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 正文

大家谈 | “以奖促分”靠谱吗?垃圾分类到底如何推?

时间: 2017-02-17 16:49

来源:

作者: 谷林

去年12月2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努力提高垃圾分类制度覆盖范围。那么如何做好垃圾分类?不少地方通行的做法是鼓励居民进行垃圾分类,“投放正确可获奖励”。此法效果如何?该如何看待?前不久,苏州市环卫处副处长何晟在垃圾分类交流群里,就此发起了一场讨论。大家各抒己见,对此垃圾分类和“以奖促分”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垃圾分类一直被很多人认为是垃圾处理处置的起点,我国从2000年就开始倡导垃圾分类。去年12月2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努力提高垃圾分类制度覆盖范围。那么如何做好垃圾分类?不少地方通行的做法是鼓励居民进行垃圾分类,“投放正确可获奖励”。此法效果如何?该如何看待?前不久,苏州市环卫处副处长何晟在垃圾分类交流群里,就此发起了一场讨论。大家各抒己见,对此垃圾分类和“以奖促分”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总工邓志光:

“垃圾分类换积分”理论上应该可以,实际操作层面不好办,是不是需要专门的人员进行积分登记和管理?会增加费用?家庭垃圾分类不宜超过三种,干湿(易腐)分开即可。一定要日产日清。至于报纸、纸箱、瓶子等单独分,拾荒者自动会拿走。国内居民居住条件有限,不可能在厨房发几个垃圾桶。据说日本有些城市的家庭将易腐烂垃圾放在冰箱里,定时投放专门的收运车辆中,目前国内难以实现。制度建设、宣传、习惯养成都需要,并且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分类收集与后续处理处置要配套,不然成为两张皮,最后可能不了了之。

苏州市环境卫生管理处副处长何晟:

这种模式短期内对个别小区有促进,长期不可持续。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郑国砥:

“以奖促分”模式对生活节俭的人应该有点作用,但对富裕的人来说,是否可以激起足够的动力?按照现在垃圾分类的补贴力度,估计直接给钱也没人会太感兴趣,钱难道能给到大家动心的数量?做为小区业主,垃圾分不分类其实跟分类奖励没有必然关系。

所以这种模式短期在一些试点可能会看到点效果。可垃圾回收整体是需要投入的,增加激励资金,回收成本更高,最终还是政府和居民自己埋单,不可持续。真要增加垃圾处理费,何必这样绕圈子?

而且就个人经验,垃圾分不分,都不影响价值高的瓶子、纸箱被拾荒人捡走。我自己试过投瓶换积分的装置,比较麻烦,感觉对很多人没有吸引力。另外以前塑料瓶一个卖一毛钱,现在三个才一毛钱。拾荒的现在也基本都基本只要塑料瓶子和铝制易拉罐,铁罐他们都不要。

垃圾分类和不乱丢垃圾都是个人应尽的责任。让不分类感觉有羞耻感可能比奖励更有效!就像很多人在小区不乱丢垃圾一样。曾看到一家人经常把垃圾放门口,物业直接在他家门旁贴张纸警告,后来就不放了。

E20环境平台合伙人、中国固废网主编谷林:

生活垃圾作为日常生活的产物,每个垃圾生产者都应该对产生垃圾的后果负有责任。在环保领域,“谁污染谁付费(治理)”已经成为很多国家环保治理的理论依据。如果“谁污染谁付费”是相对公平合理的社会管理理念的话,对民众进行利益引诱,以促进其进行垃圾分类-------这也许会在短时间内促进民众参与分类,却从根本上混淆或者模糊了民众对垃圾处理(包含垃圾分类)应该承担的义务。长期看,难以帮助民众建立更科学合理的社会公共意识,不利于社会整体文明的发展,也会给公共财政带来更多不该有的损失。

其实从垃圾分类做得好国家和地区的经验中不难看出,让民众高度参与垃圾分类的关键,不是多么细致的分类说明,也不是垃圾袋收费等,而是居民强制分类,以及与之配套的限时收运、投放,不良记录评价和罚款措施等。

深圳市英尔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海涛:

