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回顾“十二五”分析“十三五”看环保产业如何亮剑

时间:2016-03-15 09:55

来源:水世界中国城镇水网

评论(

两会接近尾声,但关于它的热议仍将持续,作为“十三五”规划的六大方面之一和2016年重点工作之一的环保,是今年两会关注的焦点。绿色发展理念贯穿整个工作报告中,作为建设美丽中国强有力的保障,在过去五年和今后五年中,环保行业取得了哪些成效,又将迎来怎样的发展前景,直面多大的挑战?

“十二五”—环境形势严峻压力继续加大

在“十二五”环境规划中,全面总结了“十一五”时期以来环保工作取得的成效,减排指标均提前完成,也客观的指出,“十二五”时期,我国的环境形势依然严峻,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环境压力继续加大。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一些重点流域、海域水污染严重。

2、 部分区域和城市大气灰霾现象突出,许多地区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容量。

3、 农村环境污染加剧。

4、 重金属、化学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以及土壤、地下水等污染显现。

5、 部分地区生态损害严重,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生态环境比较脆弱。

6、 核与辐射安全风险增加;突发环境事件的数量居高不下。

7、 环境保护法制尚不完善,投入仍然不足,执法力量薄弱,监管能力相对滞后。

针对上述面临的一系列环境问题,规划中提出了相关约束性指标及计划实施的重点环保项目工程。

“十二五”—加大治理力度环保成绩斐然

环境保护作为惠民生促和谐的重要任务,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措施,在“十二五”以来,党和国家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建成发展中国家最大的空气质量监测网,完成首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推进污染减排,全国新增城镇污水日处理能力4800万吨,累计达1.75亿吨;全国脱硫、脱硝机组占火电总装机容量比例由2010年的82.6%、12.7%提升至96%、87%;完成煤电超低排放改造8400万千瓦,约占全国煤电装机1/10。

发布国家环保标准493项,对重点地区重点行业执行更加严格的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开展生态建设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成自然保护区2729个,在23个省(区、市)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支持7万个村庄实施环境综合整治。

单就2015年来讲,全国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预计分别同比下降3%、3%、5%、9%以上。首批实施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74个城市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14.1%。

从上表可以看出,“十二五”时期的前四年我国对于污染治理的投资力度在不断加大,大力的财政投入,带来的结果便是污染物排放量的减少。与预期目标相比,四项污染物减排均在2014年达到既定目标,完成预期。

1、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连片整治

农村饮水安全

2013年7月,环保部发布《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技术指南》,并选择江苏、宁夏两省(区)作为试点省份,启动了全省覆盖拉网式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试点工作。

“十二五”以来,中央财政累计投入210多亿元,支持5.2万个村庄开展环境整治,直接受益人口达9千万人。2014年,有1610个乡镇达到国家级生态乡镇建设标准,农村投入环境卫生的资金达到169.9亿元,其中垃圾处理63.1亿元。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的行政村为5.5万个,占行政村总量的10.0%,同比上升0.9个百分点;农村投入污水处理的资金达到63.8亿元。

此外,已有25.0万个行政村开展了村庄整治,占行政村的45.7%。2013、2012、2011年中央下拨60亿元、55亿元、40亿元用作环保专项资金。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一直受到政府关注,2014年,国家安排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投资339.2亿元,用于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解决5844万农村居民和812万农村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

2、大气联防联控

“十二五”以来,我国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成效是显著的。自空气质量新标准实施以来,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161个城市实施。监测结果显示,2014年较2013年相比,各指标均有下降,达标城市个数亦在增加。由于我国一些地区的酸雨、雾霾和光化学烟雾等区域性大气污染严重威胁民众健康,为此在2010年环保部就会同发改委、住建部等出台了《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指导意见》,并规定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开展。以京津冀为例,作为联防联控的代表,环保作为推动京津冀一体化建设中重要的一环,其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区域大气污染防治的政策及保障措施。

(数据来源:环保部网站)

3、推进ppp项目

PPP模式在环保领域的应用主要集中在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和环境综合整治。2014年,PPP成了环保产业的关键词,为15年盛宴的开启了序幕。15年5月25日发改委上线的PPP项目库中,环保类PPP项目数量最多,总计能达到370个,数量上占比达到35%。

但总投资额在1700亿元左右,仅占项目库总投资额的8.5%。环保PPP项目中水务PPP项目数量居首,且多为新增项目,而流域管理项目数量不多但投资规模较大。12月4日,财政部、发改委同日发布3份PPP文件财政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操作指南(试行)》、30个PPP示范项目清单以及国家发改委《关于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指导意见》,为2015年的PPP项目落地打响了发令枪。

