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水务百年会客厅聚焦溢流污染,张辰对话业内大咖

时间:2025-10-21 09:19

来源:中国水网

作者:徐冰冰整理

评论(

当政策引领与转型压力交织,技术突破与体制变革并存,水务行业正站在历史转折的关键节点。8月28日,"水务百年会客厅"对话在"2025上海水业热点论坛"上如期举行。做客嘉宾各自分享了溢流污染治理的经验和建议。

01 第一期"青绿书"出版的背景

本次对话中,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首席总工程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张辰首先正式发布了第一期"青绿书"。"青绿书"既是在E20二十年前开创的蓝皮书、绿皮书基础上的延续,也是蓝、绿交融的论道,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化。

113_2_1761009499.png?wx_fmt=png&from=appmsg

张辰

2024年5月,中央第一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督察上海市发现,上海市部分区域污水管网建设不完善,管网混接、雨污合流,造成雨天大量污水溢流外排。2023年全市有3500余万吨污水直排长江,其中经白龙港污水处理厂溢流口外排的就超过2500万吨。

这也引起了行业对"城市雨污溢流污染"的讨论。前不久首期"水务百年会客厅"就以此为主题,在具有百年历史的上海东区污水厂举行,从不同视角探寻超大特大型城市建设背后的污水处理机制设计、雨污混接与处理滞后等热点问题,并将首期详细深入的内容与观点汇编整理进"青绿书"。

本次对话是首期"水务百年会客厅"的延续,旨在更深入地探讨溢流污染话题。

02 "溢流污染控制之道"对话

围绕"溢流污染控制之道"话题,张辰大师与同济大学教授、城市污染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戴晓虎,E20环境平台首席合伙人、研究院院长傅涛,苏州市水务局原副局长夏坚,浙江省勘察设计大师、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首席总工程师赵萍以及南京水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克梅展开对话。

113_3_1761009499.png?wx_fmt=png&from=appmsg

对话伊始,张辰首先介绍了"青绿书"归纳总结的"六要六不要"。

1、要重视溢流与混接改造,不要一味推行"合改分"(合流制改分流制)。排水体制需在规划前提下确定,应"一张蓝图绘到底",不可反复变动;合流制与分流制的优劣在国内外均有讨论,体制存在即有合理性,无需过度强调"合改分"。

2、要多目标协同,不要单目标苛求。溢流处理要达到一级A标准不现实,降雨时需兼顾安全目标,秉持"人民为中心"理念,优先保障安全(命比天大)。

3、要一以贯之,不要粗放式建设被动应对。树立精细化思维,主动开展管理,避免因粗放式建设陷入被动管理。

4、要因地制宜制定溢流标准,不要"一刀切"。制定溢流标准十分迫切,且需因地制宜,标准与监测方式应简洁化;行业层面不可"一刀切",需结合区域实际制定适配标准。

5、要多管齐下治理溢流污染,不要盲目追求单一模式。聚焦并加快解决突出问题,不盲目追求单一模式。正如去年中央生态环境会议上总书记所提,需优先解决主要矛盾与矛盾的主要方面,而非面面俱到。

6、溢流污染治理是长期任务,要久久为功,不要追求即刻根治:要认识到溢流污染治理是长期任务,需凝聚社会共识、推行科学管理,不追求即刻根治;工作中既要雷厉风行,也要久久为功。

针对溢流污染问题,对话嘉宾也各自分享了自身的实践和经验。

戴晓虎:无需刻意区分排水体制,污水厂设计要考虑冗余

作为"千人计划"的引进人才,戴晓虎在德国有着二十余年的工作、生活及学习经历,接触并学习到了多个国家的相关经验。他介绍了国外在溢流污染控制上值得我们借鉴的做法和经验。

113_4_1761009499.png?wx_fmt=png&from=appmsg

戴晓虎

在经济高速发展阶段,国内在污水收集处理环节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也遗留下来一些问题,包括雨水溢流问题、管网混接、污泥问题等。

总体来讲,国内外在溢流污染治理上存在以下差异:

第一,国内较强调区分分流制与合流制,而国外以河道水环境质量为首要目标,再因地制宜选择排水方式。国外多数国家较少讨论合流或分流,更多关注污水厂规模与污水处理标准,且污水标准由河道生态容量决定。

第二,国外污水处理厂开始就是按晴天流量的两倍设计的,水力负荷考虑雨天情况(无论分流或合流,雨天污水量都会增加),这与国内不同——国内基本按晴天流量设计。

当水力负荷达标后,便涉及排放标准问题:国外雨天会放宽排放标准,以此解决雨天(尤其初期雨水)的排放问题。

此外,德国设有诸多调蓄池,调蓄池根据河道环境容量反推设计,用于调蓄初期雨水。初期雨水调蓄后,晴天时会将雨天储存的水量送回污水厂。原本雨天污水厂处理量已是晴天的两倍,雨后数小时内调蓄池的水再排入,可大幅降低雨水对河道的冲击。

夏坚:坚持规划引领,因地制宜提"合改分"

编辑:赵凡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13521061126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