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水污水处理厂地面景观工程(碧水澜园)进入试运行阶段~
2025年7月1日-2025年10月15日(周二、周四、周六)10:00至18:00免费向公众开放,市民无需预约即可入园。
近距离感受污水处理工艺与生态景观的完美结合,体验科普教育、生态游览与休闲娱乐的多元功能!
四大功能分区
构建“沉浸式”生态科普综合体
碧水污水处理厂地面景观工程将水厂附属绿地划分为科普体验、水科学教育、大众活动、林间休憩四大功能区,以“多彩城市森林”为设计理念,采用油松、海棠、樱花、紫叶黄栌等乡土树种与彩叶植物,通过异龄、复层、混交的种植方式营造近自然林群落,形成 “三季有花、四季有景” 的生态景观带。
在水科学教育区,污水处理工艺展示牌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直观呈现从污水预处理到深度处理的全流程;科普体验区配备由党员技术骨干参与设计的互动装置,市民可通过触屏模拟、实物展示等方式,了解水循环原理与再生水利用知识。例如,高效沉淀池进出水展示区实时对比污水与处理后清水的水质差异,让参观者亲眼见证“浊水变清泉”的过程。大众活动区设置开阔的草坪与休憩广场,适合家庭亲子活动与小型科普集会;林间休憩区则以蜿蜒步道串联绿荫空间,为市民提供静谧的自然体验场景。
“我们希望通过景观与科普的融合,让市民在游览中感受党建引领治水工作的实践成果,实现生态保护与科普教育的有机统一。”据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工程建设全程以“运河上的红色堤坝”党建品牌为引领,党员技术团队深度参与功能设计与设施优化,确保科普内容的专业性与体验性兼具。
“地下治污+地上造景”
破解“邻避效应”实现价值转型
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最大的全地下再生水厂,碧水污水处理厂曾因传统污水处理设施的“邻避效应”,面临周边居民对“污染、异味”的担忧。此次地面景观工程通过“空间重构+功能升级”,将地下污水处理设施与地上生态景观深度融合,彻底改变了污水处理厂的传统形象。
在建设初期,通州区水务局推行“党员联户”机制,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周边社区开展20余场民意调研,收集居民对景观功能、开放时间的建议,将“邻避担忧”转化为“邻利期待”。具体实施中,工程依托全地下式污水处理模式,在地下完成粗格栅过滤、多级AO生化处理等工艺,地上则打造5.7万平方米人工湿地与园林水系,巧妙利用原有构筑物融入“水科普”元素,如将曝气沉砂池原理转化为景观互动装置,让工业设施成为科普展品。
这种“负价值”到“正价值”的转型,不仅实现了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占地面积从原323亩减少至110亩,释放的地面空间转化为生态绿地,更通过 “环境治理+城市更新”的模式,成为通州区探索基础设施生态化的典范。如今,碧水再生水厂日处理规模从10万吨提升至18万吨,出水指标达地表水IV类,每年可为河道生态补水、环球影城景观等提供6500余万吨高品质再生水,同时通过水源热泵、精确曝气等技术实现碳减排上万吨,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显著提升。
限时开放+党建服务
构建“生态保护+公众参与”新范式
在通州区水务局的指导下,碧水澜园制定了分阶段、分时段开放的策略,试运营将持续至2025年10月15日。试运行期间,管理方将密切监测人流,通过线上问卷、现场反馈等渠道广泛收集公众意见,针对性优化园区分区设置、服务流程与管理细节,为后续常态化开放奠定基础。“我们计划结合试运行经验与碧水厂其余区域地面工程建设进度,逐步推进碧水澜园每日开放。”项目相关负责人表示,由于夜间园区仍有生产车辆进出,为保障安全,夜间时段将持续实行封闭管理。此外,“碧水澜园”每日闭园前半小时停止入园,并预留充足时间进行清场,确保参观秩序与水厂生产互不干扰。正式开放后,通州区水务局还将建立“党员责任岗”制度,安排党员志愿者负责游客引导、安全巡查及科普讲解,同时通过“主题党日”活动开展景观维护与设备检修,确保服务质量与生产安全“双达标”。
作为国家第四批环保设施开放单位、北京市生态环境教育基地,该工程配套建设的科普展馆与350米工艺长廊,已成为中小学研学实践的热门场所。展馆以“水之源、水之殇、水之纯”为主线,通过沉浸式体验、3D展示等形式,呈现从“取供用排”到再生水利用的全链条节水知识。自运营以来,碧水厂已荣获“全国环保设施开放单位”“北京市党员干部培训基地”等多项荣誉,年接待参观量超10万人次。
“这不仅是一项环保设施的功能升级,更是城市治理理念的创新实践。”通州区水务局局长张剑表示,该项目通过“生态+人文+功能”的融合设计,将工业场地转化为市民可亲近的城市公共资产,为北京城市副中心乃至全国的生态建设提供了“污水处理+生态教育+休闲健身” 三位一体的示范样本,随着地面景观工程的开放,碧水污水处理厂正从“环境负担”蜕变为“城市绿肺”,以“党建红”引领“生态绿”的治理效能,也将为副中心建设注入可持续发展的“红色动能”。
编辑:赵凡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