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环保企业的日子普遍不太好过。
上市公司的年报很能说明情况——A股157家环保上市公司中,营收增长的只有73家,占比约47%,还不到五成。
这种情况下,仍能实现业绩增长的企业就显得凤毛麟角了。他们究竟是如何取得增长的?其经验又能给同行带来什么借鉴?
在2025中国环博会上,“环保圈”就采访这样一家企业,他们是上海世浦泰膜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世浦泰”),去年成功签约了近百个膜项目,产品在国内应用的总处理水量突破300万吨/天。
世浦泰总经理郑斌表示,之所以能够实现快速增长,是因为他们解决了困扰行业多年的“膜三贵”(买膜贵、用膜贵、换膜贵)痛点,让客户更省钱、省事、省心。所以虽然行业整体增量需求比以前减少了,但世浦泰的份额反而扩大了。
世浦泰的经验,也同样适用于其他环保设备企业——越是在行业困难的时候,越是要修炼内功,想方设法地把产品做好,只有这样才能应对当下的挑战。
▼ 世浦泰总经理郑斌接受“环保圈”专访
全年签约近百个膜项目
总处理水量突破300万吨/天
世浦泰是一家全球领先的高端膜及节能曝气制造企业,中国总部位于上海,欧洲业务总部则位于德国的Simmern/Hunsrück。他们在德国拥有工业4.0打造的全球制造工艺最先进之一的膜制造基地,并在中国、德国、加拿大和匈牙利设有膜技术研发中心,目前在全球已拥有6000多个水处理应用案例。
打开“世浦泰膜”的公众号,里面几乎全是公司签约新项目的消息。5月7日,签约上海杭州湾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废水处理厂MBR超滤膜供货项目。4月18日,签约深圳宝龙水质净化厂MBR膜供货项目。2月28日,又连续签约了宁夏两座污水厂MBR膜供货项目。
▼ 蛇年春节刚过,世浦泰就在宁夏连续中标中宁县第一污水厂和第三污水厂两座污水厂的MBR膜供货项目。图片来源:世浦泰膜
回顾2024年全年,世浦泰共签约近百个膜项目,处理规模在5000吨/天以上的国内膜应用水厂项目累计突破了300座,膜产品应用总处理水量超过了300万吨/天。
“客户数量和应用领域进一步提升,全国的直辖市、主要的省会城市和较大城市基本上都有我们的客户,这一点还是非常令人欣慰的。”郑斌说。
为了满足快速增长的订单需求,郑斌和他的伙伴们都非常忙碌,甚至连五一假期也没有休息,世浦泰上海制造基地的同事也一直在日夜不停地加班生产以满足客户的供货需求。
这一现象,在同行中还是显得比较“另类”的。如今环保行业整体上比较低迷,很多膜企业也生存困难。有的工厂缺乏订单,只能断断续续地生产。还有的企业产品积压,库存达到了历史新高。
并且现在市场竞争激烈,只要一有项目招标,就能看到十几、二十多家公司前来报名参与。价格都“白菜价”了,甚至几乎“腰斩”,也有很多企业不求赚钱,只要能把团队维持住就可以了。
行业总的来说,市场订单少了,企业库存多了,生产没那么忙了,项目竞争也更加激烈了。有一些企业,甚至已经退出了这个行业。
从“增量市场”到“存量市场”
产品品质更重要了
在行业普遍低迷的情况下,世浦泰为何仍能实现逆势快速增长?核心还是在于产品力。
郑斌表示,过去,MBR膜存在“膜三贵”的痛点,即买膜贵、用膜贵、换膜贵。膜初次采购成本高,使用的时候运行能耗药耗高,每隔3-5年还要换膜,很多客户想用却用不好,用不起。
如今,世浦泰通过标准化、自动化、批量化规模生产,制造出技术性能行业领先的高性能膜产品的同时,又很好地控制住了膜制造成本,让高性能MBR超滤膜的初次采购成本不再贵。同时在使用时,相比于常规MBR膜产品,可以节省一半以上的电耗和药耗。另外,膜的寿命也延长一倍多,使得换膜周期大幅度延长,极大地降低了膜更换成本。
以1座10万吨/天处理量的污水厂为例,采用世浦泰的膜产品,仅电费药费,相比竞品每年就能节约近300万元。
过去,很多用MBR膜的污水厂膜离线清洗频繁,膜才用了几年通量就出现较大幅度衰减,甚至每个月都要离线清洗,而世浦泰的MBR膜一年以上才需要离线清洗一次,还可不用吊出来采用原位清洗方式。假设某个污水厂离线清洗一次膜需要10万元,每个月都洗一次,一年费用就是120万元。而世浦泰膜一年清洗一次,则可以节省110万元。
总之,世浦泰解决了“膜三贵”的痛点,甚至连以前用不起膜的一些污水厂站也都开始使用世浦泰的膜产品了,开辟了新的市场,所以才能实现业绩的快速增长。
▼ 世浦泰在2025中国环博会上的展台
在郑斌看来,现在的环保膜市场已经完全从“增量市场”变为“存量市场”。新建项目减少,存量膜更换项目增多,这样一来也对膜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为很多客户已经使用过一段时间的膜产品了,所以对痛点问题很了解,比如“膜三贵”,或者经常需要清洗,很麻烦等等。因此客户会更加青睐那些省事、省钱、省心的产品,这样一来,只要有比较,像世浦泰这样的高性能膜产品就更加容易胜出。
总的来看,存量市场阶段,“关系”的重要性正逐步下降,而“品质”的重要性则日渐上升。关系是门槛,是敲门砖,但最终决定胜负的将会是品质。
收购德国品牌获得核心技术
本土化制造取得成本竞争优势
