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第11期环境讲坛 聚焦“城市内涝”

时间:2012-09-25 16:58

来源:中国水网

作者:杨瑞雪

评论(

今年7月21日,北京遭遇特大暴雨灾害,暴雨来势之凶猛、降雨历时之长、降雨总量之多为历史罕见。强降雨造成城市严重内涝,导致约190万人受灾,79人死亡,初步经济损失逾百亿。此次北京暴雨又将城市内涝问题推上风口浪尖,我国为何频繁发生城市内涝?城市排水系统存在怎样的问题?应如何有效解决城市内涝? 

9月18日上午,由清华大学环境学院、中国水网、搜狐公益共同主办的十一期环境讲坛隆重开讲。北京建工学院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教授车伍、中持水务副总经理朱向东和北京排水集团第四管网分公司经理、高级工程师李小恒共聚一堂,针对城市内涝问题各抒己见,深入探讨城市内涝频繁发生的原因与解决方式。

 

第11期环境讲坛嘉宾,从左至右依次为:中持水务副总经理朱向东、北京建工学院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教授车伍、北京排水集团第四管网分公司经理、高级工程师李小恒

城市不均衡发展引雨涝频发 

北京“7.21特大暴雨”后,城市排水设施标准偏低备受诟病。北京排水集团李小恒表示,现在北排集团管辖城市雨水管线是2193个,标准在一年以及以下的占90%以上,标准在5年以上的不到5%,仅天安门广场和奥林匹克公园附近的排水管线能达到5年一遇标准。城市排水设施的建设明显滞后于城市发展。近20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高速发展,但“重地上轻地下”的理念导致城市地下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城市路面建设。不仅北京,近年来,天津、上海、长沙、武汉、杭州等国内大中小城市均因暴雨频发内涝。朱向东介绍,中持水务今年上半年调研全国20个中小城市排水情况,在中雨及中雨以上天气状况下,68%的中小城市发生局部积水和道路雨灾,12%发生严重的拥堵或积水。 

另外,城市化进程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城市的天然排水功能。今年8月份青岛在台风的影响下也遭遇大雨天气,但青岛却并未出现内涝问题。车伍表示,一是因为德国设计的排水系统标准较高,二是由于青岛靠海,城区坡度也大,天然排水条件优势明显。对此,朱向东说道,北京在历史上也是一个河湖环绕的地方,颐和园园林设施也是一个水利设施,可将洪水引入清河等河道。建国初期,北京约有上百万亩的水道,河湖资源也相当丰富。但80年代以来,北京四环以内的河湖面积缩小了15%,北京河道和河湖的排水、调蓄能力大幅下降。除了北京,中国很多城市在发展进程中,违背了自然规律,破坏了天然的排水湿地和河道,导致城市天然的调蓄能力无法发挥。 

排水设施提标改造复杂而艰巨 

随着内涝问题的不断出现,政府愈加重视排水设施的建设,设施标准的提高迫在眉睫。车伍坦言,排水的标准改造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问题。标准的研究制定同时具有高专业性、高经济性与高政策性,设计方案可由规划院、设计院等专业单位讨论研究,但方案是否可行还要取决于政府的经济条件,最终的确定要经过政府相关的职能部门来通过。他透漏,目前标准改造的工作正在进行,但整个研究、论证、批准的环节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长期过程。同时,他强调,排水设施的标准不宜一味求高,应综合考虑其安全性与经济性,根据区域具体条件制定合理适宜的标准。 

另外,城市排水体制的改造问题争议颇大,新建城区面临合流制与分流制的选择,老城区则面临合流制改分流制的论证。朱向东介绍,北京三环四环的地区都实现了分流,二环以内的管网以合流制为主。二环以内的管网如要改造,费用投资将会是惊人的。北京排水集团针对二环合流制的改造开展了课题研究,李小恒介绍说,北京二环“合改分”面临诸多限制与问题,空间条件、地下条件、拆迁问题等,需要根据区域条件进行具体分析。车伍表示,中国各个地区的降雨条件、经济条件、地理条件相差较大,合流制的改造一定要因地制宜地进行科学论证。 

内涝问题涉及广 需全社会通力协调 

除却排水设施的标准与技术问题,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的防汛管理与应急预警的漏洞与不足也遭到诸多质疑与指责。三位专家都表示,城市内涝问题涉及方方面面,是一个复杂、综合的系统问题,是需要整个社会协调共进的事情。李小恒称,作为运营管线的专业部门,排水集团每年汛前都对雨水口、桥区、河道、泵站等做全面检查和维护。但防涝防汛还涉及交通、园林绿化、市政等多个部门,甚至每个市民也有其需要承担的责任。此次北京暴雨,一些下水道与雨水口的垃圾阻塞造成局域积水,垃圾管理问题便关乎每个居民。另外,市民防灾减灾的意识普遍薄弱,政府需加强宣传管理,市民应提高意识,才能降低暴雨带来的灾害。 

由于内涝问题涉及面广,责任分属于不同职能部门,整体的系统也由不同的规划分解。我国目前有城市整体规划、排水规划、雨水规划等,但是尚缺少一体化的防内涝规划。李小恒透漏,最近建设部下发相关通知,要求各省市相关部门在一个时限内制定各城市的防内涝规划。 

中国高速的城市化进程带来诸多“并发症”,城市内涝的频发便折射出城市建设与管理多方面的弊端。解决城市内涝问题是一个长期、复杂、艰巨的过程,涉及法规政策、资金经费、宣传管理等多个层面。在未来几年甚至几十年里,需要政府部门、行业专家以及城市居民的共同努力,才能循序渐进地全面解决。 

 

编辑:杨瑞雪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