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源> 论文>正文

论自然垄断市场范畴的水务企业转型[2]

论文类型 政策与市场 发表日期 2005-11-01
来源 中国水网
作者 郭彬彬
关键词 市场范畴 水务 转型
摘要 论自然垄断市场范畴的水务企业转型[2] —剖析水务集团经营弊端的调研报告 郭彬彬 北京市安德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第二节 纯朴的企业文化与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要有市场定位,企业文化也要有一个定位,从一般意义上讲,管理提升是一种渐进的企业文化革命 ...

论自然垄断市场范畴的水务企业转型[2]

—剖析水务集团经营弊端的调研报告

郭彬彬
北京市安德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第二节 纯朴的企业文化与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要有市场定位,企业文化也要有一个定位,从一般意义上讲,管理提升是一种渐进的企业文化革命,它强调的是尊重公司的传统但不为之所困,继承过去的成功但认识成功背后的隐患,借助有效的学习,规范管理,采用系统优化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建立有机的综合性的组织机构和优秀的企业文化,从而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模式和管理文化,把企业文化定在什么位置上,这是很关键的。也就是说到底什么是企业文化? 我想我们首先要看到严峻的现实,企业有着自身的生存期、发展期、辉煌期、衰败期、直至破产,也就是说企业发展过程中,处处充满了陷井。企业发展不大,企业生命力不强,企业生存不下去,面对企业的现实,很自然我们就要思考做企业到底是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做出一个回答。当我们解决了这个命题以后,企业的文化定位也就清楚了。 对于一个企业来讲,它最终的使命就是活下去,坚持活下去并且能够长大。活不下去对企业来讲,是最可悲的事情。现在各种统计资料很多,有人讲中国企业的平均寿命是2.9岁,过把瘾就死;有人说是6岁。国外的说法是:一个大企业的寿命小于人的寿命,还要二分之一。在市场经济下,规模小是一个企业存在的障碍,小企业稍有风吹草动都有可能倒下去,自然垄断市场的企业有优势。因为自然垄断企业对资源的垄断,它可以垄断市场,垄断行业发展,垄断社会服务等。但是由于社会主义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成型,垄断企业的日子也会越来越不好过。从这点上讲,活下去永远是企业的使命,管理体制的陈腐,管理机制的退化,企业衰败破产就是国有企业的现实。有些企业死得很难看,为什么难看呢?它不是被市场行业竞争对手打死的,而是被自己的机制扼杀致死的。管理机制的退化对企业是更致命的。所以许多企业老板都很怀旧,怀念当年创业的好时光,没有钱、没有技术、没有产品,没有市场,但是有那种冲动,有那个激情,有那个精神,把企业做大了。但是当企业大了,什么都有了的时候,就是没了精神,没了活力,没了激情,穷得只剩下钱了。原因就是管理机制退化了。一个企业能够容忍一个亿、两个亿的投资失误,也不能容忍管理机制的退化。在者致命的内部矛盾。当企业做大了,利益多了,内部矛盾就开始增加了,然后内乱就多起来了。企业恰恰是因为内在的矛盾,而不是因为竞争对手的挤压,结果使自己活不长,长不大。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长期牵引力;企业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是企业内部的动力;而企业科学规范的管理,这个科学规范是指和世界接轨的科学规范管理,则是企业的推动力。这三个力合起来,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的最高原则是实事求是,企业是有规律的,而我们对企业规律了解得还很有限。有限不是说我们笨,而是因为我们接触企业的时间太短。邓小平南巡讲话后,我们才知道什么是现代企业制度,才知道什么是市场经济,什么是产权。而西方资本家搞企业搞了几百年,他们更了解企业的实质,更了解做企业的规律,更实事求是。创新是要建立在理智上的。所以我们的企业家首先是向资本家学习,向知本家学习。在者向农民学习!针对企业员工,提倡学习农民实实在在种庄稼的那个劲头,不要整天盯着天空,等着天上掉馅饼,整天讲待遇、讲报酬。农民是春播、夏种、秋收、冬藏,要有过程,最终种下的是什么就会得到什么。这就是市场经济的农场法则,管理就是这么务实,报酬取决于你的效率,取决于你的付出。一个企业,它的最高原则就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就是要按着企业成长发展的规律来经营企业。活下去这就是实事求是,长大这就是实事求是,市场核心竞争力就是实事求是。不管是在计划经济还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组织一个人的存在总要有其存在的价值和理由,对于一个企业来讲,更重要的就是要为企业自身的生存提供价值和理由。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生存发展之本。核心竞争力具有向最终产品附加巨大价值的能力,同时它提供了进入多样化市场的可能性。企业的多元化并没有错,错的是企业不具备实现多元化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不可或缺的东西,离开了核心竞争力,企业就难以生存。一个企业只要它存在,应该讲都有或多或少的核心竞争力的支持。从这个角度讲,只有被企业整合了的东西,才是核心竞争力。管理才是真正的核心竞争力。现在很多人都在讲经营和管理。经营和管理是不一样的,它们目的性不一样,它们相互关系是一个八卦图,存在着既分又合的一种相互关系,但是经营要的是效益,管理要的是效率,这就是二者的区别。任何一个企业都不敢讲企业的人均效率是世界一流水平?原因就在管理。所以经营要扩张,要效益;而管理要收敛,要效率,通过效率实现效益,通过高效率实现效益,这就是经营管理。
  面对我国的企业来讲,现在面临的问题是企业转型的问题了。当企业初始阶段,抓经营收益,因为你要活下去先赚钱。但是企业到了一定的规模后,特别当企业跨领域、跨产品生产后,企业的主题就要由经营转向管理,管理是我们的一个核心,是能够构成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性要素。当然我讲这个管理是大管理,不是说制定一项制度就叫管理。经营要的是效益,管理要的是效率。管理是整合我们企业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的凝结剂,管理才是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关键是拥有自己企业文化的管理、企业机制的管理和企业科学规范的管理。这实际上就是我们对核心竞争力的一个概括。企业要走下去,就需要支撑的力量,这个力量,应该就是一个企业的价值体系。
