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省水利厅印发《四川省级水网先导区建设三年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到2027年,四川将新增供水能力累计达12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160万亩,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3%,县级以上城市防洪达标率提高到70%,重点河湖基本生态流量保障目标满足程度达91%,水土保持率提高到80.5%。
四川省级水网先导区建设三年行动方案
四川是水利部确定的全国第三批省级水网先导区。按照《水利部关于做好第三批省级水网先导区、第二批市级和县级水网先导区建设工作的通知》要求,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加快实施《四川省现代水网建设规划》,推动省级水网先导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创造一批可借鉴、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制定四川省级水网先导区建设三年行动方案,实施时间为 2025-2027 年。
一、总体思路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 “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 治水思路和关于治水重要论述精神,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江河保护治理的意见》,深入实施国家 “江河战略”,认真落实省委十二届历次全会精神,加快实施 “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 发展战略,锚定 “系统完备、安全可靠,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循环通畅、调控有序” 的水网建设目标,坚持 “横纵并进、系支并治、点面并重、立破并举” 的工作路径,加快推进省级水网先导区建设,构建完善现代水网体系,服务好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服务好全省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服务好市县发展需要,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水安全保障。
2025 年,省级水网先导区建设全面铺开,全省用水总量控制在 270 亿立方米以内,新增供水能力 6 亿立方米,新增有效灌溉面积 62 万亩,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 0.514;城乡水务一体化、乡村水务取得重要进展,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 92.5%、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农村人口比例达到 73%;县级以上城市防洪达标率提高到 67%;水生态得到有效保护,重点河湖基本生态流量保障目标满足程度达 90%,水土保持率提高到 79.7%。
到 2027 年,省级水网先导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全省用水总量控制在国家要求范围内,新增供水能力 12 亿立方米,新增有效灌溉面积 160 万亩,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 0.52;城乡供水保障程度明显增强,地级以上城市具备应急备用水源,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 93%、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农村人口比例达到 75%;县级以上城市防洪达标率提高到 70%,重点河湖基本生态流量保障目标满足程度达 91%,水土保持率提高到 80.5%;水网工程智慧化水平明显提高。
二、工作路径
认真落实《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水利工程建设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围绕《四川省现代水网建设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抢抓 “两重” 建设重大机遇,加快推进省级水网先导区建设,不断健全水资源配置体系,完善流域防洪减灾体系,筑牢水生态保护治理体系,构建数字孪生水网体系,提升水网工程现代化管理水平。
(一)坚持 “横纵并进”,加快构建现代水网
以《四川省现代水网建设规划》为引领,全力构建 “六横六纵”(“六横” 指都江堰灌区、引大济岷、长征渠引水、向家坝灌区、引雅济安、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六纵” 指武都引水、升钟灌区、亭子口灌区、罐子坝水库及灌区、川渝东北一体化水资源配置、大桥灌区工程)为主骨架、“纲目结” 有机衔接的现代水网,更好实现水资源均衡配置,全面提升水资源保障能力。
(二)坚持 “系支并治”,统筹推进系统治理
以金沙江、岷沱江、嘉陵江 “三大水系” 和雅砻江、安宁河、大渡河、青衣江、涪江、渠江、西河、东河 “八大支流” 为重点,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统筹水灾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治理,大力推进水旱灾害防御、水资源管理调度、水生态保护治理、水环境持续改善,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
(三)坚持 “点面并重”,持续强化兴水惠民
立足 “一主四片” 水生产力布局,全面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按照 “四水四定” 原则,坚持点上发力、面上统筹、点面并重,加强大中小微协调配套和各层级水网协同融合,加强农村供水工作,大力推动灌区高质量发展,提升工程现代化运行管理水平,持续扩大水利惠民成果。
(四)坚持 “立破并举”,大力增强发展动能
