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四川南充市环保“十三五” 规划》印发(全文)

时间:2017-03-01 11:21

来源:南充人民政府

评论(

增强环境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加强环保关键领域的基础研究和科技攻关,重点提升环境空气中颗粒物化学元素、离子成分、有机物和物理性状监测分析能力,逐渐形成大气颗粒物源解析、动态源清单、污染物输送扩散和转化研究能力,提升区域重污染天气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完善重污染天气联合会商和预警发布机制。开展全市城镇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调查、农村污染状况调查、地下水污染现状调查、重点设施电磁辐射调查等工作,开展全市环境质量报告书年度评估、重点环保规划实施情况年度评估、容量-总量-质量变化趋势年度评估。

专栏四 环境能力建设重点任务

以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测和环境突发事件应急监测与预警为重点,健全环境监测业务、技术和管理体系。持续推进环境监察机构标准化建设。建立规范的环境管理系统,加强环保机构队伍建设,加快环境信息能力建设,加强环境宣传教育机构建设。


7.5积极创建生态市,着力提高人居环境

7.5.1总体目标

生态市建设,是提高我市综合实力的客观要求,是促进南充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近年来,南充市生态环境状况明显改善,但是环境、资源问题仍然较突出。建设生态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有利于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促进资源的永续利用;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从根本上促进南充全市人口、资源与环境相协调,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总体目标: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以生态建设和环境质量控制为主线,加强生态屏障建设,建设生态文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施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促进清洁生产,全面提升环境综合监管能力,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构建生态产业、生态经济、生态文化、生态人居、生态环境和能力支撑保障体系,充分发挥南充市作为川东北中心城市、商贸、文化、信息中心和交通枢纽的城市功能,提高南充市作为川东北地区中心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将南充市建设成为“成渝第二城”。

7.5.2重点工作目标

通过5—10年的努力,把南充市建设成为生态经济高效、生态环境优美、生态文化发达、生态人居良好、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化生态市。

生态市建设必须与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战略部署相衔接,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稳步推进。总体上划分为启动创建期、推进提升期、全面达标期三个建设阶段。

(1)启动创建期(2015—2016年)

启动创建阶段,生态市建设全面启动。经济增长方式有所转变,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循环经济逐步推进,生态效益型产业成为经济新的增长点;环境保护和污染综合治理工作得到加强,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示范区建设全面展开,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环境质量得到一定改善;城市交通、文化等基础设施和市政服务设施逐步完善,人居环境质量明显优化,初步形成以丘陵山水园林为特色的城市生态景观格局;生态文化建设初见成效,人们的生态素养和意识逐步提高;生态市的管理系统建设全面开展,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和管理体系基本建立。

生态经济建设初见成效。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和城乡结构调整取得一定进展,生态农业基地建设、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和生态旅游发展良好。县城以上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5%,乡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50%,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达到75%以上,工业用水重复率大于60%,环境保护投资占GDP的比重达到1.8%。

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提高。全市森林覆盖率保持在38%以上,受保护区占国土面积达到13%,退化土地恢复治理率超过90%,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9平方米。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90%。

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城市化水平达到43.8%。生态文化建设不断加强,科技教育支撑能力不断提高。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普及率达到80%,全民生态意识明显提高,公众对环境的满意率达到90%。

目前,启动创建阶段的工作已基本完成。

(2)推进提升期(2016—2018年)

生态市建设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各污染源得到全面控制和治理,整体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社会事业全面实现进步。到2020年,全市生态环境质量良好,自然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稳定可靠的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制度健全完善;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经济加速发展;生态环境和谐优美,生态文化长足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2013年,仪陇县已达到省级生态县建设标准,并通过验收,获得命名。2016年阆中市、西充县达到省级生态县的标准,并通过验收。2017年营山县、顺庆区达到省级生态县的标准,并通过验收,获得命名。

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高。全市森林覆盖率保持在40%以上,受保护区占国土面积达到15%,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1平方米。

生态经济体系基本形成。产业结构明显优化,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达38%,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6000元,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5300元。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78%和85%,工业固废处置利用率达到90%,工业用水重复率达到80%。

社会服务能力全面增强。城市化水平达到45%,城市燃气普及率保持在95%。社会和谐程度进一步加强。生态文化全面发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普及率达到90%,公众对环境的满意率达92%。形成全民爱护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风尚。

1...141516171819

编辑:程彩云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