  许多企业把以人为本作为企业文化的一个内涵,这个可能就有点问题了。企业文化是管理的一部分,管理要的是效率,那么以人为本和管理的宗旨是否一致?这可能有待我们思考。我提供这么几个理由:第一,在我所接触的资料中,国外没有一家领先企业是提“以人为本”的。 第二,以人为本需要前提和条件。这个人如果是一个合格员工,我想起码有三点最基本的要求,一是有信仰,就是认同公司核心价值观的一种信仰;二要有信任,因为企业是一个团队组织,没有信任不可能成为团队;三要有信用,就是自己干的活要对得起自己的工资,这就是最基本的信用关系。如果我们员工能够达到这个要求,以人为本是没错的。 第三,以人为本是我们老祖宗的思想,是孟子的思想,不是国外传来的先进经营管理理念。而在企业以人为本这个问题上,不要忽视我们的管理主题。以人为本不是前提,而是结果。作为前提,就很容易对经营管理设置一些障碍。以人为本就是要求我们的员工通过辛勤的劳动,获得合理的回报,使他和他自己的家人过上幸福生活,不用为房子发愁,不用为车子发愁,不用为孩子发愁,这才是最大的以人为本。而不是说,我以人为本了,我不管你了,不要求你了,对你没纪律了,没约束了,我觉得这是企业管理建设的一个最大错位。企业管理根本是为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诺基亚讲“科技以人为本”,大家注意,那个“人”,指的不是诺基亚的员工,而是我们的消费者。要用我们的文化、管理和机制,驱动员工不断地改进个人绩效,提高工作效率,开发人力资源。而不是取悦员工,让员工激动起来,兴奋起来。企业竞争就是这么残酷,这是实事求是的一句话。如果企业内部相安无事,太平天国,那就糟了。在市场中通行的法则是丛林法则,在企业内部也应该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以人为本不应该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理念。否定了以人为本,那我们应该以什么为本?我的回答是:“以事为本”,或者讲就是“以效率为本”、“以绩效为本”。我想当一个企业都活不下去时,员工下岗了,这实际是对员工最大的迫害。天天提以人为本,员工高兴了,兴奋了,但是结果是什么?企业的前途来自于员工的工作效率,来自员工的付出,员工的前途是建立在企业成长和发展的基础之上的。所以我觉得千万不要太多地强调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我们企业经营管理的一个结果,而不是前提。再比如说主人公的提出,员工到底是不是企业的主人公?可以讲是,因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但是我们闭上眼睛想一想,如果一个企业有几千员工,都是主人公,黑压压的一片主人公,在一块干活,你想想,是一个多么可怕的景象!事实上主人公概念不管是在国营企业,在民营企业,员工头脑中都是根深蒂固的。我们认为嘴上少谈一点主人公概念,少点主人公精神,应该多点打工意识。对员工来讲,做好本职工作就是主人公,连本职工作都做不好,什么都不是。
  企业管理其实就是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解决外部适应;第二个问题,解决内部整合。企业管理不是民主管理产生的,它的源头来自于企业家和企业家群体,他们的一些思考,他们的一些感悟而形成的一些理念,传播出去,被员工所接受,影响员工的行为,这就是企业管理。 建立全新的企业管理制度主要表现在评价制度和分配制度上,然后实施这个制度,推行这个制度。通过制度进一步强化这种理念,这里的核心是企业家要提出自己的理念,然后强化这种理念,深入到制度中,推行这种理念,使员工沿着这个制度形成他的行为,最后形成一个核心价值观,企业不能没有核价值观。所以我们谈到了两个核心,第一个核心,核心竞争力;第二个核心,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它是支撑一个企业长久发展的观念。
  一个进步的企业要有良好的战略,有良好的组织结构,要有良好的流程;作为管理者还要有良好的风格;作为员工要有一流的高素质、高境界,有良好的技能。而这些的支撑核心,就是企业文化。所以企业文化不解决赚钱的问题,有文化的企业赚钱,没文化的企业也赚钱。有的时候,没文化的企业可能赚钱更多,因为它造假,炒作,包装。但是企业文化解决百年老店、长寿公司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可以看出,企业文化对企业生存发展,起一个战略作用,具有战略地位。企业有两个核心,第一个核心,核心竞争力;第二个核心,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是这个群体对事业和目标的认同,在我们企业外部环境价值观扭曲或者价值观混乱的环境影响下,要通过核心价值观的调节,来影响员工的动机,从而影响他的行为,从而使他的行为趋向于企业的目标,认同企业的追求和愿景。在这种认同的基础上形成对目标的追求。企业,第一是讲效率,不讲效率是可耻的,不讲效率的企业和不讲效率的管理是可耻的。第二是竞争,企业间的竞争表现在效率的竞争,市场经济的伟大之处在于淘汰那些低效率的企业,将资源向高效率的企业配置。实际企业最重要的动力是三个,一是企业家的动力,企业家永不知足的创新精神,这是企业家伟大的动力。二是市场动力,优胜劣汰,激烈的市场竞争,使每个人都不敢放弃,不敢松懈。三就是企业内部员工的竞争,也是优胜劣汰,也是适者生存,如果做不到这个,企业很难有动力。企业管理理念的更新实际上是一种利益的重新调整。这里面涉及到一大堆利益关系,那么怎样使我们的员工认同,很关键的一点就是企业文化提供舞台,很可能成为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企业文化对于企业长期业绩具有重要的价值。
第三节 自然垄断市场的企业核心业务流程重组
  对任何企业来说,其现有的各种业务都是按照一定的规范与流程在运作的。可能有些人会说了,如果这样,还叫重组吗?实际企业的重组工作就应该从这里开始,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以来,中国社会和经济发生了巨大的突变,我们的企业生活在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从理性的思考中企业惊异地发现,这个新的时代完全打破了原有的游戏规则,传统的思想、习惯,陈旧的知识、技能快速折旧,信息爆炸和知识倍增,已经把更多的人推向无知的边缘。我们所处的时代的显著特征是:微利、全球化、竞争、不确定。企业要想在这个时代生存下去,就不得不进行企业转型,其中重要举措之一就是进行企业业务流程再造(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流程再造理论的创立者哈默博士说:业务流程重组就是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根本性的再思考和彻底性的再设计,是一种新兴的管理思想,它的观点和方法对于解决自然垄断市场的企业面临的问题,或许有可借鉴之处。业务流程重组就是重新设计和安排企业的整个生产、服务和经营过程,使之合理化。通过对组织原来生产经营过程的各个方面、每个环节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和细致分析,对其中不合理、不必要的环节进行彻底的变革。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按以下程序进行:
  第一步:对原有流程进行全面的功能和效率分析,发现其存在问题。根据企业现行的业务流程,绘制细致、明晰的业务流程图,并从以下方面分析现行业务流程的问题:
  (1)寻找现有流程中增加管理成本的主要原因,组织结构设计不合理的环节,分析现存业务流程的功能、制约因素以及表现的关键问题;
  (2)根据市场、技术变化的特点及企业的现实情况,分清问题的轻重缓急,找出业务流程再造的切入点;
  (3)根据市场的发展趋势以及客户对产品、服务需求的变化,对业务流程中的关键环节以及各环节的重要性重新定位和排序;
  第二步:设计新的流程改进方案,并进行评估。在设计新的流程改进方案时,要对流程进行简化和优化,可以考虑以下几方面:
  ·将现在的多项业务或工作组合,合并为一;
  ·业务流程的各个步骤按其自然顺序进行;
  ·权利下放,压缩管理层次,给予员工参与决策的权力;
  ·为同一种工作流程设置若干种进行方式;
  ·工作应当超越组织的界限,在最适当的场所进行;
  ·变事后管理为事前管理,尽量减少检查、控制、调整等管理工作;
  ·尽量改组串行工程为并行工程。