4、开展海绵城市建设

近年来,我国北京、上海等多座城市频繁出现城市内涝现象,“城市看海”现象的频发,显现出我国的公共设施基础建设还存在不完善之处。为有效应对这一问题,逐步消减雨洪风险,自2010年起,国务院、住建部、水利部及财政部等通过顶层设计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海绵城市建设。在2014、2015年不断出台政策法规,于2015年4月,发布了首批海绵城市试点名单,共计16个城市入围,分别为迁安、白城、镇江、嘉兴、池州、厦门、萍乡、济南、鹤壁、武汉、常德、南宁、重庆、遂宁、贵安新区和西咸新区。并在同期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和地下综合管廊示范工作。截止2015年8月底,31个省市自治区和234个曾受内涝的县级以上城市将海绵城市列入政府报告或年度工作重点。

“十三五”—机遇挑战并存市场规模可期

工作报告指出,2016年将继续重拳治理大气雾霾和水污染。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扩大绿色环保标准覆盖面。加强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纵观2016年的环保工作,仍旧以水、气、土三领域为主线,着力围绕改善环境质量的核心,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抓手,紧紧依靠技术,鼓励环保企业自主创新,加强社会资本引入,用好公私合营模式,辅以“互联网+”,融合生态城市、海绵城市、地下管廊等顶层设计,打造和倡导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

在报告中公布的100项重大工程和项目中环保方面涉及水环境治理,工业固废及危废处理处置、生态保护及修复几个领域。在持续关注下,将有巨大市场和机遇扑面而来,诚然,面对利好的政策形势和待开的千亿市场,风险和挑战也潜藏其中,应专心致力于技术层面,夯实基础,做好创新,理性冷静的对待这一“大蛋糕”。

几大领域迎蓝海有望变身“钱海”

“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导致在重视经济发展追求GDP的同时,生态环境受到了极大的损害。与创新、协调、开放、共享一起并入的绿色发展理念,是将环境保护作为可持续发展重要支柱的一种发展模式,是建立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条件之下的。被称之为短板的环保产业,如何借力“十三五”,迎来产业发展新蓝海。

1、土壤修复领域

根据土壤污染调查公报(2005-2013年)显示,全国土壤总的点位超标率为16.1%,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11.2%、2.3%、1.5%和1.1%。耕地土壤点位超标率为19.4%,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13.7%、2.8%、1.8%和1.1%。我国土壤污染类型以无机型为主,有机型次之,复合型污染比重较小。我国土壤污染的问题不容乐观,是亟待标准出台,予以加强管控和治理修复的关键时期了。

在三大领域污染中,土壤污染具有滞后性和持久性。长久以来未受到有效关注,法律法规制度尚不健全,资金投入亦有不足,试点示范项目少,且多以场地修复为主,矿区修复和耕地修复还相对薄弱,相关的技术支持还较为匮乏。据相关统计,2015年至今,我国公开招投标的土壤修复项目32项,投资金额约23亿元。从招投标项目的数量及投资额看,近三年市场发展处于相对平稳状态,投资额虽有所增加,但规模仍旧较小。且除了一些大型工业污染场地,目前的污染修复还是依靠政府出资,融资渠道相较而言,还相对单一。由于尚无清晰的盈利可见,多数企业和商家仍旧持观望态度。

就目前来看,我国的土壤修复市场尚处在起步阶段,但随着作为纲领性文件“土十条”的即将落地,有望推动土壤修复领域开展实质性工作,在后续配套政策及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的“开展1000万亩受污染耕地治理修复和4000万亩受污染耕地风险管控”等一系列重大举措的协同作用下,可加速需求的释放,进一步打开市场。据渤海证券参考美国土壤修复历史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并假设“十三五”期间我国GDP年复合增长率保持8%,预估我国“十三五”期间,土壤修复市场规模将达6257亿元,其中2016年可达751亿元。

(数据来源:渤海证券)

2、固体废弃物领域

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加大,我国工业废弃物和生活垃圾的排放量不断增加,

2015年福建漳州PX项目爆炸及天津港事件的发生,再次将我国的环境应急事故处理和危险废物处理处置推向风口。据环保部规划院测算,预计“十三五”期间环保投入将增加到每年2万亿元左右,“十三五”期间社会环保总投资有望超过17万亿元。根据行业发展,未来几年固废市场规模将占环保投资总额的30%左右。而目前大概是24%左右,据此测算的话,前瞻研究院认为“十三五”期间固废处理行业投资区间在4.25-5.10万亿之间,那么到2020年前,我国固废处理行业市场规模有望达到万亿元。在今年的工作报告中指出,未来将建50个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基地,这也意味着,固废处理市场将在重大项目推动下,进一步开启。

