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中环水务总经理王晓冬访谈

时间:2006-03-21 03:02

来源:中国水网

评论(

  3月7日,在其宽敞的会议室里,中环保水务投资有限公司(中环水务)总经理王晓冬女士接受了中国水网的采访。精明干练又不失美丽端庄的王总言谈之间有一种很能打动人心的气质,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她的企业发展理念,及其对水务市场独到深刻的认识。

仍然是创业阶段 最大的优势是团队

  水网:中环水务正式进军中国水务市场有两年多的时间了,经过创立期的发展,已经在市场站稳脚跟。作为一家成熟的大水务投资公司,到了体现发展速度的时候了吧?

  王晓冬总经理:中环水务可以说是站住脚了,但是这个创立阶段还没有彻底结束。我们不象其他同类的企业有一定的基础,进入水务市场比较早;中环水务是在零起点的基础上出发的。而且,企业的成长期不是人为来控制的,它和市场的成熟是一起进行的。中国的水务市场还处在探索阶段,作为个体的公司内部虽然在自我发展,但是也是和外部条件相依附的。市场还未完全成熟的前提下,个体不可能自己完全成熟。
  我们进入水务市场的时间相比其他某些大公司晚了,但是这两年来的发展速度很快。从决定从事这个领域的业务那天起,我们就意识到自己进来晚了,一定要赶上去,动作速度一定要快。从全国来看,中环水务的发展速度是很快的;从投资额上来看,也的确比较大。两年多的时间里,在市场上基本已经站住脚了,品牌已经树立了;不仅仅是水行业,地方政府也知道我们了。主要是因为我们发展速度比较快,再加上项目规模做的也大,跟政府的联系更为广泛,最重要的是,两年多的业绩使我们在各地政府那里有比较好的口碑。
  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优势,我们的优势就是团队。中环水务的发展主要在于人,在于团队对市场的专业理解。我们通过团队的努力建立了在市场上的位置,和所有合作的政府相处得非常好。
  另外,水务市场太大了,站在市场的角度来看,我们还是小公司,投资性公司。我们现在的日处理量达到了380万吨,但是真从市场这么大块蛋糕的角度来看,这不算什么。我们还在继续成长。前两年起点底,发展速度非常快。接下来,我们不再追求速度,在继续扩大规模的同时,更加重视项目的质量。水行业的特性是长期行为,但是,又不得不照顾短期行为;我们要在两者之间实现平衡。

水务公司融资结构优化非常重要

  水网:那么,中环水务的长期目标和短期计划都包括哪些内容呢?您把精力更多用在哪些方面呢?

  王晓冬:肯定是塌实做一些项目,当前和今后的一段时间内这种计划是不会变的。
  但是,水务投资公司真想发展壮大,面临的核心问题是融资问题。目前行业内还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但是,我把这个看的很重要。事实上,所有项目前提是融资的问题。融资结构优化得好不好,关系到项目的成败。如果融资做不好,即使获得项目,资金链也会有问题。融资结构体现更多的是回报率问题,而不是一个静止的数目。
  只关心水价没有意义。如果资金成本在7%-8%,而项目回报只有3%,这样的情况下,企业存在很大风险。在国外投资项目,资金成本的考虑是第一位的。而我国的地方政府大都认为投资企业有盈利就应当满足了,他们没有考虑企业的资金成本问题。有了这种意识,他们从不觉得提水价是应该的。中央政府提出的污染治理行业“保本微利”的概念,这里的“本”应当细分,应该包括资本金和资本金的成本。
  我现在重点考虑的是融资结构问题,怎样使其优化,怎样降低资金成本是我们需要集中精力做的事情。当然,在水业领域的投资仍然是按部就班在进行,我们仍然会保持相对快的速度发展。

  水网:在具体项目和投资额方面有没有确定的东西可以透露?

  王晓冬:这一切都和市场有关,我没有明确的数字可以透露。但是,可以参考中环水务以往的业绩。
  我们目前的情况是,在占领市场的同时树立了自己的品牌,下一步将会继续扩大规模。公司成立之初树立的目标,在2006年都可以实现,甚至能够超额完成。

  水网:在投资项目的时候,价格是否是中环水务考虑的首要因素?包括水价、资产价格等等。

  王晓冬:在筛选项目时,肯定有一系列的指标。西北地区水价普遍较高,但是是否适合去做?投资项目的时候,我们把区域和规模联系在一起考虑。选择项目的真正标准是风险控制,水价只是其中一个方面。当然,价格、数字在水务行业是一个基本的东西,更关键的是风险管理结构。

  水网:项目收购或建成之后,下一步就是今后几十年的运营管理。您对项目后期的运营有什么见解?