聚力守正创新、蓄势奋进,立破并举、先立后破、边立边破,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大力发展水利新质生产力,强化水利科技创新引领,深化水利投融资改革,推进水利法治建设,不断厚植水利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三、重点任务
(一)着力提升水资源配置与供水保障能力
加强骨干水网工程建设。强力推进引大济岷 “一号工程” 前期工作,2025 年开工。基本建成亭子口灌区一期、大桥灌区二期工程,加快建设向家坝灌区一期二步工程。争取开工向家坝灌区二期、毗河二期灌区、亭子口灌区二期工程;加快推进长征渠引水、罐子坝水库及灌区、川渝东北一体化水资源配置、引雅济安工程前期论证,争取尽早开工,进一步增强跨流域跨区域水资源调配能力和供水保障能力。深度参与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前期工作,开展相关专项研究。
加强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基本建成红鱼洞水库及灌区、李家岩水库、龙塘水库及灌区等大中型工程,加快建设三坝、芦稿溪等大中型水库,争取开工永宁、老鹰嘴、大雄、玉水等大中型水库。积极推进观音桥、喜鹊寺、沙坝、蒙顶山、旭家沟、大庙、七星、金龙、东林寺等大中型水库前期工作,做好项目储备。建设杉树堡、铜槽子等一批小型水库,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生产条件。加快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建设,提升供水水源保障风险防范化解能力。
加强农村供水工作。全面开展农村供水提质增效三年行动,大力推进农村集中供水规模化和小型供水工程规范化,推动城乡供水 “同网、同质、同价、同服务、同监管”。健全农村供水问题快速发现响应机制和平急两用应急保障体系,不断巩固拓展农村饮水安全成果。推行农村供水县域统管,建立县域统一管理、统一运维、统一服务机制,推动农村供水企业化、专业化管理全覆盖。
加强已成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完成都江堰、玉溪河等 6 个大型灌区 “十四五” 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争取开工都江堰、武引、升钟、九龙滩 4 个大型灌区现代化改造工程。积极推进八一泵站灌区、石滩水库灌区、七一水库灌区等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加强灌区骨干灌排工程与高标准农田田间渠系衔接,将灌区骨干灌排工程、高标准农田的水利设施、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统筹实施,构建从水源、输水到田间的一体化灌排体系,打通水网 “最后一公里”,有力支撑新时代更高水平 “天府粮仓” 建设。
新建一批区域性水网工程。争取开工攀枝花灌区、锁口灌区等大中型灌区工程,积极推进引雅入盐(盐源盆地灌区)、嘉陵江右岸大型灌区、锦城灌区、嘉峨片区水资源配置、大寨灌区、继光灌区等项目前期论证工作,在水土资源条件适宜地区建设一批中小型灌区,着力扩大灌溉面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二)着力加强防洪薄弱环节建设
畅通防洪排涝通道。争取开工长江、黄河干流四川段防洪治理工程,系统实施主要支流及中小河流防洪治理,提高洪水防御能力。持续完善 175 个县(市、区)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实施重点山洪沟治理,提升山洪灾害防治能力。强化预报、预警、预演、预案措施,完善水文站网,实施山洪防御水利测雨雷达快速监测系统及防汛防地灾预警大平台项目,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
增强洪水调蓄能力。充分发挥已建大型水电站水库的调蓄作用,强化水库群联合调度,统筹防洪供水与能源电力安全保供。建成土溪口、固军、江家口水库,加快建设青峪口、米市水库,争取开工高桥、兰草、高景关、金花寺水库,积极开展铁笼堡、泥溪、唐家山水库前期论证,争取早日开工,提高流域洪水调控能力。加快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健全常态化管护机制。
提升城市防洪排涝能力。针对防洪薄弱环节,加强流域控制性枢纽和堤防工程建设,进一步提升全国重点及重要防洪城市成都市、绵阳市、宜宾市的防洪排涝能力。结合流域防洪规划编制工作,深化达州、乐山、金堂等城市的防洪方案研究,逐步完善城市防洪排涝体系,提高城市防洪达标率。
(三)着力强化水生态保护治理
实施水生态保护与修复重点工程。加快实施黄河上游若尔盖草原湿地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等工程,加强源头区水源涵养。开展骨干河流生态廊道建设,推进全域幸福河湖建设,建成 100 条幸福河湖。以母亲河复苏行动为重点,推进河湖生态环境复苏。科学确定河湖和已成水利水电工程生态流量目标,强化河湖生态流量保障。
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科学推进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加强对人为水土流失的监管,协同相关部门及社会力量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1.5 万平方公里。推进水土保持重点治理提质增效,因地制宜打造生态清洁小流域。积极培育更多蕴含水土保持功能的优质生态产品,大力推进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传承弘扬水文化。推动都江堰四大传统堰工技术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东风堰、通济堰、古佛堰申报国家水利遗产,建立水文化遗产名录体系。推进水文化博物馆、水情教育基地、水文化科普基地建设,加强水文化科普宣传。
(四)着力提升水网工程智慧化水平
加快构建水网数字化建设。以数字政府建设为引领,围绕水网供水安全、防洪安全、生态安全、工程安全需求,推动水网工程与新型基础设施深度融合,部署以数字孪生技术为基座、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决策为核心、“天空地水工” 一体化监测感知为支撑的智慧水网体系。强化水利数据资源中台、国产高分遥感卫星、人工智能及物联网技术集成应用,构建跨领域协同治理机制。
