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余杭自来水异味风波真相大白后,供水企业的“课后作业”该怎么完成?

时间:2025-07-25 09:32

来源:中国水网

评论(

7月23日,杭州市联合调查组就余杭区部分小区供水异常事件发布调查情况通报,这是针对此事件官方发布的第4份通报。在笔者看来,这也是截止目前4份通报中最详实和最有说服力的通报。

通报针对异常原因调查情况、突发应急处置情况、水质检测情况、应急处置问题和问责及处理情况以及群众诉求服务保障情况等进行了详细介绍,很多谣言其实也不攻自破。

随着这份通报的发布,相信余杭自来水异味事件很快就会告一段落了。但这背后所暴露的供水工作短板亟需行业深刻总结和思考。

01

余杭自来水事件整体脉络梳理

最新通报清晰还原了此次自来水异味的成因,逻辑并不复杂却带着典型性:7月以来,持续高温晴热,东苕溪仁和水厂取水口上游及周边一些水体藻类快速繁殖。随着前期降雨汇流,部分藻类及其降解产物(含硫醚类异嗅物质)汇集到仁和水厂取水口附近,并在7月16日凌晨进入取水口。综合分析,此次供水嗅味异常是气候、环境、水动力条件等多种因素叠加情况下导致的。

既然成因已明确,为何网络上会滋生“粪水混入”“污供水管混接”等耸人听闻的谣言?要解答这一问题,不妨回溯事件的整个发展脉络:

01 7月16日8时许,余杭制水有限公司下属的仁和水厂工作人员巡查发现异味。

02 8时30分,仁和水厂对进厂水、出厂水进行检测。

03 9时,仁和水厂检测结果显示,原水“臭和味”指标异常(3级),余杭制水有限公司立即报告余杭水务控股集团调度中心要求切换水源并获同意。

04 9时20分,仁和水厂完成水源切换。

05 10时,仁和水厂检测结果显示,出厂水“臭和味”指标异常(3级),余杭制水有限公司要求检测公司进行“臭和味”指标具体成分排查。

此时,居民端已经很明显感受到了自来水“异味”,但相关单位并未针对检测结果,对居民及时告知和专业的应对指导。在7月23日的通报中也提到,余杭制水有限公司在检测结果显示出厂水“臭和味”指标为3级后,未执行专项应急预案的应急响应要求,未提请余杭水务控股集团对异味出厂水涉及区域的用户告知用水注意事项。这就为后期的舆情发酵埋下了伏笔。

06 11时许,余杭水务控股集团下属供排水公司现场研判,需实施主干管网冲洗,报余杭水务控股集团调度中心获批准后启动主干管网冲洗。

07 13时30分,仁和水厂出厂水水质指标显示恢复正常。

08 16时22分,余杭水务控股集团分管领导向余杭区政府、余杭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分管领导报告仁和水厂水质异常。

09 16时30分许,主干管网水质恢复正常,供排水公司开始对支管及小区二供泵房、水箱逐步冲洗。

10 17时,检测公司确认仁和水厂上午送检的水样检出硫醚类物质。

11 20时,余杭区政府分管领导召开会议研究处置措施。

这个时间段,距离民居感受到自来水异味已经过去了一整天,由于官方没有及时作出回应,给了舆情很好的发酵时间。

12 21时44分,余杭水务控股集团发布第一次情况通报。

在这份通报发布之前,关于“粪水”及“污水管与供水管混接”等谣言已经在网络上传开,但通报中并没有对公众的疑虑点做出任何回应,比如“为什么出水浑浊”“为什么味道类似臭螺蛳”。

13 7月17日15时许,供水支管和受影响村(社区)水箱完成排空和换水,供水基本恢复正常。

14 7月17日16时20分,余杭水务控股集团发布第二次情况通报。

这份通报依然从“我们”已经做了什么,目前已经恢复正常角度出发,对公众疑虑还是只字未提。可以说这两份通报对本次事件的舆情缓解没有一点促进作用,反而让舆论变得更遭了。