  王晓冬:中环水务重视的是整体管理,优化融资结构其实也是其中一种,是在为企业的长期发展做保障。项目后期的运营管理进行得如何,和前期有密切关联。股权收购类的项目,我们的前期控制是有限的,后期的东西就显的非常重要,通过后期管理来弥补前期的一些问题。BOT项目相对就比较简单,直接从项目前期做起,后期的运营会比较顺利。就目前收购或建设的一些项目来说,整合都比较顺利。

  水网:中环水务所做的项目中,股权收购项目和BOT项目的比例各是多大?在多种特许经营模式中,您是否认为BOT模式是最成熟的?

  王晓冬:按吨位来算的话,中环水务的BOT项目不到一半;按项目数量来算的话,超过了一半。目前,股权项目有5个,BOT项目有6个。
BOT模式相对来说是成熟的,地方政府对BOT的理解相对来说比较到位。中央政府部门有一些文件是专门针对BOT的,有指导作用。但是水务投资可做的形式太多了,并不仅仅是可以做BOT,更不能把BOT就理解为特许经营的唯一形式。
其实目前水务领域里占重要地位的是股权收购,需要有框架性的文件对地方政府进行指导,这种资产的出售,并不是简单的TOT。

企业发展要走自己的路

  水网:中环水务和其他水务投资公司比较,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和设计院的联系很密切。您能谈谈其中的原因吗?

  王晓冬:的确如此,我们和国内一些著名的设计院有很好的合作关系,如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院。
  中环水务在水领域的开拓对我们自身来讲,是全新的,我们要考虑全盘。我们不象一些国际著名的水务公司,有厚重的历史。从一方面看,这是缺点,因为我们没有基础;从另一方面看,我们也因此少了一些负担,更容易望前看,不用顾虑太多东西。水务投资公司最终是要走上资本市场的,这也是公司成立之时的一项要求。我们的团队了解资本市场的状况和需求,一个公司真正走上资本市场,必须有固定的收益,要有成长性。我们要让市场看到我们做水的核心在哪里,让市场看到我们的增长点和优化的结构。我们对合作伙伴是有选择的。
  和设计院的合作也和中环水务的项目选择有关。我们要两条腿走路,资金这条腿要走,还要平衡风险;另外一条腿就是项目的技术选择。我们认为由于BOT项目的特点,使得风险容易控制在自己手里,因此,有一些项目采用了这种模式。这就使得客观上有和设计院合作的需要。当然,设计院的业务范围都是很广泛的,我们的良好合作仅限于水务项目。
  我们深知在管理方面和有几百年历史的公司有差距,当然也不会拿自己不擅长的东西和别人比高低。
  我们投入了2个亿做了一个技术公司,但是研发只是它的一个方面。在我看来,技术不在新旧,技术的前提跟成本挂钩。这个技术公司主要起集成作用,这也是出于优化成本的考虑。
  我们想走一个不太相同的路。不能跟着人家走。跟着别人走,花很长时间也未必能追得上,因为人家也在向前走。

  水网:公司是否有上市计划?

  王晓冬:肯定有上市的计划,从一开始就这么考虑,这也是我们快速发展的一个原因。我们考虑的是境外上市。上市是手段,水务公司必须上市,调整融资结构,融资压力大的产业才适合上市。水务公司上市的前提必须是有规模,这涉及到回报问题。好多企业把上市当成目的而不是手段,这是一个误区。一个没有发展的公司上市是没有意义的,不会在资本市场上体现自己的价值。

  水网:您认为未来的水务市场,机会更多是在哪些方面?

  王晓冬:如果简单分成两大块,一块是污水,一块是供水。污水的机会主要在于BOT项目,而供水则在于存量变现上。当然,这是根据目前的现状来说的,未来的变数都是不可知的。

  水网:对于收购项目来说,当地施行阶梯式水价后,超计划用水加价水费会被投资公司获得吗?

