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四川省“十三五”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发布(附全文)

时间:2017-04-26 10:06

来源:中国水网

评论(

第二节 建设布局

生态保护与建设在布局上以若尔盖草原湿地、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秦巴生物多样性、大小凉山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等四大生态功能区为重点区域,以长江、金沙江、雅砻江、岷江—大渡河、嘉陵江、沱江、涪江、渠江等8大流域生态廊道及水土保持带为骨架,以世界遗产地、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等点(块)状分布的典型生态系统为重要单元,全面构建起“四区八带多点(块)”生态安全战略格局。

一、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

重点生态功能区以保护修复生态环境、提供生态产品为首要任务,优先实施生态保护修复,严格生态空间管控,强化开发建设活动生态监管,限制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因地制宜地发展不影响主体功能定位的适宜产业,引导超载人口逐步有序转移。

(一)若尔盖草原湿地生态功能区。针对该区湿地疏干、垦殖和过度放牧导致的草原退化、沼泽萎缩、水位下降、土地沙化等重大生态问题,采取退牧(耕)还草还湿、填沟保湿、封禁保护、增加植被、治理鼠虫害、控制载畜量等措施,加快恢复草原湿地生态系统。

(二)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针对该区天然林退化、草原超载过牧、珍稀物种濒危、水土流失和山地灾害多发等重大生态问题,重点加强天然林、湿地、草原等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自然保护区建设,加强沙化土地治理、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生态综合治理、山地灾害防治、重点地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三)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针对该区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水土流失较重、地质灾害多发等重大生态问题,重点加强森林及野生动植物物种保护、岩溶山地石漠化治理、陡坡耕地退耕还林、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和水生生境维护,减少林木采伐,恢复山地植被。

(四)大小凉山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针对该区石漠化面积大、水土流失严重、地质灾害多发、水电矿产开发破坏植被等重大生态问题,重点加强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和陡坡耕地退耕还林,加强山地灾害防治,加大水电矿山生态整治修复力度。

二、加强流域生态带建设

在长江干流及其主要支流金沙江、嘉陵江、岷江—大渡河、沱江、雅砻江、涪江、渠江等重要流域开展生态带建设,加强水系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大力营造沿江沿河水土保持林和基干防护林带,继续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加强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建立水生生物保护区,防止水域荒漠化发生,遏制江河湿地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加强山地灾害防治,加大矿山、交通干线的生态恢复治理力度,加强城市生态敏感区的防护林建设,加快建成功能完善的八大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带。

(一)金沙江流域生态带。受印度洋季风气候控制,金沙江沿岸干热少雨,干湿季分明,植被的生长受到限制;同时,该流域山体坡度陡峭,地质结构松散,雨季降雨集中,局地性暴雨极易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影响生态建设成果巩固。生态保护与建设重点:在干热河谷区域种植耐旱、耐瘠薄植物,营造水土保持林、护岸护路林,增加植被盖度,控制水土流失,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森林火灾综合防控能力建设。

(二)雅砻江流域生态带。雅砻江河道下切十分强烈,沿河岭谷高差悬殊,流域原始森林比重大,树种优良,种源丰富;生活着大熊猫、小熊猫、白唇鹿、猞猁、牛羚、丹顶鹤等众多珍贵野生动物;该流域水资源和矿产资源丰富,系全国十大水电基地之一。生态保护与建设重点: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防止外来物种入侵,禁止不合理的水资源和矿产资源开发,抢救性保留一些原始生态河段,加大对重大建设工程的生态治理和修复力度。

(三)长江干流流域生态带。主要包括宜宾市、泸州市长江上游带状区域。生态保护与建设重点:以长江上游珍稀濒危水生野生动植物、河流生态系统和水资源为主要保护对象,加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和生态环境监测,加大石漠化和陡坡耕地治理力度,稳定和扩大生态用地空间,开展城市绿化、立体绿化,加强长江两岸植被保护与恢复,保护乡土物种资源,防止外来物种入侵造成生态破坏,加强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保护。

(四)岷江—大渡河流域生态带。地形地貌包括高原、高山峡谷、平原和丘陵,岷江上游和大渡河中上游生态脆弱。生态保护与建设重点:加强自然生态系统修复,减少水土流失;加强流域水生生物资源和水资源保护,减少不合理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恢复流域生态系统;加大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天然林保护力度,提高岷江流域水源涵养能力;加快湿地及水产种质资源自然保护区建设,维护生物多样性;严格管控沿江沿河工程建设废弃渣土场的设置,禁止违法占用河道;强化生态流量调度监管,加强对岷江航电梯级开发影响水域生境的综合治理。