积分兑换只是过渡,原则上是“买垃圾",不能持续发展,目前也只能抓住老年人这个群体。未来的解决方案,一定是“征信系统”发挥作用,鼓励正能量群体,边缘化冷漠群体。现阶段最好的方法,还是把孩子作为主体抓起,带动家庭。我们也正在设计开发这套系统。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循环经济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薛艳艳:

这里面有大众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理论应用。个人认为精神层面的引导也许更有效。需要引导人们正确无偿分类投放垃圾是市民行为准则。干湿垃圾分类投放是人的自然反应,只不过很多人没有这样的习惯和认识。

居民的生活智慧是可以被引导教育的。比如厕纸直接冲走这个常识很多人都不知道。家里如何放置垃圾桶,如何扔垃圾也是一门生活学问和生活方式。

宁波市城市阳光环境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胡兴豪:

垃圾分类工作首先要从我做起,以家庭为单位从家家户户源头指导做起。逐步的让垃圾分类成为一种习惯,逐步让民众养成“做得好是应该的”的观念,做得不好,就是犯错误了。有了这种理念,不需要积分兑换,大家也会做好它。

另外,这件事情不可能靠“一蹴而就,一个月两个月、一年两年就能做好”的理念,而要有一个长期的阶段性目标。逐步完成。垃圾分类要做好,需要立法,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垃圾分类推广、引导、教育、 执法,形成长效机制。

广州市城市管理陈伟峰技术研究中心总工陈伟锋:

奖励是需要的,但要用在刀刃上。不建议通过积分兑换来换市民的分类行为。一旦没有积分,又会重新回归原位。积分可以作为未来的社会权益进行储备。但这个涉及面太广,比较难操作。

促进垃圾分类和回收,个人觉得提高回收价值值得尝试,就是政府进行补贴,提高可回收物的回收价格。现在的社会发展程度和市民思想觉悟阶段,通过政府适当补贴,专业公司运作,只要回收低值可回收物有钱赚就有人收,有人收老百姓自然会分开拿去卖。

这两年北上广杭深等大城市的垃圾增量很大,其中原因之一就是可回收物越来越不值钱,没人要,只能进入环卫系统进行处理。从目前看,只有报纸和纸皮、易拉罐等最值钱,其他的好像很少人收。像玻璃,木材等,广州以街道为单位集中收集后再卖给再生资源企业,而政府再补贴企业鼓励企业收。我建议取消擦手纸,尤其是机关单位,宾馆等洗手间不应该有擦手纸,只设干手机就行了。

源头减量才能真的减量,垃圾分类只能做到分流,循环部分只能延长使用周期,最终还是成为垃圾的。在无法对家庭强制分类的前提下,建议还是专业公司来操作,通过经济、税收等政策刺激回收企业引导家庭分类,市场导向还是比较有效的。

深圳承轩浩业公司总经理罗惠军:

垃圾分类投放,提高垃圾投放价值,是促进居民分类的一种手段。完善回收体系,简化资金奖励,自会吸引居民主动分类,当然有部分人看不起这些钱,但如果有利可图,清洁工人或社区大妈会成为垃圾分类的主力军、她们就会利用垃圾投放赚钱。

没人收这些可回收垃圾,一是因为价格低,二是量不集中。如果量大分好类大家肯定会抢着要。如果在小区设置了自助回收房这个问题也许就解决了。这个需要政府主导,比如现在小区的旧衣回收箱就很普及。只要布局好回收设备与规则,居民随时可以丢垃圾,马上可以换成现金,慢慢就会养成习惯。一个区保护一家企业特许经营,企业自然也愿意投放回收设备。

当然垃圾分类能否做好是需要一套组合拳,政府制定政策和法规,加强执法,辅助宣传和培训投入,企业建立商业模式运营,经济诱导,慢慢改变城市居民垃圾投放习惯,使垃圾分类常态化。

河北定州市环卫处处长王键:

分类,首先需要明细,不知道该怎么分。没有统一的、明确的指导细则,有了细则先宣传下去,边推广边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青岛市市政公用科研院副院长宫渤海:

居民分类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基础是环境意识,是环境责任感,建议将更多资金投入环境教育。

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秘书长肖卫:

