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德国自来水厂安全管理体系对北京供水的启示

时间:2019-05-05 10:18

来源:中国给水排水

作者:徐锦华,等

评论(

导读:供水安全不仅指水量保证和水质达标,同时水厂生产运行和安全管理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北京市自来水集团拥有市区水厂15座、调蓄水厂1座、郊区新城水厂14座,日供水总能力450×104m3,其中,市区日供水能力381×104m3。自“南水北调”工程通水后,北京还将建设数个新水厂接纳南水。运行水厂的增加、供水能力的提升、净水工艺的改进和自动化程度的提高,给北京市供水企业安全管理带来新的挑战。针对供水安全面临的挑战,在更新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和加强供水企业的安全管理力度的同时,形成一套标准化、规范化的科学安全管理体系,是供水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北京市自来水集团对德国滢格水务和水科技中心进行访问,在详细考察德国W市现代化水厂W水厂安全管理体系和具体措施的基础上,结合北京供水企业安全工作现状,提出了供水安全管理工作优化建议,以期为供水安全管理工作提供支持。

1德国自来水厂安全管理体系

1.1 安全管理体系要素

W市供水系统分为水厂和管网两个部分,在全市统筹下分别由独立的专业公司运营,市级机构同时还负责包括取水点、水厂处理单元等处报警系统的监管。对于负责取水和处理的自来水厂,汲取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验教训,所有构筑物和净配水设施均按防战争级别设计建设。

W市共有6座水厂,服务人口为15万人,其中W水厂最大日供水能力1.2×104m3,为德国中型水厂。该厂水源为深层地下水,所处含水层为包含贝壳层的海洋地质结构,对原水有过滤作用。17世纪由易受污染的浅水层地下水改为此水源后,在当时水处理技术有限的情况下,即显著降低水传播疾病患病率。

W水厂处理流程见图1。

1557022840998054.png

图1 水处理工艺

原水加氧后经曝气池排气,进入压力式超滤系统,出水经两级活性炭过滤后进入清水池,清水池出水采用紫外消毒后进入市政管网。其中,超滤采用滢格公司Multibore®多孔内压式超滤膜,膜丝为蜂窝式结构,稳定性高,过滤孔径均匀且仅为20 nm,能有效截留悬浮固体、藻类、“两虫”(隐孢子虫和贾第鞭毛虫)、细菌(如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等)和病毒(如MS2病毒)。该厂出水不采用加氯消毒,通过原水含水层和超滤系统过滤,减少活性炭工艺进水微生物总量,同时结合出厂前紫外消毒形成三级屏障,降低微生物泄漏风险,保障处理出水的生物安全性。每个处理单元在自动控制和设置自动报警装置的同时,均有专人定时检查并记录。

W市的市政供水管线均采用不锈钢管,入户管采用铜管。一方面,市政供水管线输送水经超滤—紫外联合工艺处理,生物安全性高,同时由负责运营的管网公司定期冲洗,以保障不采用氯消毒情况下的管网水质。另一方面,对于入户管,W水厂出厂水添加磷酸钠和硅酸钠,防止铜管因水流停滞导致腐蚀,充分保障从源头到龙头的水质安全。

基于上述对W市供水系统调查分析,提炼出安全生产标准化系统的4个主体要素,即政府、企业、处理单元和员工,并简要概括安全生产标准化综合运行机制为:“政府统筹监管,企业自律实施,单元运行控制,员工参与落实”。

1.2 安全管理体系执行

1.2.1政府统筹监管

W市政府在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中,主要负责统筹水厂—管网的协调运行,监管包括取水点和水厂各单元构筑物的报警系统,对安全管理体系执行起宏观综合领导作用。其中,取水点报警装置见图2,当有非工作人员进入,报警装置发出警示鸣音,同时将情况上报至市级安全系统。

1557022863434750.png

图2 取水点报警装置

1.2.2企业自律实施

自来水厂作为供水安全的重要机构,对于安全管理体系执行,不仅需根据安全级别要求在水厂建设期确定各构筑物的设置及安全防护方法,而且在运营期还需负责安全标准制定、日常安全管理、安全工器具配备等各个方面。

在整体安全级别方面,水厂吸取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城市损毁的经验教训,为保证特殊时期如战争情况下的供水安全,将整体安全级别定为防战争级别。如水厂生产构筑物设置为全地下或半地下,以防空袭打击;取水点则因位于城市中心,不能建大型保护装置,因此,建设坚固的小型堡垒加以保护(见图3)。

1557022884248948.png

图3 取水点

编辑:王媛媛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