  对于提出的多个业务流程改进方案,还要从成本、效益、技术条件和风险程度等方面进行评估,选取可行性强的方案。
  第三步:制定与业务流程改进方案相配套的组织结构、人力资源配置和业务规范等方面的改进规划,形成系统的业务流程重组方案。
  企业业务流程的实施是以相应组织结构、人力资源配置方式、业务规范、沟通渠道甚至企业文化作为保证的,所以,只有以流程改进为核心形成系统的业务流程重组方案,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组织结构与文化的变革包括:
  ·组建自主的、多功能化的工作小组
  ·引入项目小组的工作方式
  ·改革生产管理者和监督人的角色
  ·缩小组织各单元的规模
  ·引入质量小组的方式
  ·精简某些管理层
  ·员工持股计划
  ·与业绩挂钩的弹性的薪资制度
  ·基于企业价值观和态度的培训,对全面质量管理的责任感
  ·弘扬团队精神
  ·重新确立公司目标,完善使命宣言
  第四步:组织实施与持续改善。
  业务流程重组(业务再造)作为一种新的组织变革理念,实施业务流程重组方案,必然会触及原有的利益格局。因此,必须精心组织,谨慎推进,要克服阻力,在组织内形成共识,才能保证业务流程重组的顺利进行。
  业务流程重组与信息系统规划相互作用,相辅相成。BPR实现的两个“利器”是信息技术和再造。BPR之所以能达到巨大的提高在于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的潜能,既利用信息技术改变业务的过程,简化业务过程。另一个手段就是变革组织结构,实现组织精简,效率提高。没有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没有变革组织,严格地说不能算是实现了BPR。
  一方面,信息系统规划要以流程再造为前提,并且在系统规划的整个规程中以业务流程为主线。随着业务流程再造的深入,要求业务信息系统不断提高其集成化、智能化以及网络化的程度,对信息系统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信息系统定位于面向客户、面向不断变化的业务流程;
  另一方面,面向流程的信息系统规划驱动企业的业务流程再造。信息系统的科学规划,使得信息的收集、存储、整理、利用和共享更为方便快捷,而打破了企业传统的专业化分工,为业务战略的实现设计新的业务流程或改造已有流程,借助信息系统的规划与信息系统的最终实施来实现企业业务流程的重建。基于流程再造的信息系统规划能够适应企业当前或未来的发展需要,使信息系统的建设更具有效性与灵活性。
  “打破垄断,政企分开,放开市场,鼓励竞争”已经成为自然垄断市场的企业所处时代的主旋律,自然垄断市场的企业均是传统的国营,国有企业,虽然有许多优良传统值得继承和发扬,但也有一些做法不合时宜,如:(1)企业组织机构设置科层化现象极为严重,企业组织机构内部严格的职能划分影响了企业整体功能的发挥,以职能为中心的业务流程明显落后于时代发展的要求。(2)企业经营决策权的高度集中与灵活的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用户和企业的利益往往被忽视。(5)传统业务流程的职能之间或是交叉或是空白,有的事情大家管、有的事情没人管的现象时有出现。自然垄断市场的企业重整企业流程就意味着重新设计流程,重新实施流程,使它为客户提供最好的服务。其次是竞争的加剧,自然垄断市场的企业不仅面临着采自国内同行之间的竞争,而且随着市场的不断完善和中国已经加入WTO,整个公用行业还面临着国外同行业公司的合作与挑战。所以自然垄断市场的企业必须通过业务流程再造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重建企业业务价值链,谁能快速进行市场信息的收集和整合,快速进行市场响应,谁就能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而流程再造恰恰能实现这一目标。
  自然垄断市场的企业进行业务流程重组至少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
  (1) 建立适应公司化运行的内部组织结构,提高企业运行效率。
  (2) 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企业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企业流程的竞争。
  (3) 提高企业的运营管理水平。在业务流程重组过程中,公司的组织机构将有所变动,组织机构的运行效率将大幅度提高,运行成本将大幅度降低,企业的经营状况会得到改善。
  自然垄断市场的传统式企业,组织架构是以职能为界限的管理模式,这种组织架构比较适合于在垄断时期和外部环境较为确定的条件下运作,调整企业组织的运作流程,基本指导思想是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效益为目标的企业运行模式。如何建立ERP应用是企业管理一次彻底改造的过程。ERP系统的成功应用需要对企业业务处理流程进行根本性地思考与彻底地重新设计,去除冗余和无效的工作环节,并在此基础上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实现扁平化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客观公正的流程,实施ERP对企业组织的要求是:
  (1)系统要从以职能划分转变为以流程划分。企业组织应以作业过程为中心,而不是以职能部门为中心;
  (2)企业各部门活动应平行化,而非顺序方式运作;一切以市场、客户和效益为中心和原则,就成为企业流程再造的基本出发点,企业内部各组织的权力必须重新再分配才能符合以上原则,这必然带来员工利益的再调整,所以说,业务流程再造是一场革命,不管是否愿意,它都将打破过去员工已经习惯的许多思维定式,员工早适应,则就会早主动,晚适应,则会很被动。业务流程重组不仅帮助自然垄断市场的企业实现组织结构、管理理念、业务流程、系统和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组织转变,而且帮助员工实现为适应新环境而经历的个人转变,通俗地说,它是指由于过去的经历、习惯、知识素养、价值观而形成的基本的、固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我们要对自己的心智模式进行不断的检视,并作相应的修正,这就叫改善心智模式。才能开始建立新的价值观,并接受转变实施所带来的切实益处。建立适应时代要求的新的“心智模式”,正确对待改革,正确对待社会,正确对待变化,正确对待自己,“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学习力就是未来个人持久的竞争力”,“你既然改变不了别人,就应该先改变自己”。通过管理上的变化,提高组织对外部环境的适应力,提高员工向心力和自我超越意识,不但可使企业转型更为顺利,而且将使员工主动为企业发展出力献策、不断学习提高、自觉多作贡献。当然,对大多数员工来说,包括中层管理者,转型既不是他们的追求,也不受他们欢迎。转型具有破旧立新重组性,它打乱了现有的平衡状态。业务流程重组的前提条件是:培育一个鼓励学习、善于学习,特别是从失败和不断革新中学习的企业环境。只有当员工们在学习、进步、积极推动流程重组时获得成果、信心、满足感和成就感的时候,企业才能真正成功实现业务流程重组。
  自然垄断市场的企业各级管理者还必须认识到,企业业务流程重组的变革过程中在根本上是离不开人的情感的,如何让广大员工在内心里接受这样的变化,需要做大量的思想工作,经常地进行沟通是必要的,广大员工需要知道自然垄断市场的企业转型理由,要尽量减少改革信息的不对称,增加改革的透明度,坦诚面对企业转型过程中的困难。业务流程重组需要勇气,业务流程重组的成功取决于高级管理者的决心、信心和耐心,否则企业将难以进行改革。