垃圾分类必须是全体公民都要做的,所以人大要立法,人大不立法,垃圾问题就永远是城建部门、市政公用部门和环卫部门的事。今天这里推动一下,明天那里进校园,进小区,最后一懈怠全回到原点。

我们国家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有垃圾分类,改革开放后国有的分类单位被个体的取代了(朱秋云意见)。2000年北京分类就在搞了,但都是环卫部门在做,到现在如何?很不成功。如肖家保理事长说的,环卫部门无权要求民众在家把垃圾进行分类再投放。如果不立法,再过20年情况依旧,不会有啥改观。

所以,我建议成立中央环境治理和生活垃圾分类处理领导小组,中央有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有财经领导小组等,成立垃圾分类的领导小组,加大力度,加强领导,充分发挥社会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否则,一片散沙,各相关部委各行其是,16个部委发文怎样,最后还是住房城乡建设部的事,还是环卫部门的事。

因此,第一步是人大立法,第二步,是编制一本《中国城乡垃圾分类处理精准投放手册》,要求人手一册,国家出资。这个手册要求一年内编出,集中天南地北各省市意见。第三步,明确国家对垃圾分类后回收哪些品种在处理时的补贴(这个补贴要随市场需求价格进行调整),要对环卫设施增加投入,要测算,精准,避免浪费,避免投入不足,造成无法完成垃圾分类后,不能及时转运和处理再生等问题的发生(可以学习国外经验)。第四步城市小区和居民点垃圾场站或搜集点,农村的垃圾投放点,要安排垃圾分类指导员(国家出资培训,发工资,),根据居民点人口,安排多少人(也要测算),还可以安排监视摄像(立法了就可以使用)。我想如果我们能在一两年内通过人大立法,再有一两年时间编制手册,测算补贴,测算垃圾量安排垃圾指导员等,那在五年内就能成功!中央环境治理,还可以把我国污水、黑臭水处理好,同样需加大力度,习主席挂帅,否则我们这么大一国家,没有其他道路可走,这是我国成为中等发达国家绕不过去的坎儿!

浙江金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公室主任刘顺炎:

杭州、广州等城市垃圾分类管理办法立法均明确垃圾分类及罚则,但面临执行尴尬。调查中发现,有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从成立以来没有办理过一个环卫案件。

我们农村垃圾分类纳入今年立法计划,顶层设计是一项非常复杂的任务:一是源头减量化要推进,净菜进城、限塑令、限制过度包装、洁净农产品、过期和已使用包装及物品回收处置等要有系统政策配套和落实;二是明确分类物处理目录和处理标准,餐橱垃圾等处理不能雾里看花;三是明确管理系统建设,不能以搞运动压任务形式搞长效。加上机制建立,人员到位,经费保障,工作才能做好。金华农村垃圾分类做得好,我将其归结为三点:有个好领导;有套好规范;有些好的考核制度。

浙江东阳市环境卫生管理处副书记、副主任李进大:

立法的重要性我记得我在垃友群曾这样阐述过:垃圾问题不光是文化问题,当然中国文化的影响非常深远。早在10年我就认为中国人喜欢吃火锅,中国人混餐制、中国人口分布大杂居小聚居、中国的儒道文化都强调和与浑沌状态等等。这些都是导致我国垃圾分类难深层次文化问题。但并不是在这种文化下就不能做好垃圾分类。日本大化改新学的是中国文化和社会制度,明治维新学的是西方文化,同时将西方的法治精神、民主意识、契约精神等一批优秀的制度也引入国内,日本的这种自觉也是建立在法治的基础。

试想20世纪60年代的新加坡是一个著名的脏乱差的国度,然严厉的法度、执法者尽责,给这个国度带来了天翻地复的变化,成为世界上最干净的地方之一。还有我们宝岛台湾的台北也是在法治、民主、文化上综合给力的基础上把垃圾分类问题解决了。

中国历史上关于垃圾的法律早在殷朝就有“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的严厉法度。因此重点在于如何推动我国垃圾分类的法制建设。如果我们关于垃圾违法行为的管理也象交通法规一样严厉、执法象交警一样努力,垃圾问题的解决也就不远了。


编辑: 李丹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谷林热文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