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立表示,过去我们只在供水上实现了调度,现在还需充分利用我们的工程设施在排水上实现调度,来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因为在不同溢流点溢流会导致不同环境后果,而排水调度本身的限流和弃流控制可缓解或调节片区水环境对地表水的影响程度,减少对污水厂的水质、水量的冲击,同时还可以提高污水的进厂浓度,以及提高污水厂特征因子(TN、NH3-N、COD、TP)削减总量,缩短厂-站-网-河湖恢复至正常工况的时长,配合投建工程进行污水厂之间的水量平衡。
信息化一张图
珠海水控集团通过数字化技术建立了信息化一张图,可以实现多图叠配、多数据相关性分析,包括外水大致比例,污水厂、泵站、管网规模等,在珠海全市拥有众多实际应用案例,为各种理论分析、研究规划、设计提供了大量数据依据和佐证材料,提升了工程设施的功能发挥,节约了政府工程投资、运营费用。
关于厂网一体化模式的几点思考
童立认为没有一种固定模式是最好的,每一种模式都有利有弊,需要综合地区情况和需求因地制宜,且无法复制粘贴。当前依赖工程项目解决供排水问题已面临瓶颈,性价比持续走低,问题解决过程常伴随新问题产生,比如返黑返臭的问题、效益的问题等,而且原有管网单位实际上已经满足不了目前一个复杂系统的要求。
更为重要的是,如果你没有亲身投入、没有真正做过,就很难形成真正的理解。听别人讲得再多,事情没有在你身上发生,就没有那种切身的、强烈的感受,也根本无法体会到“厂网一体化”到底能带来什么作用、能发挥出什么效果。那种“光说不练”的状态,最终只会让人停留在表面,无法形成深入、扎实的认知。
现在谈到厂网一体化,大多都是在谈资本。一些咨询公司一上来就教企业“怎么跟政府博弈”,说什么是“政府的亲儿子”,童立认为这是动机不纯、目的不良,公用事业的本质是公共服务,企业需破除资本博弈思维,回归公共服务初心,政府真正想要的,是企业要把这个行业做好、把服务做实。建议政府思考需要企业干什么,企业思考我能干什么,如何干好以及有什么资源。
现阶段相对被同行业认可的城市,企业主体大多呈现"本地国企主导或控股"的特征。这一现象背后正如"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当企业主体与城市发展形成深度利益绑定时,方能培育出可持续的经营定力。反之,持久培育一个专业化的公司,本质上近似于买办经济形态,是有问题的。
此外,童立强调按效付费已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如果不去追求效益,仅依赖工程或其他手段去追求效益的话,即便做到厂网河湖一体化,本质上仍属于高投入低产出的低效体制,也是有问题的。
编辑:陈伟浩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