15 7月18日晚,一则谣言被大范围传播,虽然很快被公安机关确定为谣言,但仍然带来了不小的恐慌。

4d7e7180eb103baaeee61ea968aa45ba.png

当然专业人士会一眼就看出这是个谣言,且漏洞百出。截图中文件写道:修改管网连接指令,将主城区13处水路接驳下水粪水排污管网。

工业废水无害化与资源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际水协会(IWA)杰出会士、《给水排水》杂志编委杨敏教授在此前针对此事件的解答中就谈到,理论上,在规范施工和正常维护的情况下,污水管和自来水管几乎不可能错误连通,因为自来水管(输送饮用水)和污水管(排放废水)属于两套独立系统,材质、压力标准不同,通常不会直接连接,存在物理隔离;另外从防污染设计角度,自来水系统采用单向供水、高位水箱或加压泵站,污水管依靠重力流动,反向流入概率极低。

这么明显的漏洞,为啥还有那么多人信呢?答案很简单,多数的居民并不是专业人士,需要专业的、官方的正确引导和及时的沟通。这也提示广大水务工作者做好信息的公开及科普宣传的重要性。

16 7月19日15时22分,余杭区政府发布情况通报。

c7c49269871eeddb697becb686d78fa6.png

藻类厌氧降解产生的硫醚类物质。What?相信很多民众看到这都会比较懵,单看都认识,放到一起不知道是个啥。这里再次忽略通报面向的受众并不是专业人士。这份通报发布后,很多网友并不买账,觉得是欲盖弥彰。

17 7月23日,杭州市联合调查组发布调查结果通报,如前文所述,详实且针对公众疑虑的点做了充分的说明,并对事件处理结果有了明确的交待。

ed06b319f50a5390c8de082cb99351ad.png

02 从余杭到郑州:供水安全事件暴露的共性短板

在最新通报的内容中,总结了余杭区部分小区供水异常的处置存在的问题,应急预案不足、应急响应滞后、部门间汇报及沟通不及时、协调处置和决策迟缓、公众沟通不充分不及时等等。

余杭自来水异味事件并不是个案,涉及威胁供水安全的事件时有发生。近期相关事件频发,比如郑州市重要的饮用水备用水源地尖岗水库也出现了令人忧心的状况。有市民反映,这里竟成了游泳爱好者的“天然浴场”,甚至有人放狗下去游泳。

这两起事件背后都暴露出自来水管理当前存在的诸多缺位问题。

工业废水无害化与资源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杨敏教授在事件分析中谈到,虽然水司在发现问题后采取了果断的举措,但遗憾的是,水司在与公众沟通上缺乏经验,没有及时对社会公布相关内容,导致网络上出现一些谣言和不实传言,这也是行业今后需要总结的教训。

胡锡进指出,余杭自来水异味事件是一个自然环境中多重原因叠加导致的突发事件,相关水务公司的处理过程本身是比较及时的,在专业性上也是到位的。问题出在水务公司没有及时向供水区域用户告知情况,并提出用水注意事项。这增加了群众的困扰,也在舆论场上留下了想象和传播谣言的空间。自然界的事情谁都无法预测,但是第一时间向公众告知出了什么问题,通知用水注意事项,却是应该做到的。这是这件事的教训。

从水源地保护到供水异常应急处置,每一个环节都关乎民众的用水安全。自来水事件爆发出严重的公共信任危机,而公众信任是在日常服务与危机应对中建立起来的。因此,供水服务联盟倡议行业联合起来,通过行业协作,提升整体服务水平和公众信任度。共建常态化的先进的应对机制,共享人才、资源、平台,统一信息发布口径,主动、及时、准确地回应居民关切,更好地服务民生,促进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余杭自来水事件对城市供水系统监管效能与应急响应机制发出了深刻拷问。事件暴露出的信息透明度、风险预警、应急处置及沟通效率等环节的短板,清晰地警示我们:保障“水龙头”的安全稳定,不仅需要事后追责,更需要建立常态化的预防机制与高标准的评价标准。

E20环境平台推出的《供水服务评价规范》,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解决方案和评价标尺。该规范并非简单的达标考核,而是覆盖了从“水源保障”、“水质管理”、“管网运维”、“客户服务”、“应急管理”到“信息公开”等供水服务全链条、多维度的精细化管理体系。

通过引入科学、客观、透明的第三方评价体系,可以促使供水企业正视自身短板,系统性强化风险管理与应急能力建设,将突发事件的危害降至最低;引导行业向更高服务标准看齐,改进服务质量。同时,也为政府监管提供抓手,助力提高监管效能,增强公众信心。

饮用水安全是关乎民生的大事,任何一个小细节都不容有失。自来水管理行业必须正视当前存在的问题,积极采取行动,通过行业的共同努力,确保每一位民众都能用上安全、放心的自来水。


编辑:赵凡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