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傅涛:“十五五”规划下的环境产业转型与突围

时间:2025-11-06 09:32

来源:中国水网

评论(

企业若想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走“基础服务+增值服务”之路。就像食堂:一楼提供基本餐食,保障贫困学生吃得起;二楼提供特色小炒,满足高支付意愿群体。只做基础服务,企业只能微利生存,无法上市融资;唯有叠加增值服务,才能打开盈利空间。

这也解释了为何近年来国家不再大规模拓展环保新领域(如地下水、土壤、海洋治理)——并非不重视,而是公共财政无力支撑。环境产业必须从“末端治理”向“系统服务”转型。

(三)绿色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底色

文件开宗明义指出:“绿色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底色。”这一判断具有根本性意义。它意味着,未来的生态文明建设,不再局限于“末端治理”,而是要将绿色低碳理念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

如果未来的产业体系、城市运行、生活方式本身就能实现绿色循环,那么对末端污染治理的需求自然会大幅减少。从这个逻辑出发,纯粹依赖末端治理的环保模式,已难以为继。事实上,自2017年以来,传统末端环境产业就已显现出“夕阳化”趋势。

当前政策导向已明确转向“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四位一体协同推进,并且将“降碳”置于首位,凸显节能优先、源头减量的战略意图。环境产业的使命,也从单一的“守护碧水蓝天”,升级为“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与“增强绿色发展动能”的双重任务。

(四)系统治理成为环境治理的核心路径

与绿色发展相配套的,是治理方式的根本转变——从点状、碎片化治理,全面转向系统治理。

文件强调要“更加注重源头治理”,并提出“三个协同”:

·减污降碳协同:将环保与双碳目标深度融合,避免“为治污而耗能”;

·多污染物协同:统筹水、气、固废、土壤等要素,实现一体化治理;

·区域协同:打破行政区划壁垒,推动污染物跨区域合理配置与处置(例如,允许废物在严格监管和经济合理的前提下跨地域处理)。

这一理念,正是总书记多年来反复强调的“系统施治”思想的深化。早在2015年治水“十六字方针”中,就明确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后来的“河长制”“湖长制”,本质上也是通过“一个责任人统筹多部门”,解决“九龙治水、各自为政”的低效问题。

今天,“系统治理”已从理念走向制度安排。未来,环保项目必须从流域、区域、产业全链条视角进行整体设计,才能实现成本最优、效果最佳。点状治理不仅效率低下,更因缺乏资金支持而难以为继。唯有系统化、集成化、低成本的综合治理模式,才是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

05 两大外部变量:中美博弈与人工智能

当前,所有产业都深受两大变量影响:中美战略博弈与人工智能革命。

(一)中美博弈是决定性外部约束

中美对抗不结束,金融不敢大幅宽松,地方财政难解困,企业应收款问题就难以根治。我国金融体系仍是相对短板,一旦大水漫灌,易遭外部做空。因此,政策必须保持克制,等待“水落石出”。

我们唯有坚持,守住基本盘,等待战略窗口。

(二)人工智能是破局关键机遇

另一方面,AI正带来颠覆性机遇。未来不需要那么多人工作,但留下来的必须是“神人”“超人”——即能驾驭AI的人才与企业。

我们已在智能化领域探索出可行路径,虽经历波折,但方向正确。今年公司可能仍然困难,但转型已见曙光。只要坚持下去,一旦外部环境改善,必将迎来爆发式增长。

06 结语:变局蕴含机遇,挑战激发斗志

同志们,当前我们正处于战略转型的攻坚期。文件开篇就讲:“变局蕴含机遇,挑战激发斗志。”这十二个字,正是我们应有的精神状态。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场持久战,“十五五”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但只要我们认清形势、锚定方向、守住底线、积极突围,就一定能在这场伟大征程中,找到属于我们环境产业的新定位、新价值、新未来。

谢谢大家!


12

编辑:赵凡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13521061126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