如果再深究一步,世浦泰为什么能够在膜产品性能和品质上胜出?其实来源于多年以前的布局。
10多年前,世浦泰收购了德国的Supratec膜公司,开始进行具有前瞻性的全球化的技术研发和生产制造的布局与连续投入,最终取得了膜材料等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
同时,他们还在德国建成了欧洲产能最大之一的水处理膜工厂,并在上海建了膜组器装配生产基地,实现了膜设备的生产制造、应用与服务的本地化。
收购德国膜品牌,是为了获得核心技术,提高品质。而德国制造基地工业4.0全自动化工厂和上海本土化制造基地的建设,则获得了成本竞争优势。这种布局使得世浦泰作为一家进口膜品牌,能够做到“膜吨水采购成本基本与国产一线品牌相同”,但吨水运行成本可减低50%以上,此外,世浦泰膜吨水采购成本相比其它国际一线品牌则具有较大的采购成本优势,而世浦泰膜的性能还优于其它国际一线品牌。
▼ 2024年5月,未来新水务专家组一行莅临世浦泰德国膜工厂考察交流。图片来源:世浦泰膜
“十几年前我们准备进入这个行业的时候,就意识到未来的竞争将会是很激烈的,所以提前做了一些准备,现在市场情形只是验证了当时的判断。”郑斌说。
他表示,世浦泰的产品设计和制造理念是“标准化、模块化、模具化、批量化”。用标准化和模具化来提高一致性,用模块化和批量化去降低成本。
正是通过这“四化”和前瞻性布局,世浦泰才能在今天的存量市场阶段取得产品品质的竞争优势,厚积薄发,从而在行业下行周期阶段仍能获得业绩的快速增长。
其他环保设备类企业出路也是一样的
在郑斌看来,世浦泰的成功经验对于其他环保企业也同样适用。
“环保类的设备,阀门也好,风机也好,仪表也好,可能都面临着跟我们膜行业类似的情况。他们的出路也是一样,越是现在这个时候,越是要修炼内功,要想办法把产品的技术和服务做好。”他说。
而且,世浦泰解决了“膜三贵”的痛点后,又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膜性能提高和成本降低使得它更容易跟许多其它水处理工艺相耦合,让流程更短,效果更好,应用更广。采用世浦泰高性能超滤膜的MBR可对其耦合的各类生化处理工艺带来全方位赋能,使MBR工艺焕发了“第二春”,打开了很多新的应用场景。
▼ 国际权威期刊GWI以“中国MBR市场迎来第二春”为题报道世浦泰。图片来源:世浦泰膜
在郑斌看来,这有点类似于新能源电池的发展。过去铅蓄电池时代,因为能量密度低,电池只能应用于景区和售楼处的摆渡车这样的场景,使用受到很大限制。如今锂电池发展起来了,就可以推广应用到汽车、SUV、公交车、重型卡车等,极大地助推了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
“特斯拉刚刚出来的时候是一个‘富人的玩具’,如今也走入寻常百姓家了。MBR膜过去是贵族产品,大家买不去,或者买得起换不起,现在技术成熟了,成本更低了,应用也就更广泛了。”郑斌说。
世浦泰不担心同行模仿
因为模仿是存在时差的
世浦泰取得成功后,很多同行也都在学习、模仿他们。对此,世浦泰也秉持着相对开放的态度。
郑斌说,虽然一些同行在学习、模仿的过程中,可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侵犯知识产权的现象,但世浦泰并没有因此向他们提出索赔。因为这种学习能够促进全行业的发展,而全行业的发展反过来又会让世浦泰这样的龙头企业受益。
“就像特斯拉把专利技术公开了一样,这样就能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而特斯拉也能受益。如果像某品牌那样,把所有氢能的专利都申请完了,大家就都不愿意做了,最后整个产业也发展不起来。”郑斌说。
他坦言,世浦泰之所以不担心同行模仿,是因为模仿是存在时差的,而世浦泰始终在不断地技术研发迭代、产品随之更新换代。这一代产品别人学会了,下一代的产品又出来了。不能阻止别人跑,只能让自己跑得更快!
例如,今年环博会,世浦泰就带来了一款新产品,叫做MicroClear® 麦可利高弹膜,它能够在需要时承担平均膜通量2-3倍的峰值过水能力,有效地解决雨季溢流污染问题。
“本来10万吨/天的水厂,雨季的时候可以有20万吨/天的峰值处理能力,具有极大的流量弹性,是真正的高弹膜。”郑斌说。
管网问题是形成雨季溢流污染治理的关键原因之一,但管网的修复和改造投资巨大、实施难、周期长、见效慢,需要长期过程,久久为功,产生效果周期很长。但当前很多城市面临的溢流污染问题迫在眉睫,需要短期内予以解决。可将管网改造视为中医的长期调理,来增强系统的“免疫能力”,需要长周期,但当前的问题需要我们依靠西医的快速解决方案来解决,以使系统短期恢复至正常或基本正常,同时为长期调理赢得时间。而如果采用这种高弹性MBR超滤膜提高末端污水厂雨季峰值处理能力的方式,其对效果的提升和对成本的节约将是惊人的。
“从投资上看,一个中等城市的海绵城市投资是几百亿级别的,管网改造是几十亿级别的,而污水厂投资是几亿级别的,而膜也就是几千万级别的。采用这种方式与其他措施结合使用,形成解决雨季溢流污染的易实施和高性价比的解决方案,是很好的创新尝试。”郑斌说。
编辑:徐冰冰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