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水:成本!成本!

时间:2009-07-31 09:39

来源:中国水网

作者:国融大通 吴淼

评论(

一个涉及千家万户切身利益的公共话题,一经媒体发酵,就会引发星火燎原般的反响。半年来,各地举行水价听证的新闻逐渐成为公共话题,借网络词汇“范跑跑”、“塔断断”之类的描述方式,“水涨涨”的舆论炒作正以负面新闻的面目处于全面发酵之中。许多门户网站、社会新闻、财经新闻设立了水价专题、专版,除了部分媒体尚能够探究内因外,多数流于情绪化和民粹主义的倾向。公众和作为垄断行业的水业原本就有隔阂,水价之辩有可能引发公众对水业始料未及的不满,笔者对此深为忧虑。
 
近日有媒体刊出的《中国上演“水价上涨大合唱” 民众抱怨成本黑箱》,我们透过情绪看意见,归根结底还是成本问题。发改委近期出台《关于做好城市供水价格管理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次大部分城市调整的是污水处理费和水资源费,重点解决污水处理费偏低等问题。而普通群众一看,水价要涨,定是自来水公司要加工资了!其实,水价的构成,民众因缺乏了解而误解甚多。水价除了包括自来水水费,还包括水资源费、污水处理费、××基金等数量不等的代收费用,自来水公司作为城市水业唯一的收费渠道,不过是受命政府无偿代收而已。这几年,国家重点调的多是水资源费和污水处理费,而自来水水费上调甚少,但最后却由供水企业承受骂名。文件名称上“供水价格”四字,直接把供水企业架上火炉上烘烤。自来水水费成本包括电费、药剂费、管理费、工资和税费等多项支出,其中多数水司的职工收入已沦为当地社会平均工资之下,而前年疯传的“年薪十万的抄表工”(电力行业),竟也误打在水业职工身上,误会至今未除,仅看成本构成中电费毫无节制的上涨(谁让别人是央企?),而自来水水费多年不涨,就可推知供水企业的生存窘境。许多城市大兴市政建设之举,而政府在不投入一分钱的情况下,要求供水企业为配合城建而动辄筹资数亿元以建设短期毫无盈利的管网系统,有的水司甚至因此背上高利贷。为落实政治任务,冗员已巨的国有供水企业每年必须接受一定数量的人员……其中关节,公众不知,企业亦不敢言。
 
民粹主义是个好东西,它可以利用廉价的口号鼓动群众集体释放不满情绪——更何况是对国有、垄断、看起来庞大实则政治资源稀缺的供水企业呢!至于按照“老百姓能够承受范围”这样的“标准”去给水定价,看上去很民生、很美丽,但你让他从操作实务上试一试?
 
笔者以为,公众抱怨的成本问题包括了成本的合理性和公开性两个层面的问题。目前看来,上调水价虽是必然的趋势,但仍需根据成本制定合理方案,遵循细化、严谨、用之于民的原则,辅之以必要的宣传沟通,才能促进调价机制的循环操作。如果涨价后的收入被用来维护管网、提高水质和污水处理率,普惠于民,老百姓自然愿意接受。
 
打破猜忌,才能做到涨价合理。舆论广泛提出水价成本要公开透明,一语中的。此前,网民对水价的注意力多集中在“原水成本大概占水价的20%,税费成本大概占10%,剩下的70%就是运营成本”中运营成本的不解上。只有建立定期公开的水价成本监审制度,才能打破公众的猜忌心理。同时还应将涨价后的收入投向公布于众,水资源费的涨价,必须真实落在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上,而不是流入“有关部门”的腰包。但是,我们望眼欲穿的那个《城市供水定价成本监审办法》何时才能千呼万唤始出来呢?
 
水,关乎民生千万重。互联网上的热烈讨论,反映了民众对水这个特殊商品开始有了高度的关注,这是前所未有的好事。但是,由于供水企业处于官场系统的底端、国企领域的弱势,中央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很少给予政治资源支持。加之传统上供水企业较少和媒体打交道,也不善于和媒体打交道,迄今未看到行业或企业对公众质疑进行系统的、有说服力的回应,基本陷于集体沉默。这次多城市的水价听证是在综合经营成本上升、水价长期偏低、行业陷入亏损之后形成的现象,来之不易。但在舆论质疑面前一味采取“鸵鸟战术”,只怕调价难成,反而形成公众和水务行业的对立,从而戛然而止、仓皇退缩。政府不作为、部门政策失误和历史积累的沉重负担,最终都会以“民生”的名义重重地砸在供水企业这个弱者的身上。

编辑:张倩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