(五)沱江流域生态带。沱江流经德阳市、成都市、资阳市、内江市、自贡市、泸州市等工业集中、人口密度大的城市。生态保护与建设重点:大力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整治和水源地保护,加强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水土流失治理、水系及通道绿化,加大森林抚育和低效商品林改造力度,建设湿地公园、森林城市和森林城市群,修复水域生态环境。

(六)涪江流域生态带。涪江流经绵阳市、遂宁市,流域人口稠密,农业发达,垦殖指数高,水土流失严重。生态保护与建设重点:深入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水土保持等工程建设,大力开展荒山、荒滩植树造林和封山育林,建设湿地公园、森林城市和森林城市群,加快湿地及水产种质资源自然保护区建设,严格管控人工采石采沙、开垦造地、水利工程建设等对涪江水生生物资源和沿岸植被的破坏。

(七)嘉陵江流域生态带。嘉陵江流经广元市、绵阳市、南充市及广安市,流域人口密度大,农业面源污染严重,新型城镇化对生态保护形成较大压力。生态保护与建设重点:加强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湿地保护修复及水土保持等工程建设,加强通道绿化、河流岸线造林、低效商品林改造、森林城市和森林城市群建设,加大流域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力度,加强滩涂整治修复,改善水生生态环境。

(八)渠江流域生态带。渠江流经巴中市、达州市及广安市,流域主要为低山深丘和浅丘区,林地面积大,但以次生林为主,水源涵养功能不强,极端天气导致洪涝灾害频繁。生态保护与建设重点:加强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石漠化土地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大重要和特有林木种质资源保护力度,保护渠江土著鱼类水产种质资源及其栖息环境。

三、加强点(块)状典型生态系统建设

以世界遗产地、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等为载体,加强保护能力建设,强化珍稀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与恢复,加强湿地保护与恢复,大力培育典型森林景观,有序开展生态旅游和森林康养,着力构建类型多样、分布广泛、功能稳定的点(块)状典型生态系统。

(一)世界遗产地。建立和完善省级、国家级世界遗产申报和保护管理体系,积极推进蜀道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加大遗产地保护力度,重点加强遗产地保护利用设施建设,改善遗产地基础设施条件。加强规划管理,建立和完善监测体系,推动生态补偿制度建立,促进遗产地可持续发展。

(二)国家公园。整合自然保护区、自然遗产地、森林公园等保护地,以保护大熊猫等珍稀濒危物种和栖息地为核心,以创新生态保护管理体制机制为突破口,促进跨地区、跨部门管护资源有效整合,实现保护物种种群稳定繁衍及其栖息地生境不断改善,有序开展国民生态教育和生态旅游,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园管理模式和经验,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公园。

(三)自然保护区。推进“建设标准化、管理数字化、经营规范化和社区现代化”建设,提升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能力,开展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本底调查,构建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植物监测、监管与评价预警系统。加强自然保护区内建设项目的环境监督管理,防止项目建设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合理确定自然保护区发展规模,通过新建、晋级、范围和功能区调整,构建起类型齐全、分布合理、面积适宜、建设与管理科学的自然保护区网络。

(四)湿地公园。以湿地景观资源为依托,以湿地生态系统、珍稀物种及栖息环境保护为核心,统筹规划和协调推进湿地保护与退化修复,加强湿地资源保护的科学研究,挖掘和传承湿地文化,完善湿地服务功能,规范湿地的生态旅游活动,促进湿地资源的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

(五)森林公园。加强森林公园保护能力建设,保护好典型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重要森林风景资源。因地制宜挖掘树文化、花文化、竹文化、野生动物文化和湿地文化等生态文化资源,打造自然生态教育和传播生态文化的重要载体。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有序发展森林生态旅游和森林康养,打造特色鲜明的森林旅游与森林康养品牌。

(六)地质公园。加强现有世界级、国家级及省级地质公园基础设施与保护能力建设,保护好具有特殊地质科学意义、稀有自然属性、较高美学观赏价值的地质遗迹景观,充分发挥地质公园在保护地质遗迹、普及地学知识、开展特色旅游等方面的综合功能。

(七)风景名胜区。挖掘风景名胜资源潜力,抓好国家级、省级风景名胜区规划建设,提升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水平,积极推进风景名胜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风景名胜区的游览服务设施、保护设施和监管设施,充分发挥风景名胜区在生态保护、文化传承、旅游休闲、科普教育等方面的综合功能,开创风景名胜事业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八)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按照有关渔业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划,在各流域和相关湖泊合理布局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加强保护管理和执法能力建设,落实严格的管控措施,有效保护全省特有经济鱼类的原种资源。


12345678...11

编辑:赵凡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