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监会联合发布一揽子金融政策,旨在稳定市场预期、应对短期波动并推动中长期经济转型。
以下是万库咨询对政策的核心内容整理及影响分析:
一 中国人民银行:三大类十项货币政策
(一)数量型政策(流动性支持)
全面降准0.5个百分点
存款准备金率从6.6%降至6.2%,预计释放长期流动性约1万亿元,以保持市场资金充裕。
定向降准至0%
阶段性将汽车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的存款准备金率从5%调降至0%,强化对汽车消费和设备更新领域的信贷支持。
(二)价格型政策(利率调整)
下调政策利率0.1个百分点
7天逆回购利率从1.5%降至1.4%,预计带动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同步下行,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结构性工具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
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从1.75%降至1.5%,抵押补充贷款(PSL)利率从2.25%降至2%,定向支持特定领域。
降低公积金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
首套房5年期以上公积金贷款利率由2.85%降至2.6%,其他期限同步调整,预计每年为居民节省利息超200亿元。
(三)结构型政策(定向支持与工具创新)
科技创新再贷款额度增至8000亿元
新增3000亿元额度,重点支持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推动“两新”(新技术、新产业)政策实施。
创设500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
引导商业银行扩大对服务消费(如文旅、医疗)及养老产业的信贷投放。
支农支小再贷款新增3000亿元
与利率调降协同,加大对涉农、小微及民营企业的贷款支持3610。
优化资本市场支持工具
将证券、基金互换便利(5000亿元)与股票回购再贷款(3000亿元)合并为8000亿元额度,增强市场流动性。
创设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
央行通过再贷款资金购买科创债券,联合地方政府和市场化机构分担违约风险,降低企业发债成本。
总结:政策目标与影响
短期目标:通过降准、降息缓解市场流动性压力,稳定股市、楼市及债市预期。
长期目标:推动科技创新、消费升级和普惠金融,助力经济结构转型。
协同性:多部门(央行、金融监管总局、证监会)联动,结合财政政策形成合力,应对国内外经济波动。
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六方面八项增量政策
(一)房地产金融支持政策
适配房地产新模式的融资制度
加快出台与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相适配的融资制度,包括开发贷款、个人住房贷款和城市更新贷款管理办法,助力房地产市场稳定。当前已通过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审批“白名单”贷款6.7万亿元,支持1600万套住宅建设和交付。
(二)资本市场资金引入与监管优化
扩大保险资金长期投资试点
进一步扩大保险资金长期股权投资试点范围,拟再批复600亿元增量资金入市,并调降保险公司股票投资风险因子10%,鼓励险资加大权益类资产配置。
优化并购贷款管理办法
修订并购贷款规则,支持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优质企业通过并购重组实现资源整合。
(三)支持小微企业与民营企业
小微企业融资一揽子政策
推出增信贷、降成本、提效率的综合措施,深化融资协调机制,缓解小微企业和民营经济融资难题。
(四)外贸企业精准扶持
护航外贸发展系列措施
制定银行业保险业支持外贸政策,为受关税影响较大的企业提供快赔预赔、出口信用保险优惠费率等精准服务,并强化出口转内销的融资保障。
(五)科创领域金融支持
扩展金融资产投资公司主体范围
允许符合条件的全国性商业银行发起设立金融资产投资公司(AIC),加大对科创企业的股权投资力度。目前试点签约意向金额已突破3800亿元。
科技保险高质量发展
制定科技保险专项政策,完善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降低科创企业研发风险,强化科技金融支持。
(六)金融体系韧性提升
强化资本补充与风险防控
加快大型商业银行资本补充进程,推动中小金融机构多渠道补充资本金,增强金融体系抗风险能力。数据显示,2025年前4个月银行业不良贷款率同比下降0.1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提升10个百分点。
总结:政策目标与影响
短期目标:通过险资入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等,稳定股市、楼市及外贸预期,缓解市场波动。
长期目标: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如并购贷款优化)、科技创新(如AIC股权投资)及普惠金融发展(如小微企业支持)。
协同效应:与央行降准降息、证监会资本市场改革形成政策合力,构建“稳增长+防风险+促转型”的金融支持体系。
三 证监会:多项举措
(一)公募基金行业改革:打破“旱涝保收”,强化投资者利益绑定
推行浮动管理费率机制
对主动管理权益类基金实施与业绩挂钩的浮动费率模式:业绩符合同期基准的适用基准费率,显著低于基准的降低费率,超越基准的可升档费率。头部基金公司需在一年内将此类产品发行比例提升至主动权益基金的60%以上。
薪酬与业绩挂钩
强化基金经理薪酬与长期业绩的绑定,三年期业绩低于基准超10个百分点的需调降绩效薪酬,反之可适度提升。基金公司高管考核中,投资收益指标权重不低于50%,基金经理考核中业绩权重不低于80%。
长周期考核
实施三年以上中长期收益考核机制,权重不低于80%,避免短期业绩波动对考核的过度影响。
产品监管强化
严格监管基金产品“风格漂移”和“货不对板”问题,强化业绩比较基准的约束作用。
优化产品供给与投资者服务
加快ETF注册流程(股票型ETF注册缩短至5个工作日),扩大指数基金和主题投资产品供给。
推动个人养老金适配基金产品开发,并建立基金销售机构分类评价机制,纳入投资者盈亏、定投规模等指标。
(二)资本市场稳定措施:强化风险应对与平准机制
支持中央汇金发挥类“平准基金”作用
配合央行健全资本市场货币政策工具长效机制,支持中央汇金公司通过增持宽基ETF、国有大行股票等方式稳定市场。截至2025年一季度,中央汇金持有上市公司股票市值达3.02万亿元,其中ETF持仓超万亿元。
动态完善风险应对预案
针对外部风险(如美联储政策调整、地缘冲突等)制定应对方案,增强A股市场韧性。
(三)支持企业应对冲击与转型升级
帮扶受关税影响企业
累计走访2352家上市公司,解决3300多项问题,对受美加征关税冲击的企业优化股权质押、再融资等监管安排,允许信息披露豁免。
促进并购重组与科创支持
修订《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支持企业通过并购实现产业升级。
科创支持
发展科技创新债券,优化发行流程,为科创企业提供“接力式”融资支持。
(四)引入中长期资金,优化市场结构
推动社保、养老金等长期资金入市
提升权益类机构投资者持股市值占比至30%以上,优化公募基金与险资的权益配置。
险资放宽
扩大保险资金长期股权投资试点,调降股票投资风险因子10%,鼓励险资加大权益类资产配置。
深化科创板与创业板改革
增强制度包容性,优化注册制审核机制,推动典型案例落地,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
(五)强化监管与市场生态整治
打击违法违规行为
完善退市机制,强化上市公司质量监管,严控“炒壳”行为。
对基金经理实施薪酬追索扣回制度,延长强制跟投锁定期,确保管理人与投资者利益一致。
提升投资者保护与沟通
引导上市公司加强投资者沟通,完善市值管理,鼓励成分股企业制定回购计划。
总结:政策目标与影响
证监会此次政策组合涵盖行业生态重塑、市场稳定、企业纾困、长期资金引入等多个维度,旨在构建“回报增—资金进—市场稳”的良性循环。核心目标包括:打破基金行业“旱涝保收”模式、增强资本市场抗风险能力、支持实体企业转型升级,以及吸引全球资本配置中国资产。未来需关注政策落地效果及外部环境变化对市场的影响。
编辑:赵凡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