  对自然垄断市场的企业中相应的业务流程重组是当务之急。在旧体制下,各职能管理机构重叠、中间层次多,而这些中间管理层一般只执行一些非创造性的统计、汇总、填表等工作,目前的信息技术可取代这些业务流程,取消中间层,使每项职能从头到尾只有一个职能机构管理,做到机构不重叠、业务不重复。跨越多个职能部门的流程重组所形成的管理组织,能将各职能部门的人员组织在一起,具有灵活机动、适应性强、平行处理许多工作的特点。根据BPR的思想精髓,处理上述问题时需综合考虑、步步推进,尤其要注意将BPR的实施结构设想成为一种多层次的立体形式,整个实施体系由观念重建、流程重建和组织重建三个层次机构,其中以流程重建为主导、目的和核心,观念重建、组织重建为人力支持和组织保障,三者协调一致共同构成业务流程重组的总体框架(BSC)、构成要素(KPI)、核心理念(EVA)、表现形式(业绩合同)等重要内容。
  为了满足城市快速发展的需要,城市供水企业近年来不断采用新的技术、新的工艺,用以提高城市的供水能力和服务质量。先进的计算机、通讯和自动控制等先进技术的应用,的确为供水企业的现代化运营解决了很多的实际问题。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还有很多深层次的问题尚未得到很好的解决,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
  1.供水企业的运营包括从产水、输配水、管理和收费多个环节,仅在某一环节采用新技术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2.企业运营的各个环节是密切关联的,分离的系统无法实现整个运营的系统性;
  3.系统运营的很多因素是有统计规律和相关性的,目前很多系统无法从这些规律和相关性得到可以辅助决策的信息。
  因此,要达到自来水企业的最优化运营,就需要系统分析企业的运营模型,找到每个环节的相关性,获取综合的有效信息,综合历史信息,优化企业的运营,提供辅助决策。以整个水资源生产过程为主线,以企业的现代化管理为辅线,把信息技术在企业集成应用,实现从生产水、输配水到使用水的最佳效率与效益的结合。我们分析供水企业的运营模型,并简单对于供水企业一体化系统应用方案的设计:
  原则:在对整个系统进行规划时,确定系统的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即总体规划、分期实施。
  依据:技术发展、用户需求、综合影响。
  内容:
  (1)企业生产过程的SCADA系统;
  (2)企业现代化管理MIS/DSS;
  (3)城市供配水管网系统数学模型建立、系统仿真与优化设计;
  (4)营业收费等系统等四大部分。
注意事项:
  (1)相关专业人员的系统培训;
  (2)各部门人员要紧密配合;
  (3)设备维护:一次仪表的日常维护及一次仪表的选型是SCADA系统能否正常运行的关键。
  (4)稳定可靠的硬件设备是整个系统正常运行的基础。
  (5)升级:一劳永逸的设计是不存在的,有软硬件产品升级换代的心理准备和物质准备;
  (6)学习计划:现有技术的学习和新技术的再学习是系统保持先进和趋于先进的前提。
  信息、网络、计算机、通讯和自动控制等先进技术的应用,的确为供水企业的现代化运营解决了很多的实际问题,也应当看到在完善管理的道路上存在着的一些难题和问题,比如:建立比较精确的供配水管网系统数学模型;创立严格完善的收费系统;在传统性管理向科学性管理转化中如何对待人的因素等等。但也相信,这种现代化企业模式,只要大家携手发展、共同努力,我们一定会向着解决问题的方向前进。
  案例:
  2001年岁尾,中国联通总部作出了一个重大决策:在全国联通内部建立“以损益责任为核心的专业化经营体制”,由此开始了构建新的管理体制的改革历程。2002年伊始,黑龙江联通按照中国联通总部的部署,黑龙江联通从组织架构重建和业务流程重组入手,在企业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建立以损益责任为核心的专业化经营体制,各部门都形成面向市场的内在动力和压力,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基本完成了新体制的构建改革,使企业管理体制实现了根本性的转变。
  “以损益责任为核心的专业化经营体制”,是一种全新的企业管理架构。在组织结构上,设立了移动业务、数据固定业务、互联网与电子商务业务和寻呼业务单元,以四个业务单元为主体组织生产活动;在核算体制上,以业务单元为实体划定资产界面,核算业务单元的投入、产出和效益;在责任体制上,业务单元承担损益责任,考核其经营绩效;在职能部门与业务单元的职责划分上,职能部门负责宏观的调控、协调、监督与服务,业务单元负责执行宏观决策和组织专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以损益责任为核心的专业化经营体制”这个全新的企业管理架构,其突出特点是将业务单元推向了市场,实现了各项业务的运营与市场接轨。由于业务单元走向了市场,并且承担了损益责任,这就促使业务单元必须根据对市场需求的预测组织生产活动,计算投入产出,讲求专业经济效益。
  由于有了业务单元走向市场这条管道,使企业各类资源都与市场经营直接联系起来,各个部门形成了面向市场的内在动力和压力,从而使企业管理实现了真正的对接,这就是“以损益责任为核心的专业化经营体制”的根本意义所在。根据市场需求,再造企业内部流程,形成快速响应市场、方便客户的高效运作体系 传统企业内部流程是自我封闭式的,很少考虑或者说不考虑市场和客户的需要,这样的内部流程成为企业发展和信誉提升的极大障碍。 企业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必须对传统的流程进行再造,否则,无法保障新体制的顺利实施和高效运作。黑龙江联通充分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把内部流程再造作为十分重要的任务提上了改革的日程。内部流程再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精心而科学地进行设计。为此,黑龙江联通提出了内部流程再造的基本思路:以快速响应市场、方便客户、建立闭环管理系统为原则,对现有的内部流程进行重新审视评估,在此基础上,设计、建立新的工作流程和管理流程。
  新的管理体制和业务流程能否有效运转,员工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是关键。对黑龙江联通来说,对经营绩效考核办法进行深化改革,是层层落实损益责任的重要环节。为此,省公司的业务单元经理与省公司总经理签订了业绩考核责任书,考核内容包括经济效益指标、管理指标;地市分公司总经理与省公司业务单元经理签订经营发展目标责任状,考核内容包括经营绩效指标、管理指标,通过这两级经营绩效考核,建立起全公司的损益责任体系。对员工实行月工作绩效考核和年终业绩考核相结合的制度。省公司各部门按月对员工的工作数量、工作质量、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等进行定量与定性双重绩效打分,根据工作绩效评价结果发放薪酬,奖优罚劣。为了给员工工作绩效评价提供依据,实行了员工工作“日事日清周结”制度,要求制订月、周、日工作计划,并逐日记录工作完成情况,由部门领导按周作出评价,为月考核提供原始依据。
  全面推行财务预算管理制度,从省公司到地市分公司以及各个部门都要制订财务预算,按季度、月度分解,严格按预算执行。对地市分公司财务实行派驻制,强化基层财务监督和资金管理。
  实行运行与维护分离制度,制订各个专业网络的质量评价标准和考核办法,对光缆等网络设施实行社会化代维,建立了新的运行维护管理运作体制。
  配套改革措施的制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实施也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探索的问题很多,其中包含着诸多难点问题,关键是要行动起来。黑龙江联通已经迈出了十分重要的第一步,这是难能可贵的。管理架构改革和业务流程再造,在企业内部释放出了巨大的能量,产生了积极的市场效应
