任务重大,提高农田排涝能力,推进农业节水,保障农业用水安全的任务艰巨。

打造“数字台州”,水利要有新创举。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整合“无线城市”和“移动城市”的优势,形成台州“数字城市”的建设特色,力争在2020年前全面实现城市信息化。公共信息系统的高速发展, 要求加强水利信息系统与现有台州公共信息系统的融合和对接,逐步提高水利信息的应用支撑能力;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助推水利在建立完善防汛指挥系统、发展精确灌溉技术、实现洪水风险应急管理等领域有新的突破性进展;打造“数字台州”,需要不断推进多层次、多渠道、一体化的电子政务体系建设,逐步加强水利信息安全建设。

(三)存在问题。

“十二五”以来,全市水利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水利改革发展成效显著,水利支撑保障能力不断增强,但对照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参考对全市现状水利现代化水平的摸底,全市水利改革发展面临的阶段性问题仍然突出,水利仍然存在明显“短板”,主要表现在:

防洪减灾体系仍存在薄弱环节。除险加固任务依然十分艰巨,近百座水库和500余座万方以上山塘仍处于病险状态,海塘沉降问题较为严重;防洪排涝能力仍需提升,温黄平原、大田平原、桃渚平原、义城港平原的整体排涝标准不到10年一遇,沿海平原易成为洪涝重灾区;江河防洪工程体系仍需完善,全市河流防洪治理达标率仅为42.5%,中小河流尚有待建堤防123.1公里,部分城镇新区和重要农防保护区防洪能力不能满足要求;防洪减灾综合管理体系建设有待加强,对突发水情的监测预警能力和洪水管理水平有待提升。

水资源保障和利用能力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仍不协调。供水安全保障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全市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现有水源供水能力尚不能满足远期发展用水需求,玉环等海岛地区城镇供水还存在一定缺口;节水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偏低,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部分地区水资源利用方式仍相对粗放;供水形式相对单一,应对极端水文事件、突发事件的供水应急保安能力有待加强,污水处理回用、海水淡化利用和雨水利用等非常规水利用量偏低。

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仍需加强。部分设施已进入老化更新期,影响工程的功能和能力发挥,农田灌排设施配套水平有待提高,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偏低,高效节水灌溉面积率只有7.5%;部分工程管理主体不明,管理职责无从落实,工程缺少日常维护,部分灌区管理经费无法保障,缺乏正常运行维护及更新改造的资金;农村供水水源工程多、小、杂,规范使用率偏低,水源保护存在困难。

水生态环境形势仍不容乐观。水质污染依然严重,全市39个考核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仅为53.8%,金清水网总体水质属重度污染,部分水库营养化趋势显现;水生态治理形势严峻,部分山区性河流由于采砂、过度治理等原因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破坏,平原水系连通性下降,河湖库塘淤积严重;全市水土流失面积仍有41%未得到有效治理。

水利管理与现代化、信息化的要求仍有差距。重建轻管局面未得到根本扭转;城乡水资源供用耗排间的分割管理问题持续存在;违法违规侵占水域的建设活动时有发生,河湖管理能力和水行政执法机制的建设亟待加强;基层水利管理服务队伍建设及应急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全市水利工程监控、运行、调度自动化程度不高,全方位的政务、防汛、建设、管理信息化系统尚未建成,信息化带动作用明显不足。


编辑:赵凡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