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短小精悍 ——“SSgo®+” 或是雨污溢流污染治理最优解

时间:2025-10-11 09:10

来源:中国水网

评论(

解决雨污溢流污染问题,是我国现阶段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的关键。为应对溢流污染的问题与挑战,推动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国家各部委发布一系列文件,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地建设雨季溢流污水快速净化设施。8月29日,在“2025上海水业热点论坛”上,尚川(北京)水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范海涛分享了溢流污染原位快速净化技术和装备体系的探索实践。

 图片1.png

范海涛

原位快速净化设施可能是雨污溢流污染控制最优解

溢流污染控制是现阶段黑臭水体治理的工作重点和难点。2022年2月,生态环境部要求各地要因地制宜开展汛期污染强度监测分析,并定期公布汛期污染强度前50名国控断面及其责任地区清单;2024年3月,住建部、生态环境部、发改委等五部委又联合发布文件,鼓励各地在完成管网建设改造的前提下,建设雨季溢流污水快速净化设施,结合本地实际明确排放管控要求;2025年1月,住建部印发的《推动城市生活污水管网全覆盖及厂网一体长效机制建设工作指南》中进一步指出,要因地制宜设置以去除颗粒物为主,雨季可快速启动、停留时间短的快速净化设施,以减少降雨期间管道沉积物冲刷入河量,削减入河污染物总量。

范海涛表示,从近年来国家发布的各项政策引导文件来看,我国溢流污染问题已相当普遍且亟待解决。尚川水务做过一些测算,以长江流域九个省(青海、西藏未涵盖在内)的大型城市为例,从降雨导致溢流的角度出发,综合考虑城市建成面积、降雨量以及溢流率等多项数据,每座城市的理论平均溢流量在50万吨/天以上。如果将地下水及其他客水入渗考虑进去,实际溢流量可能还要更大。溢流污染控制通常采取“三段论”的治理方式:即源头控制、过程管控以及末端治理。

然而,从住建部明确提出设置快速净化设施这一角度审视,在我国大多数城市,尤其是北上广深等特大型城市,要实现源头控制、过程管控还面临着巨大挑战,一方面,这些措施需要巨额投资;另一方面,城市土地资源有限,难以满足相关设施建设的用地需求。所以采用占地小、处理速度快的原位快速净化设施,可能会成为解决溢流污染问题的唯一选择。

图片2.png

欧美原位快速净化设施

从国际经验看,发达国家较早地开展了末端原位快速净化的实践工作,并已取得了一定成效。范海涛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例,介绍了快速净化设施的主要工艺路线:以物理、化学方法为主,实现对雨污溢流污染的有效控制。其中,德国通过在溢流口设置筛网对漂浮物、垃圾进行处理,筛网孔径6毫米,特点是处理量大、能耗低;英国普遍在管网当中设置旋流器,通过离心原理进一步去除砂和悬浮物;美国采用纤维转盘滤池,辅助加药来进一步削减COD、SS、TP等污染物。但是以上处理手段为了应对短时高负荷溢流水,普遍精度偏低。

图片3.png

某溢流污染治理项目建设调蓄池和采用SSgo®+末端快速净化设施比较

尚川水务通过近几年的探索实践,建立了“SSgo®+”溢流污染原位快速净化技术和装备体系。以某6万吨/d的溢流污染治理项目为例,相比传统建设调蓄池的方式,使用“SSgo®+”原位快速净化系统,可以在投资与运行费用均减半、施工周期缩短至三分之一、占地面积缩减至五分之一的条件下,实现超过70%的污染物高效削减。这一系列数据表明“SSgo®+”原位快速净化技术路线可能就是现阶段解决溢流污染问题的最优解。

“SSgo®+”雨污溢流污染快速净化技术装备体系

图片4.png

尚川水务“SSgo®+”雨污溢流污染快速净化技术装备体系

尚川水务“SSgo®+”雨污溢流快速净化技术装备体系以SSgo®固液快速分离装备为基础,串联了快速纤维过滤、超混高速气浮或短停留时间的生物处理工艺,可广泛应用于污水处理厂溢流污水处理、调蓄池预处理或原位处理排放、雨水排口或泵站放江水的末端快速净化等场景,关键技术参数如表所示。据范海涛介绍,整个体系之所以将SSgo®作为基础装备,原因一是现有的预处理设施精度远远不够,大量的细渣、细砂、漂浮物随着雨污水涌入水体,会造成感观的急剧变差;其次,细渣、细砂、毛发纤维如果不彻底拦截,会瞬间造成后续处理单元的堵塞、崩溃。

SSgo®具备四大特点:一是速度快,5秒内实现固液分离;二是分得细,细渣、细砂、毛发、固态油脂等去除率95%以上;三是集约、低碳,占地节省50%,能耗节省30%,臭气产生量降低75%;四是模块化设计,布置灵活。SSgo®应用在雨污溢流场景中,一是优先解决漂浮物,迅速改善感观。高效去除放江雨污水中的细渣、漂浮物,是改善水环境的第一步工作。二是保障一级强化单元的高效运行。彻底拦截细渣细砂、毛发纤维、固态油脂,做好深度预处理,是溢流污染控制设施能够快速运行、达到良好处理效果的前提。

SSgo®凭借其卓越的性能与创新技术,已在行业内赢得众多同仁的高度认可与赞誉,成功入选“2021年重点生态环境保护实用技术名录”、“2023年环境产品领跑者国际联盟首批年度产品”等,彰显了其在行业内的领先地位。截至目前,SSgo®已在全国13个城市累计设计应用110台套设备,设计处理规模达150万立方米/日,预计今年其应用体量将有望突破200万立方米/日,持续引领行业发展趋势。