  2002年1月,黑龙江联通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省公司部门副经理和地市分公司总经理等6名高级管理人员,一时间省公司人力资源部的应聘咨询电话接连不断,全省有50多人报名应聘。这是黑龙江联通为实施新的管理体制,建立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而采取的重大配套改革步骤。省公司部门经理、副经理集体辞职,经过述职重新参加竞争,并面向公司内部和社会公开招聘。员工经过考试,实行双向选择、竞争上岗。一个省级大型企业,上千号人竞争上岗,这件事本身就够震撼人的,搬倒了铁交椅,砸碎了铁饭碗,一个新的用人机制诞生了。
  黑龙江联通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和流程重组实施几个月来,企业的市场意识、成本意识、利润意识显著增强,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对市场的回应速度加快,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大幅攀升。 业务流程重组是对经营过程从本质上进行重新思考和大胆的重新设计,使衡量工作的重要指标如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获得巨大飞跃。业务流程重组突破了传统的劳动分工理论的思想体系,强调以“流程导向”替代原有的“职能导向”的企业组织形式,以基于信息技术的方式,迅速应对市场变化,更好地满足了客户需求。一切为了客户,一切为了方便客户,而不是为了方便自己,是面向客户满意的业务流程改造的出发点和归宿。业务流程重组是一项战略性的系统工程,必须在企业战略范围内,以未来的理想模式为指导,才能提供业务流程重组的内容和实现它的动机。业务流程重组的核心任务是要将技术和人这两个关键要素有效运作起来,推进组织的技术性(如技术、程序、标准、结构等)和社会性(如组织文化、行为规范、作业风格等)的转变,以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第四节 自然垄断市场的企业资产剥改合并重组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在其他领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以加强重点,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质量。”资产重组是资产层面上资源调整,资产一般理解为企业拥有和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的总称。它既包括有形资产,也包括无形资产;既包括各种单一资产,也包括一组具有获利能力的资产综合体,即整体资产。
  资产重组是指通过不同企业之间或同一企业内部的这些经济资源进行符合资产最大增值目的的相互调整与改变,对实业资本、金融资本、产权资本和无形资本的重新组合。资产重组的目的是企业为了获取利润及股东投资回报率最大化,充分使用管理资源以对付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资产重组的结果是企业所占有的资产形态和数量的改变。
   通过资产重组,可以调整掉不适应市场需求的企业,改善资产结构,培养具竞争力的主业。利用资产重组方式,进行资本经营,积聚优良资产,实现经营规模迅速发展。资产重组和产权多元化严格的说来是两个不同的问题。首先,产权多元化意味着一个企业投资主体的增加,而资产重组却可以在不改变投资主体的条件下在企业内部进行。其次,资产重组在不涉及产权主体发生变化的条件下是企业的内部管理问题,重组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而产权多元化则是为了改变单一的产权主体结构,建立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现代企业制度。但是二者之间又存在密切的关系,这表现在产权主体的变更一般要求对原有的资产进行剥离、合并和重组。通过资产重组来实现产权的多元化是建立现代产权制度、扩大企业规模、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和参与资本市场的重要途径。对于我国自然垄断市场的企业现状和特点,对企业的资产重组和产权多元化问题从理论、对策和实际操作三个层面进行研究:
  (一)资产重组和产权多元化的理论基础
  资产重组和产权多元化是对所有行业的发展都具有共性的重要的理论问题,不仅涉及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而且还涉及企业的资本运作和发展战略。资产重组和产权多元化应当有利于建立社会主义现代企业制度。不管从理论上讲,还是从实际情况看,一个独资的股权单一的企业,无论是国有的、集体的还是私有的,不可能推行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不可能形成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现代企业治理结构。企业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必须具有充分的经营自主权,虽然很多国有企业采取了有限责任和集团公司的形式,但是作为政府的独资企业在经营机制上并没有根本的改变。通过资产重组和产权多元化对国有的独资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改变单一产权主体的所有制结构,理论上说多元化的产权主体提供了避免行政干预和进行科学决策的基本条件。但是由于产权多元化的程度不同,现代企业制度需要一个不断的完善过程。企业应当通过资产重组吸收或扩大非国有经济法人股和自然人股成分在公司中的比重,并且不断的完善公司董事会和监事会的议事规则,真正的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的运行机制。对于企业来说资产重组和产权多元化处于产权制度创新的阶段,特别是对那些国有企业来说更是如此。作为一个具有自主经营权的企业,这一类的企业绝大多数是大型骨干国有企业,这些企业的重要问题就是要确立形式多样的责任制,当前,最重要的就是根据现行的法律制度和政策,确立最适合该企业的责任制形式,这就要求有比较完善的企业管理知识。其次,最关键的是要处理国家、企业和职工个人这三者间的利害关系,改制的工作之一就是确定企业的资产及负债情况,对资产权利的完整与否及负债的真实与否可以进行调查等等。通过资产重组和产权多元化来扩大企业的规模,除了采取并购的方式之外,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利用现有的资本市场(主要是金融证券市场)进行资本运营。企业规模的扩大所产生的规模经济效应会使企业具有良好的成长性,对于企业通过一级市场来筹措资金具有积极的意义。企业规模的扩大和经济实力的增强还可以通过收购上市公司的买壳和配股方式来融资。因此,资本市场的发展为企业的资产重组和产权多元化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规模化经营和资本运营是企业在资产重组中应当坚持的一项基本原则。资产重组和产权多元化不仅符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客观要求,而且也是企业实现资本运营和向外扩张的有效手段。随着生产和服务的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企业通过联合、合并、收购等资产重组手段促进资本规模和企业规模的扩大是一种必然趋势。资产重组的过程就可能伴随产权多元化的产生,因此,资产重组的过程中,必然要妥善处理各个利益主体间的关系,企业的联合从法律上讲指明两个独立的企业法人,实质上体现了是一种合同关系,在资金融通,原材料供应、生产配合或产品销售等方面进行合作的组织体。企业合并,在民法通则中有原则的规定。合并合同,同样是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企业的内部管理角度来看,资产重组和产权多元化过程必须建立在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企业的战略管理理论的基础之上。广义的资产重组实际上包括业务重组、人员和机构重组以及资产和债务重组三部分内容。资产重组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为了实现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另一个是满足企业的发展战略的需要。显而易见,以企业发展战略为基础的资产重组必然会导致企业产权的多元化。