  王晓冬:这要根据不同的项目来确定了,要知道所有的谈判都是妥协的东西,这和地方政府的财力、理解力都有关系。但是理论上,股权项目的这些收益都应该归入投资公司。从理论上讲是有保障的。
  市政府的规划都讲究超前,而这和投资人的利益是矛盾的,日后争论的核心点就在水价上。

突发事件对水务投资公司是很大的考验

  水网:中环水务2004年获得了湖南湘潭市城市供水项目,今年年初,湘江株洲至长沙段镉污染事故发生。我了解到您当时是亲自坐镇指挥,请您谈谈自己的感受以及这个事件对于行业的借鉴意义。另外,事故发生后导致的额外费用,有没有可能获得赔偿?

  王晓冬:投资供水项目,对突发事件一定要有所准备。这次污染事件的发生,对行业、对公司、对政府都有借鉴意义。主要反映了两个层面的问题:1.这不是日常管理的问题,你控制不了上游发生的事情;2.当这个事情真的发生了,你该怎么处理?这涉及到应急管理,有好的管理体制能够及时拿出措施进行应对。
  这次水源污染事故中,是当地政府先知道的消息,我们非常感谢湘潭市政府及时通知我们。我们的角色更多地是配合政府,先把自己的应急措施做好,然后积极与政府配套合作。事件发生后,市政府的指挥部就设在水务公司的大楼里,我们和政府之间随时沟通信息。我们自己做了一个详细的应急方案,根据水质的变化情况,及内部水厂可能污染的程度,确定什么情况下不能供水,什么情况下该采取怎样的措施;首要的是必须保障供水安全,我们的方案将各种情况都包括了。市政府认为这个方案非常详细,也非常可行。当时的情况很紧急,我们24小时不眠不休监控着事态发展,准备应付各种可能性。湘潭市政府很满意,当然这也是我们的义务。
  突发事件中,我们有许多问题要面对,最主要的是:
  1.对于水质标准的疑惑。国内这方面的标准是不统一的,有几个部门标准是并行的,这让我们有无所适从的感觉。
  2.水厂没有权利停水,但是,如果真的发生水厂已经无力保障水质安全,怎么办?
  这一次在湘潭还是比较幸运的,因为最终没有危及百姓的饮水安全,没有走到停水这一步。如果有一天遇到了企业无力解决的问题,在不得不停水的状况下,政府又不同意停水,而为了保证百姓的饮水安全确停了水,这时的责任应该由谁承担?目前,在这方面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在特许经营协议中没有办法来约定这一点。保证水质、不能停水是需要前提条件的,比如上游水源达标、突发事件免责等,这些都需要在协议中细化。污水项目也有类似问题,出水和进水水质是密切关联的,有一些情况,是投资公司无法预料和避免的。有一些地方的环保部门的做法就比较片面,不去考虑污水处理厂的实际情况。
  这次湘江污染事故中,我们制定应急方案,保障正常供水,这些都是正常管理之外的花费,都只能自己负担,因为国家没有规定政府承担的义务。湘潭市政府向上游索赔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所有的损失我们都得自己消化掉。所以说,突发事件对水务投资公司是很大的考验,必须要有良好的管理机制,突发事件是对企业平时所做的“家庭作业”的考试,能否顺利过关,关键是看“内功”是否扎实。


  在采访中,王总还谈了很多对目前水务市场的看法,这些真知灼见闪耀着思想的光芒。她强调,虽然作为投资者肯定希望能获得最大化的利益,但是,一个有长远眼光的公司在利益保证的基础上也不希望政府和老百姓吃亏;另外,政府在吸引社会资本进入水务行业的同时,必须面对水务投资的资本密集性、回收期长和回报率低的特点,考虑放宽水务融资的种种限制。
(中国水网 作者:全新丽)

附:王晓冬总经理简历

籍贯:香港

教育背景:1984年7月北京大学,法学学士学位北京

工作经历:
2002.7~今上海实业控股有限公司香港
副行政总裁
中环保水务投资有限公司北京
董事总经理
1997.8~2001.12中银国际亚洲有限公司香港/上海
董事总经理
1994.12~1996.6新加坡发展银行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新加坡
基金经理
1990.1~1994.6中国证券市场研究设计中心北京
总干事助理
1984.8~1989.11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北京
助理研究员

编辑:全新丽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