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厂网一体化下按效付费实施模式解析

时间:2025-08-11 09:09

来源:和毅水视界

作者:于亚 

评论(

现有污水处理付费模式形成惯例、合同明确,污水处理企业难以接受从“按量付费”转向“按效付费”的调整,降本面临挑战。

厂-网资金投入机制不均衡。污水处理厂能通过污水处理费获得稳定收入,但管网运维依赖地方财政,当前财政形势下问题更突出。

厂网一体化付费涉及管理机制及规则重构,需要推进一定程度的集中化,阶段性需要有统筹运作主体。

污水治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每个环节都有众多的影响因素。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全面且具有可操作性的考核指标体系并非易事。

厂网一体在资金、机制、管理、主体等方面都面临更复杂的联动,对于协同性要求高,“交易及合同”成本高。

从地方政府来看,厂网一体化付费原不止是一套“绩效考核付费体系”,还涉及深层具体问题的解决,需要因地制宜的实施策略和有针对性的整体解决方案,形成新的管理运行机制。

1febcbb35d027e0c65e372d1d2789bef.png

图3-2 厂网一体化核心工作内容

(一) 厂网一体主体选择机制

厂网一体化需要对原过多主体的现状进行重构,降低协调成本,提高新管理机制下的“有效供给”,明确有效主体的责、权、利,确保各环节有效联动。实践中厂网一体化“主体选择机制”主要有两种:

1、厂网一家管

“厂网一家管”,即全市或按排水分区建立管网运维公司,统一管理污水处理厂、污水管网等设施的建设和运维。

8ab9c9aca59cded88caaad375f9ceda7.png

图3-3 厂网一家管示意图

目前,“厂网一家管”可选择的主体包括地方水务集团、跨区域的市场化水务集团。选择上需要重点考虑:第一、资金能力;第二、运营能力;第三、跨周期盈利承受能力。

目前大部分地方政府财政空间有限,加之管网没有明确的回报机制,项目融资较难。当前具备运营能力的地方水务集团,可依托自身的信用及资源优势,具备资金筹集的比较优势。同时地方水务集团可联动再生水、管道直饮水、分质供水、工程等,以综合性盈利补贴管网体系。国企“一家管”可能会带来机制效率制约,也会产生内部监管博弈,因此需强化专业化的监管、推动跨区域竞争,及推动成熟环节的再市场化!

2、全市一张网

“全市一张网”,即污水处理厂由不同主体运维,全市或按排水分区成立污水管网公司统一运维污水管网,并与污水处理厂联动开展绩效考核。“全市一张网”,需要建立联动各环节的效益激励机制,将污水处理厂体现的付费效益与管网的运维质量挂钩,有效收集、有效处理、按效付费!

e35014ae00dd4a1958877019e68aac76.png

图3-4 全市一张网示意图

该种模式下,比较符合当下的市场格局,协调成本也低。但该种模式下同时达成多主体共同遵守的联动合同履约体系难度较大,联动考核体系设计上也比较困难。同时管网“有效收集”的关键有赖于资金投入能力。虽然通过联动效益机制能节约污水处理资金来反哺管网,但解决不了大规模资金投入。

(二)厂网一体化下按效付费实施策略

综合目前情况,厂网一体化按效付费是一个机制系统。各城市要因地制宜,结合付费低效原因及管网问题大小,选择适合的实施策略。在不同策略下,通过实践积累形成可用的实施模式。对此,和毅咨询针对5种常见情形提出4个核心策略。

c910159032d28d17f4cb8ba5a94d13e7.png

图3-5 厂网一体实施策略

注:管网问题大表现为,管网破损率过高、雨污混接率过高等,导致进水浓度偏低,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实施大规模改造或系统性修复。管网问题小表现为,一定程度的管网破损、雨污混接等,导致进水浓度稍低,需要投入一定资金进行维修改善。

1、管网问题不明显

该种情况下,以建立全面、科学的付费绩效考核体系为重点,通过强化污染物收集与削减率的联动,提升污水收集处理的综合效能,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常见的评价指标体系如下:

表3-1 污水处理厂运营管理评价指标一览表

806522378ed36c513386b8a8805a9850.png

表3-2 管网运营管理评价指标一览表

4a678ca63d7963cb29e9bab0d0adda85.png

传统的管网运维服务费计算方式为“管网运维服务费=管网长度x管网运维费单价”。这种模式难以充分调动运维单位提升服务质量的积极性,也无法精准衡量管网运维的实际成效。

推行全新的考核机制,将管网运维服务费的计算方式调整为“管网运维服务费=管网长度x管网运维费基本单价运维效果评价系数+质效提升考核奖励或处罚”。质效提升考核奖励或处罚,以进水浓度的提升、外水量的减少以及新增污水量作为关键评估指标。

编辑:赵凡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