  (二)资产重组和产权多元化有利于企业的规模化经营
  通过资产重组和产权多元化实现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对改善企业管理取得规模效益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其有利于资源共享,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的优化配置。资产重组合并之后,公司可以对所管辖的所有部门,统筹调配人力物力,降低管理成本,从而实现规模经济。使每个项目在管理理念、服务宗旨、运作模式、规章制度、行为规范等方面都体现品牌的特色。资产重组的目的之一就是优化资源配置。将有效资产重新组合,发挥更大效益,并淘汰置换出效益低下或非生产性资产,有利于加速企业管理社会化、专业化。因此,可以说通过资产重组和产权多元化大力推进企业管理集约化和规模化管理是企业管理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企业资产重组的模式
  资产重组是指通过对企业资产总量和资产结构的调整来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一种行为。广义的资产重组不仅包括资产和负债重组。而且还包括业务重组和人员与机构重组。对于企业来说资产重组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实现规模化经营,另一个是根据企业的发展需要对企业的资源进行重新的配置。实现这两个目标可以有效的提高企业的资产质量,从而可以在不增加资本存量的基础上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对于企业来说,资产重组的核心问题就是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合理的选择资产重组的模式。概括地说有以下几种资产重组方式可供选择。
  1、整体重组模式,将拟改制企业剥离非经营性资产之后进行招股募资,原企业法人资格相应取消,由新设立的股份公司进行替代。企业的主要生产要素在重组后改变不大,有利于保持企业运行的连续性;公司管理层的调整比较简单,易于接受。
  2、分立重组模式,分立改制重组模式也称为部分改制重组模式,是将被改制企业的专业生产的经营管理系统与原企业的其他部门相分离,直属于原企业母公司(成为原企业的全资子公司)。将经营性资产重组为股份公司,成为原企业的控股子公司。此模式的优点是:(1)剥离非上市部分,有利于优化上市主体,改善上市公司的内在质地;(2)有利于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促进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3)促使非上市部分逐步走向市场;(4)有利于促进上市公司的规范运作;(5)有利于优化管理层次,提高上市公司的管理效率。   
   3、梯级重组模式,将被改制企业专业的生产经营系统改组为股份公司,并引进外部资源即战略合作伙伴,原企业成为控股公司,将原企业非专业的生产经营系统改组为控股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此模式的优点是:(1)原企业拥有的某些权利和利益仍然存在;(2)成为企业战略发展的重要措施;(3)有利于控股公司从整个集团利益出发来运筹资金;(4)有利于促进上市主体的债务重组;(5)有利于上市主体削减冗员,提高上市公司的营运质量和运作效率;(6)在集团内部可以比较容易地处理上市主体与非上市主体之间的矛盾。 
  综上所述,资产重组可以在产权多元化的基础上进行。产权多元化实际上是企业之间实行资产重组的一种方式。产权多元化可以通过向其他投资者转让部分产权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通过企业之间的合并和收购等形式来实现。通过产权多元化或者说企业之间的资产重组可以迅速的扩大企业的资产规模,优化资产结构,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因此,产权多元化不仅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而且也是企业实现迅速资本扩张的重要途径。
  目前,大部分国有企业都存在资产沉淀,不能充分流动的客观困难。实施资产重组,可以让企业把非经营闲置资产、无利可图资产以及已经达到预定目的资产从企业中分离出来;把重复存在、固化分散的资产进行合并重建,增长专业经营水平;对有发展前景、自身潜力很大的资产进行收购兼并。在重组过程中,有一个国有资产产权转移的问题。为实现资本优化组合和资源合理配置出现的资产产物权转移,不能视为资产流失,因为这种产权转移,改变的只是资产的存在形式,即由实物形态转变为价值形态,资本价值量并没有发生变化。相反,资产的闲置才是最大的资产流失,从深圳|赛格集团我们就可以明白这一点。到1993年,赛格总资产达38亿元,168家子公司,但潜亏已达2亿元,资产负债率113%,投资分散,资产沉淀,效率低下。从1993年,他们运用资产重组这一手段,对创利能力低下和不创利的子公司进行调整,在4年的时间内,关闭或解散子公司26家,停业另谋出路的18家,转化股权的达10家,而对一些创利潜力大、有潜在优势的企业则进行收购兼并。到目前,通过调整,赛格集团共拥有全资、控股、参股企业降为84家,而企业实力却成倍增长。从赛格的实践可以看出,资产重组是盘活资产存量、实现资产增值的主要方式。
  (四)资产重组是推进现代企业改造的有效措施
  通过资产重组推进公司化改造,可以使企业产权在相互购并中不断流动和交融,逐步实现企业产权主体多元化,尽快形成制度创新的前提和条件。资产重组的模式众多,从许多成功的企业来看,在进行资产重组过程中,选择什么样的方式,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如:韩国大宇集团采取的以收购为主的方式,而中国的深圳赛格集团是以内部资产调整重组为主的方式,资产重组中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这不但要取决于外部的客观条件,更重要的是要符合企业的实际。
  1、企业资产内部联合重组,实现资产的聚变与裂变,盘活存量资产,这是企业资产重组的最基础和最直接方式。通过股份制改造,剥离无关的资产,壮大具有市场潜力的资产,盘活现资产存量。资产内部联合重组要以资本最终增值为目的,打破行业产业界限、地区界限和行业隶属关系界限。企业在资产重组过程中,以哪一个层次为突破口,以哪种方式为重组重点要依实际情况来确定。
  2、兼并收购,实现资产控制,扩充增量资本,这是现阶段资产重组的最主要方式。现在企业进行兼并收购面临着很大机遇,它对促进企业发展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一方面能促进新兴技术部门产生、壮大优势企业实力,又能淘汰无发展前途的企业。解决的办法只能重组,不能破产。另外,我国目前情况看,兼并收购也是政府大力倡导的一种重组方式。在兼并收购的形式上,可以是兼并,即吸收其他公司;也可以是收购,也就是购买某个公司的部分或全部股权,以便控制该公司的行为。
