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首轮大考引思考:多重难关待闯 黑臭水体治理路向何方?

时间:2018-06-27 17:48

来源:中国水网

作者:洪翩翩

评论(

距离2020年现已行程过半,黑臭水体治理似乎到了中期“复盘”的关键时刻,在雷厉风行的上半场结束之后,下半场该路向何方,如何按时完成治理任务,交出真正让公众满意的答卷,如何实现长治久清,成为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公众需要共同面对的课题。

历时两个月,黑臭水体治理的首轮大考接近尾声,结果不容乐观: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等施治短板凸显,消极作为、急功近利、数据造假等管理问题曝光,这些无不集中而“生动”地折射出现阶段黑臭水体治理所面临的多重困境。距离2020年现已行程过半,黑臭水体治理似乎到了中期“复盘”的关键时刻,在雷厉风行的上半场结束之后,下半场该路向何方,如何按时完成治理任务,交出真正让公众满意的答卷,如何实现长治久清,成为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公众需要共同面对的课题。

在此背景下,6月20日,E20环境平台、河海大学环境学院、中宜E20环境医院联合主办了以“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如何实现系统化、生态化、智慧化”为主题的第十七期水业高级技术沙龙,暨“环境医院系列施治沙龙第一期”。

blob.png

沙龙现场

作为环境医院首期施治沙龙,本届沙龙从关乎人民福祉但堪称“顽疾”的黑臭水体治理切入,正式拉开环境医院系统诊断、解决复杂环境问题的序幕。沙龙特别邀请了江苏省住建厅、政府研究室、太湖办、环保厅水处、南京市水务局等地方政府领导,河海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德国生态工程协会等国内外专家学者,以及无锡国联、苏交科、苏州德华生态等企业代表参会(具体参会名单请见文末附录)。现场,与会嘉宾从政、产、学等多方视角,围绕管理者如何找到差异化、高质量的解决方案,县镇的黑臭水体治理解决之道,以及黑臭水体治理如何确保效果不反弹等话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并达成了几点共识。沙龙由E20首席合伙人、E20研究院院长傅涛主持,河海大学环境学院院长、教授王沛芳发表致辞。

blob.png

E20首席合伙人、E20研究院院长傅涛主持沙龙

blob.png

河海大学环境学院院长、教授王沛芳致辞

把脉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痛点

开场,E20高级合伙人、E20研究院执行院长王立章发表引导发言,他表示,黑臭水体治理上接政府、下接人民,是一项民生工程。首轮大考过后,众多城市沦陷,暴露出管理层面和治理层面的一些问题,整体结果不容乐观,同时也带来了社会各界心态、事态和情态的变化。后督察时代,需要把脉问题,再看未来。

blob.png

王立章 E20高级合伙人、E20研究院执行院长

作为此次带队前往浙江督察的地方管理人员,江苏省住建厅城建处副处长何伶俊认为,从政府、社会到公众,这一轮黑臭水体整治力度空前。一方面,国家划定了明确的时间表,地方政府作为责任主体必须要快马加鞭加油干。另一面,黑臭水体治理是系统性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从现实情况来看,多年的城市化进程中所积累的城市建设不合理、基础设施不匹配、黑臭水体成因复杂等历史欠账需要时间周期去系统考量和一一解决,地方政府需要在刚性的任务时间表和繁琐的具体工作之间找到合理的管理实施路径。

blob.png

何伶俊 江苏省住建厅城建处副处长

河海大学环境学院污水资源化与低碳发展研究所所长、教授操家顺对此表示认同,他在主旨演讲中表示,黑臭水体治理缺乏规划约束机制,“九龙治水”、建管分离等问题依然存在。对此,何伶俊还特别提到了工作重心过于下移的问题,“责任层层分解,基层单位重担压身,专业能力却跟不上,造成黑臭水体的系统工程被肢解,管理效果也未必好”,何伶俊说。

blob.png

操家顺 河海大学环境学院 污水资源化与低碳发展研究所所长、教授

江苏省太湖办规划处调研员朱玫强调,黑臭水体投入大,地方政府的资金来源问题也需要认真研究。“由于缺乏市场化鼓励机制、商业模式不清晰,政府筹措资金的渠道相对较窄”,操家顺补充道。

2015年,黑臭水体首次纳入《水十条》治理任务,也是首次以民众直接感官作为评价指标,本轮督察中,人民的满意度也成为重要的考核指标,公众参与被放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傅涛表示,黑臭水体治理是体现本届领导者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的重要体现,一切从人民出发。黑臭水体治理的民标高于技术标准,即便黑臭水体整治完成,也仍然可能是劣五类水体,达不到公众的期望值,但是民众不满意不行,这是前所未有的新形势。“因此,从管理层而言,需要随着新时代、新特征去转变工作方法,需要找到黑臭水体治理工作和人民满意度之间的平衡。”

blob.png

沙龙发言嘉宾

除了管理方面的问题外,众所周知,“黑了治,治了黑,反复治理,治理反复”,水体黑臭之疾非常顽固。

“目前技术路线上存在‘两个误区,四个缺乏’,即陷入“重治理、轻保持;重应急、轻长效”的误区,缺乏对“实用性技术”的长期、系统、可续的工程验证,缺乏对现有技术实用性的客观认识,同时,缺乏设计规范和技术集成的思路和科学方法。”操家顺认为。

编辑:赵凡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