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洪湖边上,常能看见鹭鸟掠水而过,荡开圈圈涟漪;水下水草随流舒展,满是生机。这鲜活的生态图景背后,是一群人跟时间赛跑、跟寒冬较劲的身影——他们就是中建三局绿投公司洪湖底泥洗脱生态修复科学试验团队。靠着创新的“底泥洗脱”技术,团队给试验区底泥“洗了澡”,不仅提升了水质,还让“水下森林”慢慢有了模样。
争分夺秒建起试验设施
“道路必须提前铺好,浮桥和钢平台一天都不能耽误!”项目负责人王宗平在动员会上说。
洪湖底泥洗脱试验受季节和气候条件制约很大,如果错过最佳种植期,整个生态修复进度都将推迟。但现场条件比预期更加困难:湖边蚊虫多,湖面风大浪急,施工小船摇晃不定;更麻烦的是,钢平台需建在坡度超过45度的护堤上,人员和设备难以站稳,进场道路狭窄,安装极为不便
“再难也得上!”团队成员没有退缩,白天勘测地形、调整方案,晚上在临时工作区里画图纸、算参数。为解决护堤坡度陡的问题,实验团队采取了支架固定、交通管制以及交通船辅助等措施,逐个攻克难点。
三天里,没人计较过休息时间——衣服被汗水浸透又被湖风吹干,干了又沾上泥点,反复几次后,每个人的工装都成了“迷彩服”。当最后一块平台拼接完成,180米水上浮桥便道像一条蓝色丝带连起湖岸与试验点,20米钢平台稳稳立在护堤上时,大家觉得这比什么都值。
天寒地冻抢“春时”
12月底的洪湖,寒风刮在脸上像刀子。可对试验团队来说,这正是抢工期的“关键窗口期”——只有在冬季完成底泥洗脱,来年春天水生植物才能顺利发芽。
“冷是真冷,站久了感觉骨头缝里都灌风。”作业平台上,实验团队成员们裹着厚重的防水服和救生衣,脸颊冻得通红,但他们丝毫不敢放松警惕,紧盯底泥洗脱设备参数。底泥洗脱得越干净,明年种子发芽率就越高,湖里的‘元气’就早恢复一分。
为了让大家能顶住严寒,团队想了不少办法:实行科学轮班制,避免人员长时间在寒风中受冻;每天熬上一大锅热姜汤,轮班下来的队员喝上一碗,浑身都暖了。
就这样,在宽阔无遮挡的湖中心,机器轰鸣声与寒风呼啸声交织,团队成员一次次调整洗脱参数,一点点改善底泥质量。今年5月份,这群在寒风中坚守的治湖人,用他们的坚持和专业,等到了试验区重现水草丰茂、生机盎然的景象。
群策群力护家园
“沉水植物扦插深度再加5-6厘米,成活率更高!”60岁的夏大爷在湖边溜达时,主动向团队建议。
原来,在开展试验过程中,项目在周边村庄招聘村民参与补种水草、搬运物资等工作,这些富有湖区生活经验的村民,一边干活,一边把几十年积累的湖区经验倾囊相授。
“村民的经验,是最贴合洪湖实际的‘生态智慧’。”试验团队没有忽视这些“金点子”,每次收到建议,都会组织技术人员现场核实、科学评估,对可行的方案及时优化,使试验方案更贴近洪湖的实际环境,提高了植物成活率预期。靠着“村民献策、团队落实”的良性互动,让项目团队与村民的心贴得越来越近,也让“守护洪湖”成了大家共同的心愿。
今年5月,试验区重现“水草丰茂、鱼翔浅底”的景象,水质达到Ⅲ类标准,植物覆盖率超80%,水体自净能力显著增强。日前,《污染湿地底泥洗脱技术标准》在湖北荆州通过专家审定,专家组一致认为,底泥洗脱是湿地生境修复、生态恢复的先锋技术,建议通过标准引领加快推广应用,为建设美丽中国做出贡献。
从抢建“生态通道”到寒冬坚守,从倾听村民建议到推动技术标准化,这群治湖人修复的不仅是洪湖试验区域的生态,更是人们对“绿水青山”的信心 ——而这份信心,将化作守护生态的力量,让更多江河湖海重现生机。
编辑:赵凡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