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发改委就《关于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长效机制的若干意见》答记者问

时间:2017-09-26 09:31

来源:发改委

评论(

第四步,统筹陆域和海域超载类型和预警等级。将沿海县域中海域评价结果与陆域评价结果进行复合,实现同一行政区内陆域和海域超载类型和预警等级的衔接协调。

第五步,进行超载成因解析与政策预研。识别和定量评价超载关键因子及其作用程度,解析不同预警等级区域资源环境超载原因,并进行政策预研,为超载区域限制性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问:请您介绍一下对管控机制设计的考虑?

答:《意见》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分为超载、临界超载和不超载三个类型,以及红色、橙色、黄色、蓝色和绿色五个预警等级,并设计了综合配套措施与单项管控措施相结合的管控机制。

一是综合配套措施。综合配套措施重点对红色预警区、绿色无警区以及预警等级相互转变实施综合管理。

对于红色预警区,实施的管控措施最严格,包括最严格的区域限批,对严重破坏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企业、管理不力的政府部门负责人、负有责任的领导干部等责任主体都要受到严厉处罚。

对于绿色无警区,实施鼓励性措施,包括研究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和发展权补偿制度,提高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权重等。

对于预警等级之间相互转变的地区,超载等级恶化的,参照红色预警区的综合配套措施进行管控;超载等级改善的,将实施不同程度的奖励性措施。

二是单项管控措施。单项管控措施主要针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环境、生态以及海域等要素,目的在于提高资源环境管控的针对性,超载地区和临界超载地区是管控重点。

对超载地区的管控最为严厉,突出的是“惩罚”,目的是遏制趋势,主要提出了“冻结性”措施、惩戒性举措、开展限期整改和治理行动等管控要求。对临界超载地区的管控严厉程度次之,突出的是“预警”,目的是防范恶化风险,主要提出了“防范性”措施、建立风险防控机制等管控要求。

问:请您再介绍一下对管理机制设计的考虑?

答:《意见》主要从四个方面设计了管理机制。

第一,数据库和信息技术平台。目前,各有关部门正围绕单项评价要素的监测预警搭建信息平台,为了实现数据实时共享和动态更新,实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综合监管,《意见》提出要整合集成各部门的监测数据,搭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预警智能分析与动态可视化平台。

第二,一体化监测预警评价机制。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涉及的多个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同时,各个部门、省份都将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相关评价,为了确保评价结论的一致性,增强监测预警的有效性和精准性,《意见》提出要建立一体化监测预警评价机制,实施若干维度的协同校验,包括各单项要素评价结论之间、单项要素评价与综合评价结论之间,以及全国性、区域性结论与省级和市县级行政区结论的互相校验,并经有关部门共同协商达成一致后对外发布。

第三,监测预警评价结论统筹应用机制。为了发挥资源环境监测预警的引导约束作用,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空间均衡,《意见》强调将监测预警评价结论应用于各类规划以及领导干部绩效考核等,具体包括几个方面。

一是编制实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要依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评价结论,科学确定规划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合理调整优化产业规模和布局。

二是编制空间规划,要先行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根据监测预警评价结论,科学划定空间格局、设定空间开发目标任务、设计空间管控措施,并注重开发强度管控和用途管制。

三是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纳入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构建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决策程序。四是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评价结论纳入领导干部绩效考核体系,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变化状况纳入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范围。

第四,政府与社会协同监督机制。为了营造全社会齐抓共管、协同监督的良好氛围,《意见》对政府与社会提出了明确的监督要求。

从政府角度,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要通过书面通知、约谈或公告等形式,对超载地区、临界超载地区进行预警提醒,督促相关地区转变发展方式,降低资源环境压力。

开展超载地区限制性措施落实情况监督考核和责任追究,对于限制性措施落实不力、资源环境持续恶化地区的政府和企业等,建立信用记录,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依法依规严肃追责。

从社会角度,要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评价、超载地区资源环境治理等接受社会监督,发挥媒体、公益组织和志愿者作用,鼓励公众举报资源环境破坏行为。加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的宣传教育和科学普及力度,保障公众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问:如何保障长效机制能够高效实施?

答:为保障长效机制高效实施,《意见》从三方面作出了明确要求,并提出了完成重点工作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意见》强调国家发展改革委在监测预警工作中的统筹协调作用,要会同有关部门于2018年年底前建立监测预警数据库和信息技术平台,于2020年年底前组织完成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普查,并发布综合评价结论,重大事项和主要成效等要及时向党中央、国务院报告。

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建立主要领导负总责的协调机制,适时发布本地区监测预警报告,制定实施限制性和激励性措施,强化监督执行,确保实施成效。

二是细化配套政策。《意见》对各部门提出了相关要求,要按照职责分工,抓紧提出各单项监测能力建设方案,完善监测站网布设,加强数据信息共享;加快制定出台土地、海洋、财政、产业、投资等细化配套政策,明确具体措施和责任主体,切实发挥资源环境监测预警的引导约束作用。

三是提升保障能力。《意见》对人才队伍和经费保障作出了明确要求,要综合多学科优势力量,建立专家人才库,组织开展技术交流培训,提升监测预警人才队伍专业化水平;同时建立监测预警经费保障机制,确保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高效运转、发挥实效。

相关新闻:重磅 | 国务院印发《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长效机制》:破坏生态的企业,给予限产、整改、罚款、关停及追究责任

12

编辑:程彩云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