SSgo+雨污溢流污染快速净化技术参数

图片5.png

典型应用案例

1、SSgo®应用项目

图片6.png

北小河SSgo绿色防汛工程

北小河SSgo®绿色防汛工程采用了7台SSgo®固液快速分离设备(6用1备),在汛期模式下,为北小河再生水厂新增了60000 立方米/天的溢流雨污水处理能力,可在5s内彻底去除溢流污水中的垃圾、渣砂、毛发、漂浮物,迅速改善汛期水体的感观;非汛期模式下,代替了原有细格栅+沉砂池+格栅,对原污水进行精细化预处理,解决缠磨淤堵问题,保障MBR的稳定运行。

2、SSgo®+快速纤维过滤应用项目

图片7.png

快速纤维过滤装备

为进一步削减溢流污水中的COD和SS,尚川水务采用了SSgo®+快速纤维过滤的工艺。快速纤维过滤具有无启动时间、过滤速度快、运维成本低等特点,在溢流污染控制场景中展现了卓越的经济性与耐用性。芜湖中江大道立交桥泵站位于中江大道、合肥高速附近,在汛期面临雨污混合污水直接排入大阳垾水系的严峻问题。该项目采用SSgo®+快速纤维过滤的工艺路线,处理规模5000立方米/天,占地仅约130平方米,实现了泵站放江排水中渣砂、毛发、纤维等污染物去除率≥95%,COD和SS负荷削减≥50%的目标。

图片8.png

芜湖中江大道立交桥泵站雨污放江污染控制项目

3、SSgo®+超混高速气浮应用项目

在部分管控更为严苛的地区,为进一步削减溢流污水中的总磷及氨氮,尚川水务采用“SSgo®+超混高速气浮”工艺路线,典型案例就是襄阳仲宣楼泵站溢流污染治理项目。范海涛介绍,仲宣楼是“楚天四大名楼”之一,是襄阳的名片,位于襄阳古城东南角。古城片区内管网雨污混接严重,分流改造难度大。仲宣楼泵站是一座雨污两用合流泵站,流量为3.16立方米每秒,汛期泵站放江水排入护城河,造成水质恶化。在用地极为紧张的条件下,如果要建设调蓄池覆盖全部流量,几乎不可能实现。

为此,尚川水务与设计院一起系统梳理了历年降雨数据,并结合泵站汇水区域特征及运行参数,精准评估了泵站所能承受的降雨强度与溢流频次。参考武汉市发布的《城市排水系统溢流污染控制技术规程》(DB4201∕T 666-2022),论证了通过增加2万立方米/天的溢流污染快速净化设施,可以将控制溢流等级从二级提升至一级,提高了一个档次。

 

襄阳仲宣楼泵站溢流污染治理项目

仲宣楼泵站SSgo®+超混高速气浮设备处理量2万立方米/天,总占地仅440m2,其中SSgo®占地不到15m2,利用泵站内原有场地就完成了建设,对排水中渣砂、毛发、纤维等污染物去除率可达95%;COD去除率可达50%,SS去除率可达80%,总磷去除率可达80%,氨氮去除率可达20%,出水感官清澈透亮。更重要的是,在占地极其有限的条件下,将雨污水中的渣砂、毛发、悬浮污染物高效去除,能够很好地解决周边居民所关注的古城景观水汛期变黑、变差的问题。

4、SSgo®+其他一级强化工艺应用项目

襄阳琵琶山片区雨污溢流污染控制工程,处理规模5万立方米/天,主体工艺采用了SSgo®+磁混凝,目前已通水试运行。数据显示,由于汛期雨水冲刷,进入处理系统的渣砂量呈爆发式增长,达到旱季污水厂进水的5-10倍!在此严峻挑战下,SSgo®技术展现出卓越的性能,实现了对渣砂、固态油脂、植物残渣及毛发纤维的彻底截留。范海涛认为,尚没有任何一项技术能像SSgo®一样快速应对短时、高负荷渣砂的冲击。如果没有SSgo®作为屏障,恐怕后续的一级强化单元将处于瘫痪状态。

图片10.png

襄阳琵琶山片区雨污溢流污染控制工程

图片11.png

综上,尚川“SSgo®+”溢流污染原位快速净化技术装备体系具备“短”“小”“精”“悍”四大特征:“短”:工艺流程短,SSgo®代替了细格栅+沉砂池+精细格栅;“小”:占地、投资小,在极省的占地和投资条件下,优先削减悬浮类污染物,达到环境效益最大化;“精”:处理精度高,渣砂、毛发95%以上,悬浮类污染物平均去除70%以上;“悍”:无惧旱季断流,可快速启动;一机两用,旱季亦可服务于污水处理厂。此外,范海涛透露尚川正聚焦全指标短停留时间生化工艺的研发,并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实践探索,今年将有望落地万吨级的示范项目,在溢流污染治理缺乏排放标准的情况下,切实有效地解决溢流污染问题,为行业提供可借鉴的宝贵经验与创新思路。

尚川水务于2015年由中国人民大学批准成立,主营业务涵盖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提质增效和低碳改造、村镇污水处理、雨污溢流污染控制。尚川以可持续的创新能力为依托,以解决污水处理行业内的疑难杂症为己任,持续为行业进步作出贡献。


编辑:陈伟浩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