强化水网数字孪生平台建设。开展水网要素调查和数据治理,构建金沙江、雅砻江、岷江、沱江、涪江、嘉陵江等重点流域 L2 级和都江堰灌区、亭子口灌区、引大济岷、武都引水等重点水利工程关键控制性工程 L3 级数据底板,在省级通用数字孪生模型平台和知识平台的基础上,构建支撑水网综合调度的模型库和知识库。
完善水网综合调度管理应用。基于 “统一门户、统一用户、统一数据、统一地图” 的全省智慧水利支撑能力,打造水网安全运行监视应用,构建水资源、防洪、发电、水生态等多目标联合调度应用,强化水网工程日常管理和应急管理等业务应用。加强水网信息系统整合,建设互联互通、业务协同、数据共享的大系统。
推进水网工程智能化建设与改造。推进引大济岷、向家坝灌区、亭子口灌区、三坝水库等工程在设计、施工中同步开展数字孪生建设;推进已建灌区、水库、引调水、城乡供水等水网工程智能化改造;推进都江堰灌区数字孪生水网建设先行先试,提高水网工程预报、预警、预演、预案能力。
(五)着力提升水网现代化管理能力
强化涉水管控机制。深化河湖长制,纵深推进河湖库 “清四乱”,强化河湖水域岸线管控,严格涉河项目审批。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完善水资源刚性约束指标体系。进一步对各类园区、专项规划、重大产业布局及建设项目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加强流域调度一体化管理,深化运用 “大水调” 机制,统筹开展多目标调度,实现涉水效益帕累托最优。
强化水利法治建设。持续完善水利法规规章制度,建立适合四川特点的现代水网法律法规体系,积极推进重点领域地方性法规修订。抓好重点领域执法,用好 “六个一批” 执法举措,配齐各级水利执法支撑力量,构建 “综合查一次” 执法监管新格局,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和培训,严厉打击涉水违法行为。
强化工程建设管理。加强水网工程建设大质量管理,落实分级分类管理要求,构建政府主导、行业监管、项目法人主责、社会各方参与的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格局,打造一批样板项目,建设一批品质工程,推动观音岩引水等工程争创 “大禹奖”,引领质量水平整体提升。深入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强化市场经营主体信用评价和结果应用,抓好招投标领域改革,进一步优化公平有序的水利建设市场环境。大力推进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加快构建现代化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矩阵,保障工程运行安全和效益稳定发挥。
强化水利科技创新。加快培育和发展水利新质生产力,依托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建立工程带科研机制,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一批高质量研究成果。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强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水利地方标准制定,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新产品,搭建产学研用合作桥梁,深化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专业学会、企业交流合作,共同开展关键技术攻关。
创新投融资机制。落实《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加大水利投入的实施意见》,坚持政府和市场 “两手发力”,建立公共财政、金融信贷、社会资本共同发力的多元化水利投融资机制。积极争取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符合条件的水利基础设施项目申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持续加大水利投入。加强政银企合作,扩大信贷资金规模,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建设运营,推广 “节水贷”“取水贷”、水土保持和水利风景区生态价值转化等绿色融资模式。深化水权水价改革,拓宽投融资渠道。盘活水利存量资产,争取发行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项目。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统筹协调
加强水网建设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等相关规划衔接,全面完成市(州)、县(市、区)级水网建设规划编制和审批,合理布局水网重点工程项目,科学安排建设时序,加强市级、县级水网与省级水网的衔接融合,鼓励市、县积极争创市级、县级水网先导区。
(二)强化要素保障
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有关部门在水网建设项目审批和用地、用林、环评等要素保障方面给予支持,优先保障纳入国家和省重点项目清单的水网工程用地需求。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深化水利投融资改革,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资金保障机制。
(三)抓好项目实施
按照 “竣工验收一批、加快建设一批、尽早开工一批、积极储备一批” 的原则,梯次推进水网工程建设。强化工程建设管理,严格实行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积极推行委托代建、项目管理总承包、全过程咨询。按规定开展项目风险评估,做好移民安置规划、移民安置实施和移民后期扶持工作。
(四)促进公众参与
加强省级水网先导区建设的宣传力度,为水安全保障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积极引导全社会参与水网规划建设。依法公布水情信息和工作动态,健全公众参与的途径和方式,积极引导全社会参与省级水网先导区建设管理,构建全民行动格局。
编辑:赵凡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