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水务百年会客厅聚焦溢流污染,张辰对话业内大咖

时间:2025-10-21 09:19

来源:中国水网

作者:徐冰冰整理

评论(

周克梅:"三管齐下"共同应对溢流污染

南京市在溢流污染控制上也做了很多工作。周克梅介绍,南京市水务集团主要通过源头削减、过程控制、末端治理这三方面来共同应对溢流污染。

113_7_1761009499.png?wx_fmt=png&from=appmsg

周克梅

南京水务集团负责南京中心城区七大污水收集系统的建设运营和管理,污水处理能力212万吨,市政污水管网1700公里,污水泵站47座。南京较早从规划层面确定雨污分流的城市,这些年持续进行雨污分流改造。除了目前不具备改造条件的70公里沿河截流管沟,以及局部地区混流之外,其他地区基本上全部实现雨污分流。

在溢流污染控制方面,南京水务集团主要从源头削减,过程控制以及末端治理这三方面展开。

在源头削减方面,基本做到了能分尽分。

首先,全面开展污水收集管网提质增效工作。2017年之前,南京在污水管网运营上存在多个建设和运营主体,2018年,为了提高污水管网的运营效率,所有的地下污水设施全部移交给水务集团来进行运营管理。

南京水务集团接收之后,开展了全面的污水管网排查整治,形成了问题清单。从2019年,开始滚动地生成工程项目,对这些问题进行整改。首先选择了两个典型的试点片区,邀请6家设计单位的技术总工,一起研究制定了统一的修复标准和非开挖技术导则,为后面的全面推广奠定了基础。标准定好后,分期滚动生成了32个工程项目,累计投资30多亿,有效提升了整个管网的输送效能。

污水厂进水浓度一直在提升,今年BOD浓度平均已经达到了130~140mg/L,比排查检测之前翻了一番,成效非常显著,南京市对我们的工作也比较满意。

第二,在截流管沟建设智能截流泵站。截流沟是产生溢流污染最厉害的地段之一,针对刚才提到的没办法改造的截流管沟,我们新建了一批智能截流泵站和智能截流井,雨水排口也由原来的粗放直排改为智能精准控制,减少了溢流污染。

第三,规范排水户排水行为,加强排水户的长效管理。定期对于在建工地,特别是基坑排水,开展专项检查,规范排水户的排水行为。

第二方面,在过程控制中,开展了调蓄池的建设工作。

首先,去年南京市根据水环境治理规划,制定了全市的调蓄池建设规划,编制了初雨调蓄池的建设规划。

主要分两个阶段来进行推进:第一个阶段,在溢流污染最严重的截流管沟沿线建设调蓄设施;第二个阶段,截流管沟全部改造完成之后,再来解决初雨的调蓄问题,调蓄设施的建设标准是截流10~16毫米的雨水,今年我们已经开始在做截流设施的建设了。

第二,构建了厂与厂之间的连通工程。我们有6大污水处理厂,每个厂的运营负荷差距比较大,通过联通泵站建立了互联互通,这样既能优化污水处理厂的产能,而且也为污水厂的停产检修创造了条件。

第三,加强雨前的调度工作。我们密切关注天气预报,在雨前的一两天,厂网河一起联动,降低污水系统和河道的运行水位,释放污水系统的收集的空间,而且也防止河水高水位,通过混接点进入污水系统,挤占雨天的受水空间,这样的效果管理措施非常有效。

最后,在末端治理阶段,污水处理厂的提标扩容无疑是溢流污染的是最后一道防线。南京水务集团在2018年全面接管污水处理厂以后,污水处理能力增加了48万吨/日,有效削减了溢流污染。

在污水厂的运营策略方面,实行一厂一策,制定了不同工况(旱天,雨天、雨中以及雨后)之下的不同运营策略以及工艺调控方案,这样就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雨天污水处理厂的效能。

傅涛:"青绿书"的初心与愿景

113_8_1761009499.png?wx_fmt=png&from=appmsg

傅涛

作为"水务会客厅"的发起人之一,傅涛介绍了青绿书的初心与愿景。

中国改革开放市场化20余年,E20环境平台也已走过二十五年。在清华大学期间,我们创办了战略沙龙与技术沙龙,分别对应政策研究(发布政策蓝皮书)与技术领域(对应绿皮书),累计近70期,为中国水务改革、市场化产业化贡献了力量。

选择在上海做青绿书,一是因"绿水青山"对应"青绿";二是"蓝"与"绿"相合为"青"。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过往政策多出自各部门,如今常出现国办、国务院乃至党中央层面的政策。系统推进过程中,部门政策间开始出现不一致,如环保、住建部、发改委、财政等部门政策,在厂网分离、溢流问题上取向不同,有人重安全,有人重经济(如担心超规模建设推高水价)。深化改革需突破体制机制新制约,这并非单一政策或技术能解决,因此有了"青绿书"。

"青绿书"的初心是服务水务行业深化改革,定位为"水务行业高质量发展的策略空间"。不叫"战略"而称"策略",是因为它需上接战略、下接落地,构建中观体系。同时,希望依托上海百年东区污水厂的积淀,探索中国水务深化改革的路径并寻求突破。

"青绿书"关注三大话题:一是行业争议话题,如排水分流制与合流制,需澄清其优劣区别;二是政策对抗问题,需第三方理性发声;三是持续呼吁解决行业深化改革难题。

此外,还涉及排水体制机制话题。机制属"软"性,易改动;体制是"硬件",难调整。排水体制一旦形成,便应坚持,不可轻易变动,这如同大坝建成后不宜随意拆除,否则会破坏生态。

编辑:赵凡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13521061126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