  3、租赁承包,深化内部经营机制,这是重组的传统方式。对于一些小型的生产辅助单位,可以采取风险抵押承包、租赁经营方式重组资产,也可以成立股份合作制企业,以此来调动经营者和职工的积极性,激活这部分企业。当然,随着外界经济环境的变化,一些新的重组方式也会不断出现。同时企业也应根据自身情况的改变,采取不同的重组方式或方法进行资产重组。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为企业的资产重组提供了广阔舞台,但同时也存在许多困难, 从企业自身看,主要表现在:一是企业管理人员素质不高。企业传统的经营思想、经营观念还不能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对资产重组的认识不够全面,更谈不上对此进行操作;二是一些所谓的大型企业仅仅是规模的简单相加,没有什么规模效益,在技术设备、人员素质上并没有什么优势;三是自身资产条块分割,所属企业一味追求“大而全、小而全,‘,资产重复性很强,沉淀现象严重,推进资产重组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是要正确处理企业资产重组与企业管理、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正确处理改革、管理与发展的关系。改革是改善企业管理、促进企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管理是确保改革成果、促进企业发展的可靠保证;发展是改革与管理的最终日标,重组只是资产的重组,其本身的目标是将过去企业中滞存的不良资产处理,将优良资产按照规模经济要求、提高竞争实力以及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的要求进行整合,塑造出实力很大、资产配置效率高的大型企业集团。这种资产重组的过程也必伴随着管理的重组,也就是说当企业组织的资源在数量、构成等方面发生变化后,那么原来的管理方式就必须发生相应的变化。
  二是资产重组要树立多维立体观念。企业是由许多生产要素组合而成,资产重组要对各种要素的配置状态进行检查,并会对存在的问题加以解决。因此,可以说凡是参与企业生产经营的各类生产要素都是重组的对象,包括重组过程中的技术经济因素。基于这种认识,在资产重组中要树立多维立体观念,把资产重组看成是各种要素的重新整合过程,而不能把资产重组看成简单的资产相加过程。
  三是资产重组过程中要注意企业文化的融合。企业文化作为新兴的一种管理思想,在各国理论研究和实践运用上都引起了重视。1998年3月25日,中国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应邀到著名的哈佛商学院,指导MBA〈工商管理学硕士〉毕业班的“海尔文化激活休克鱼"的案例讨论。这一案例是根据海尔集团在兼并亏损企业原青岛红星电器厂时,用自己的优势文化对其进行改组改造的实际事例编写而成的。研究海尔案例并主持讨论的哈佛大学佩恩说:“近十年来,我们发现,一个企业的文化正在强烈地影响着一个企业的业绩。我们要研究的是,有哪些好的文化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希望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来。”她说,“之所以选择海尔作哈佛案例,是因为我看到海尔不仅学习了西方、日本的管理经验,更重要的是结合中国国情,创造了适合中国的管理文化。海尔能意识到这一点并运用成功,让我感到是一个奇迹。”海尔在兼并红星电器厂时,就成功地注意到企业文化的注入融合。相反,浙江康恩贝集团对浙江凤凰的重组,由于忽视了文化的融合,虽然注入了大量优质资产,还是以失败告终。从海尔和康恩贝在重组过程中对待企业文化的不同做法而得出的不同结果来看,企业文化的融合是多么重要。
  四是要注意做好资产重组中自身思想政治工作。实施资产重组必然会触及到传统管理体制下形成的深层次矛盾和利益格局,面临职工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上的许多变化,尤其在目前还处于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的形势下,这要求在推进资产重组过程中,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说为指导,针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索适应这一变化的思想政者工作的新方法、新思路,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增强服务本领,为推进资严重组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意力和智力支持。
  十五届四中全会指出,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改组国有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集中力量加强重点,提高国有经济的整体素质。企业资产重组是通过对不同法人主体的法人财产权、投资者所有权及债权人债权的相互调整与改变,对实业资本、金融资本、产权资本和无形资本进行优化组合的企业制度创新行为。就目前国有企业现状而言,重点就是要搞好以资产优化为重点的专业化重组。专业化重组是对企业生产资料的优化和生产组织的优化,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小而全、大而全”的问题,这是企业改制的前提而不是目的,我们的目的是建立全新的企业产权制度。加强专业化重组,对企业改革有着特殊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通过专业化重组,可以规范公司的运行体制,减少内部管理层次。二是有助于解决优势企业扩张问题。企业内部通过联合、兼并、收购等方式,可以使资本、技术、人才等各种生产要素迅速向效益好、竞争力强、潜力大的优势企业集中,实现规模经济。三是有利于优化企业组合方式,改变封闭、单一的经济组织结构。传统的企业组合方式存在着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市场秩序不稳定、没有形成规模经济、企业成本难以控制等诸多弊病,通过专业化重组,可以以资本为纽带,在企业内部形成全新的、开放复合型的、更加优化的组合方式,从而提高企业效益。四是专业化重组有利于产权结构改革,消除一元化产权结构为主的不合理现象,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 