3、污水处理领域

去年11月,环保部发布《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征求意见稿),曾一度在业界引起热议。据统计,截至2014年8月,住建部实时管理的城镇污水处理厂共有3900座,日处理能力1.55亿立方米。其中,一级A污水厂约860座,日处理能力2925万立方米。一级A污水厂的数量占比约22%,若按日处理能力计,则比例不足20%。这意味着全国尚有约八成的城镇污水处理厂的污水排放标准低于一级A标准。这意味着,在新标准的约束下,污水厂提标改造将掀起热潮,不考虑排放限制的条件下,以一级A作为统一改造标准,改造成本以从一级B提升到一级A的标准、按单价750元/m3估计,完成所这些污水厂改造所需投入为943亿元。

此外,与城市污水处理相比,我国化工污水处理比例让然偏低,未来处理比例具有很大的提高空间。有专家分析表示,我国工业废水产出量大、覆盖面广、种类繁多,处理难度大、成本高,单是化工废水处理市场,未来每年将达到约2000亿元,是城市污水的近三倍。

4、污泥处理处置领域

污泥作为污水处理的产物,一直以来是处理难题,“重水轻泥”的现象突出,“十二五”规划中,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投资近4300亿元,其中污泥处理处置设施建设投资347亿元,仅占8%。近年来,污泥处置行业逐步受到政策重视,2015年1月《关于制定和调整污水处理收费标准等有关问题的通知》的发布,污水处理费的提升,污泥处置市场有望打开。若按污泥处置成本270元/吨计算,每吨每天污泥投资成本为65万,以2020年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到90%要求,未来五年污泥运营空间近340亿,投资空间达224亿。

然而,较于欧美发达国家已近百年的城镇污泥处理处置历史,我国的污泥处理处置仍略显稚嫩。污泥处理技术“百花齐放”,工艺路线不完善,处理成本高等问题都制约着其发展,未来污泥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仍是重点。

5、海绵城市、地下管廊建设

为缓解城市内涝及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问题,海绵城市和地下管廊建设被视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以海绵城市为切入点,推进我国绿色化进程是符合顶层设计要求的。据估算,中央财政资金补贴三年累计总额将超300亿元。面对巨大的市场规模,其发展前景相当可期。但也应看到其中发展的不足,当前,海绵城市的盈利模式基本缺乏有效的市场机制,主要依靠政府投入;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还处在探索阶段,因此,探索技术创新,支持和注重这一行业的平台建设,广泛开展试点示范,加强国际交流,是推进其建设的有力保障,也是绿色发展的必然之选。

相关契机分析

1、 政策法规

仅就2015年颁布的政策法规来看(不完全统计),平均每月就有一到两项政策落地。政策作为指导性文件,将有效的支撑和规范环保产业发展,更好的指导“十三五”环保工作进行,当然,在某些子领域还存在多个标准、法律法规缺失等现象,“十三五”时期应加强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和体制的健全,推进标准化和规范化。

2、 市场动向

1)ppp项目推进

2016年作为“十三五”开局之年,PPP模式推广进入了第二个年头,政府也推出了一系列政策为PPP模式推广保驾护航。财政部PPP项目数据财政部于2016年2月29日发布了PPP项目地图,可通过该地图查询各省PPP各类项目数量及PPP项目总金额。

公布的大项目地图中共有7116个PPP项目,涉及总投资8.3万亿元。其中环保类项目共989个,占所有PPP项目的13.9%,在所有类目中数量第二多。

环保类PPP项目区域分布分区域来看,贵州PPP项目总数及环保项目数都最多。贵州、山东、四川、新疆、河南、辽宁、内蒙七省环保PPP项目超过50个。

2)环保+互联网:

在“互联网+”大潮席卷之下,从在线监测到大数据应用,环保产业正在迎来新的发展契机。“互联网+”不仅推动了环保产业政策层面的“谋篇布局”,更以新思维推动环保产业迎来满眼生机。在信息化时代,互联网与环保产业的完美结合或许能够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实现两个产业的双赢。

3)并购重组:

在气、水、土三大领域带来的数万亿“蛋糕”刺激下,环保企业纷纷开启“争抢”模式,并购重组已经成为环保产业发展的催化剂。随着国企改革的推进,国企纷纷将目光锁定在趋势持续高热的环保行业,跨界入主,行业内企业也不甘示弱,发起并购基金设立,积极加快海外并购。据统计,2015年以来已有61家公司披露涉及环保领域的并购重组事件,并购交易总价值超562亿元。

由于环保并购基金的热潮刚刚开始,加上一二级市场的巨大价差、产业整合的需求等因素,环保并购基金在2016年将继续得到市场的持续关注,为行业发展带来契机。

【小结】随着经济下行压力的持续加大,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承载力临近上限的状况亦不甚乐观,“十三五”带来的环保机遇是巨大的,但需要做的也还很多。相信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将节能环保产业培育成一大支柱产业不会是遥远的梦。


编辑:李晓佳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