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历
中国工程院院士,污水处理专家,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卓越。他出生于1949年,籍贯山东莱州,长期致力于污水处理的教学、科研与工程应用工作。彭永臻的学习和工作经历丰富,从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技术员到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助教、讲师、副教授,再到北京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他一步步成长为行业领军人物。他的团队在污水处理领域取得了多项重大成果,如提出了“活性污泥微膨胀节能理论与方法”,研发了污水处理节能降耗新技术与工艺,解决了多个污水处理厂的实际问题。
现任北京工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首席教授、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兼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生导师)。1981年作为我国首批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现哈尔滨工业大学),1995年获环境工程专业博士学位。1990年与1993年分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与教授,1996年评为博士生导师,1999年获黑龙江省优秀中青年专家称号,2000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主要经历:
1968年10月~1973年09月:原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五十三团,副排长;
1973年09月~1976年09月: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现哈尔滨工业大学)给水排水专业学习,班长;
1976年09月~1978年10月: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城建系,助教;
1978年12月~1981年12月: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给水排水专业,硕士研究生;
1981年12月~1993年09月: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助教,讲师,副教授;
1984年11月~1986年11月:日本京都大学环境工程学科,留学二年;
1989年03月~1995年05月:哈尔滨建筑大学(现哈尔滨工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
1993年09月~2000年02月: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
1996年为博士生导师
2000年02月~至今: 北京工业大学,博士生导师,环境科学与工程首席教授,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所 所长
201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院士
社会职务:
现任全国高等学校给水排水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给水排水学会理事,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城市给水排水委员会委员, 北京市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给水排水》、《水处理技术》和《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等杂志编委;国际水学会(IWA)、日本水环境学会(JSWE)和美国水环境学会(WEF)会员。
研究成果:
主要研究方向是污水生物处理的理论与应用、污水处理系统的自动控制与智能控制、水环境与污水处理工程的管理信息系统。已主持了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2项教育部优秀年轻教师基金等近30项国家与省部级科研项目,目前正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863"项目和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等12项科研项目。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了5项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和科技进步奖。主编与参编了3本全国统编教材和2本专著,发表论文26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或在国内外一级学术刊物上发表了近100篇。申请专利10项。指导的研究生已有35人毕业,其中13人获博士学位,目前指导的在读博士生15人,硕士研究生12人。
学术论著
据2022年7月北京工业大学环境与生命学部网站显示,彭永臻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300余篇,其中IF >9.0的200余篇;出版专著9本,3本是独立作者或第一作者。
时间 | 名称 | 作者 | 出版社 |
---|---|---|---|
1996年 | 《给水排水工程计算机程序设计》 | 彭永臻, 崔福义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1999年 | 《给水排水工程仪表与控制》 | 崔福义,彭永臻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2002年 | 《给水排水工程计算机应用》 | 彭永臻,崔福义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2005年 | 《水质工程学》 | 李圭白,张杰,彭永臻,崔福义等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2007年 | 《城市污水处理系统的运行及过程控制》 | 马勇,彭永臻 | |
2009年 | 《A2/O法污水生物脱氮除磷处理技术与应用》 | 王晓莲,彭永臻 | 科学出版社 |
2010年 | 《序批式活性污泥法原理与应用》 | 杨庆,彭永臻 | 科学出版社 |
2011年 | 《SBR法污水生物脱氮除磷及过程控制》 | 彭永臻(独著) | 科学出版社 |
2011年 | 《活性污泥膨胀机理、成因及控制》 | 彭永臻,郭建华 | 科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