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城镇污水市场的风口与机遇:以首创、北控与碧水源为例

时间:2020-05-02 08:01

来源:中国水网

作者:李艳茹

评论(

同年,在1500公里外的北京,刚刚完成综合性公用事业公司转型的北京控股,将眼光投向了我国方兴未艾的水务行业。然而,当时北京控股旗下的水务资产只有一家水源厂。

彼时,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及国内资本市场的震荡下,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价格政策的变动和拉扯下,推进了产业界的调整和转型,也催生了城市水业从简单的项目投资模式向投资企业整体整合的模式转型。

想快速进入水务行业,收购成了北控最好的选择。

北控在2007年下半年开始与中科成进行接触,两家几乎一拍即合。多次接触后,双方发现,在行业判断、企业文化、优势互补等诸多方面均有相同认识或结合点。

中科成创始人胡晓勇的微信名叫“三有胡”,是指有担当、有价值、有分享,提倡开放、综合的业务模式及发展心态。内部的分享是股权多样化,创办之初,20多个人员,个个是股东。几个高管的股份相差无几,胡晓勇以类似于班长的身份做事。外部的分享则是更加开放,包括与社会分享。他总结道:“越分享,越安全。”

而刚进军水业不久的北控水务,正谋划剥离非主业,以建设自来水厂和污水处理厂两条腿同时在全国城市进行扩张。怀有专注水业的决心,并保有对专业技术的尊重。“水·生命·爱”成为了公司的人文内核。

一位业内人士比对了北控和中科成两家公司的优劣势:“中科成在水务市场运作经验非常丰富,中科成环保集团业绩主要分布在中国西部,拥有很大的水务市场。北控水务虽然有资本运作的经验以及广泛的政府背景,但在水务运营方面不如中科成。”

此外,当时的中科成在国内A股上市上已做了多年的准备,条件基本成熟。但团队发现,国内A股市场的再融资能力较差,难以满足水务行业持续性融资的要求。而北控恰好也是一家在香港上市的公司,双方能够通过收购换股等形式实现了中科成的间接上市。

共同的认知和目标,促成了2008年6月这起水务市场大型收购案。6月13日,北控水务作价13.71亿港元收购中科成88.43%股权,收购完成后,北京控股持股44%,中科成原管理层持股43%。从而北控水务顺利完成混改,正式迈进水务行业。

值得注意的是,在北控水务收购中科成的协议中,中科成原有管理层也进入北控水务董事会,中科成董事长胡晓勇担任北控水务执行董事兼行政总裁,周敏担任北控水务执行董事兼执行总裁。并且,更为重要的是,北京控股虽然是母公司,但其并不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而是全权交与原中科成的管理层负责,实行市场化机制。

装入中科成资产后的北控水务凭借自身资金、技术、管理和政府资源优势,通过BOT、TOT模式和股权并购方式迅速扩大其规模并提升了行业影响力。其发展速度及态势大大超出了双方预期:从2009年开始,每年的水务规模增长都在200万吨以上。公司通过银行贷款、发行债券、增发新股等方式,向外募资达数百亿元,为发展及并购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混改五年,北控水务业务规模已超过1600万吨/日,成为了公认的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结合的标杆。

2019年,北控水务总资产达到1263亿港元,总收入245亿港元,水处理规模3776万吨/日,位居国内行业第一。连续九年荣登“中国水业十大影响力企业”榜首;连续四年入选《财富》中国500强。同时,在全球水务运营商排名榜中,北控水务服务人口居全球第3位,达到7819万人口。

2014年,北控水务董事长张虹海在接受中国水网采访时表示:“这几年的发展有点超乎我们大家的想象。在这之前北控也尝试过做水,但是一直没做好,而中科城做了好几年,做了百万吨。北控的资源背景加上中科成企业家们的狼性,两者一结合,能量得到了爆发,发挥了各自所长。”

这段混改姻缘,在胡晓勇看来,也是顺理成章一般的必经之路。“你在单一领域拥有的经验和过程都很珍贵,但仅有此是不够的。要把边界打开、方便续接。”在他看来,企业家精神,就是要发展,要突破,让自己的小公司尽力发展为大企业。“都说要强大,不做大谈何做强?”而这,也或许正是他当年参与混改的初心吧。

5、碧水源+创业板:资本与技术的盛大联姻

无论是鹏鹞环保、桑德集团,还是首创股份和北控水务,都让我们看到了,资本助力,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这一章的碧水源,讲述的正是行业里技术企业插上资本翅膀实现腾飞的典型故事。

2001年,留学归来的文剑平39岁。他在这一年创办了碧水源,并与清华大学合作,掌握了水处理的前沿技术——生物反应器(MBR)。

成立之后的几年时间里,碧水源一直在默默无闻地发展着。找不到项目,就做大量研究,给各地市委书记写信,提议按照碧水源的技术方案来做。为推广碧水源膜技术,文剑平投入自己所有的资金去做5000吨大规模污水处理项目,希望先用效果得到市场信任。

2005年起,碧水源在北京郊区获得了几个项目,当时的碧水源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盈利不多,而开发这样一个大项目需要大量的科研投入,并且即便实验成功也未必就能得到专家论证通过和发改委的批准立项,这给公司的资金和管理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从2005年拿到第一个MBR大项目开始,碧水源就有了谋求上市的想法,并在2007年将公司从有限公司改制成了股份有限公司。

这时候的环境产业,领军企业正先后进入投资建设运营模式,行业对于资本的需求开始显现,催生了最早试水资本市场的一批环境企业。自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第一批符合条件的企业开始尝试接通资本。包括创业环保(1995年)、桑德环境(1998年)、武汉三镇实业(1998年)、首创股份(2000年)、南海发展(2000年,后更名为“瀚蓝环境”)、洪城水业(2004年)、北控水务(2008年)等代表企业。资本的力量也为这些企业带来了发展红利及一段较长时期内显赫的江湖地位。

这些企业有着共同特征:投资运营模式,工程项目拉动,体量较大。那时候的碧水源,还拿不到资本市场的入场券。

但在需求快速释放的环境市场,在投建运模式的企业之外,包括碧水源、津膜科技、维尔利、久吾高科等一批以技术见长的轻量型企业开始快速成长。行业的春风为这些技术型且有带来了更丰富的发展空间,也催生了碧水源们更大、更具体的扩张梦想。

编辑:赵凡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