  在我国,“资产重组”一词最初的含意是对国有资产,或国有企业的资产进行重组。由于国有经济中国有企业终极产权的一致性,因而单纯的行政性的资产转移、分化和组合成为重组的全部内容,这种非市场化的以物为主要调整对象的重组不能称为完整意义上的企业重组,因为它的着眼点是国有经济整体结构优化,在操作上表现为国有经济体系内部国有资产的配置和管理方式的行政性调整。总体上看,不涉及国有资产和国有企业终级产权的改变。因此,国有资产的重组不是单纯意义上某一个企业的资产的重组,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某一个企业的重组,也不是纯粹的微观的企业自主的市场行为,而是整个国有的资产的重组。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育和成长,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企业产权的多元化,企业用人机制的改革,“重组”的内涵方才从单纯“资产重组”过度到企业的全部要素重组,重组方式的行政性才逐渐淡化。“企业”是为降低市场交易成本而构建的一系列契约的联结,即企业以一定的契约方式代替了市场价格机制对要素的配置,企业是一个小范围的计划经济。企业是契约关系的联结,具体到某一企业身上就表现为:企业的所有者与企业的关系,企业与其拥有资产的关系,企业与雇员的关系,企业与其债权人及债务人的关系,企业与其客户的业务关系等。当“企业”方式配置资源的效率与市场方式配置资源效率出现动态变化时,就可能也有必要对上述这些契约关系进行再调整,这一调整过程就是企业重组。由此看来,企业重组是一个较资产重组更为宽泛的概念,它包括了企业的所有权、资产、负债、雇员、业务等要素的重新组合和配置以及这些要素之间互相组合和作用方式的调整。企业重组的最高形式即是其产权关系的调整。从近年的实践看,企业兼并、企业收购、企业公司化改制、股份制改组,行业或地区的企业优化组合,国有资产的授权经营,企业集团的资产调整,企业的拆整,企业的破产处置等都属于企业重组的范畴。
  可见,无论是“企业重组”还是“资产重组”,它们所要表达的均是“资源的优化配置”这样一个经济学概念。但它们所要表达的具体经济内容,所界定的重组标的范围和形式,以及观察问题的视角存在相当的差别。资产是构成企业的一个要件,但资产并不是企业的全部内容,因而资产重组与企业重组在实践上有相当的不同点。
  五)对于自然垄断市场的公用企业员工在资产重组企业分流政策的转型
  对于自然垄断市场的公用企业垄断性的特点,决定了在企业转型、企业重组中员工的分流与安置工作比普通国有工业企业改制更为困难。如何通过企业在资产重组企业转型过程中, 增强员工参与市场竞争的意识,是任何一家公用企业在改制中都面临的棘手问题。因此,如何把握改制政策、选择改制方式、转变员工观念,是自然垄断市场的公用企业在转型时必须考虑的问题。
  (1)对于自然垄断市场的公用企业员工的分流
  近几年,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工作在不断推进,但对于企业员工分流允许补偿的方式,在国家层面并没有明确的文件出台,只是在有些地方政府的文件中有规定。“十六大”和“两会”召开之后,国家从政策上允许了补偿分流。朱镕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曾明确指出,“对企业与职工解除劳动关系要给予经济补偿”。因此,公用企业的改制工作也可参照一般国有企业的政策,对改制时需要分流的员工进行补偿。公用企业中的改制企业在对分流员工进行补偿时,可以进行资产补偿,也可进行资金补偿。财政部在2002年出台的财企[2002]313号文件对国有企业改制的方案设计、审批及其操作中可能遇到的财务问题进行了明确规定。在分流补偿的会计处理上,文件中第十九条规定“在公司制改建过程中,企业依照国家有关规定支付解除劳动合同的职工的经济补偿金,以及为移交社会保障机构管理的职工一次性缴付的社会保险费,可从改建企业净资产中扣除或者以改建企业剥离资产的出售收入优先支付。”
  (2)对于自然垄断市场的公用企业员工分流的形式
  一、主辅分离带资分流形式。 公用企业改制时,企业的分流员工可以在企业进行主辅分离时带资分流。在国家八部委联合下发的国经贸企改[2002]859号文件中规定:“鼓励有条件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在进行结构调整、重组改制和主辅分离中,利用非主业资产、闲置资产和关闭破产企业的有效资产(以下简称‘三类资产’),改制创办面向市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法人经济实体,多渠道分流安置企业富余人员和关闭破产企业职工,减轻社会就业压力。”
  其中文件对于补偿金的支付作了明确规定,“改制企业可用国有净资产支付解除职工劳动关系的经济补偿金等,由此造成的帐面国有资产减少,按规定程序报批后冲减国有资本。改制企业的国有净资产按规定进行各项支付的不足部分,应由原主体企业予以补足;剩余部分可向改制企业的员工或外部投资者出售,也可采取租赁、入股或转为债权等方式留在改制企业”。另外对于改制企业员工带资分流,文件也明确了可享受的优惠政策,即“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本企业富余人员兴办的经济实体,凡符合相关条件的,经有关部门认定,税务机关审核,可享受三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的政策。”
  二、补偿后分流到社会形式。公用企业员工在改制分流后,可在社会中自谋职业,对于特别困难的员工,企业可以考虑给其1~2年的基本生活保障,之后由其独立参与市场竞争。
  三、以社保并轨为主导的分流到社保机构形式。
  对于地方实行社保并轨政策的,企业在改制时应当将分流工作同该政策相结合,对于企业内需要分流的“4050员工”,企业可在支付分流补偿后,一次性将其分流到当地社保机构。企业在改制和员工分流过程中必须进行员工的身份置换,这是因为企业通过改制使企业的性质由国有独资转变为公司制企业,员工也由全民所有制身份转变为合同工身份,并且在身份置换后要进行劳动合同的变更。员工在进行身份置换时,对于身份置换的补偿主要是以解除劳动合同支付的经济补偿金来体现的。在财政部下发的313号文件中规定,“企业支付的经济补偿金,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规定标准的,按照规定执行;没有规定标准的,按照原劳动部印发的《违反和解除劳动关系的经济补偿办法》(劳部发[1994]481号)规定的标准执行。”因此,员工身份置换补偿的标准也不尽相同,但是在进行补偿时,企业必须要坚持统一性原则,即主业与辅业员工身份置换的标准要统一,以减小企业改制的阻力。在员工身份置换补偿时,企业通常的支付形式为现金支付、债权支付和资产转股权支付。其中,现金支付主要是指企业以货币现金的形式支付员工身份置换的补偿金;债权支付主要是指企业将需支付员工的身份置换补偿金转为对企业的债权,由企业在未来规定的时间内偿还;资产转股权支付主要是指员工将其身份置换的补偿所对应的企业资产转为对新公司的股权,由员工对新公司行使股东权利。
  从国家的宏观政策来讲,我国对于自然垄断市场的企业改制的工作也已经开始逐步推进,在建设部2002年关于印发《关于加快市政公用企业市场化进程的意见》的通知(建城[2002]272号)中,对于积极稳妥地推进市政公用企业市场化进程做出了明确规定。员工必须认识到,企业在进行改制后,将不再保留员工的全民所有制身份和终身劳动合同,随着人员管理的市场化和社会化,竞争不到岗位的员工将全部转为失业,到社保部门领取失业救济金。使员工认清企业目前的发展状况,使员工认清自身在企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从而加强员工的市场风险意识和对企业的忠诚度与使命感。
第五节 自然垄断市场的企业上市融资与行业建管分离
  自然垄断市场的企业经济转型不能指望国家进行大规模资金投入。经济转型只能按市场经济规律进行资本运作。在我国城市供水工程政府始终是唯一的投资者,虽然我市的供水经过几个阶段的融资建设,阶段一:收取水资源费,城市集资建设供水工程,阶段二:引进世行贷款,亚行贷款,政府担保,建设城市水源厂以满足城市建设的发展需要。阶段三:采取BOT、 BOOT融资建设的管理模式,扩大城市公用企业的建设的需求。实践证明,仅仅依靠政府投资,以及政府的融资政策,是不能满足供水行业的建设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逐步放开了供水行业投资的限制,支持各类资本投入供水行业。国家计委《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的若干意见》提出,近期要积极创造条件,尽快建立公共产品的成本控制、合理价格、税收机制等,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参与供水、污水和垃圾处理、道路、桥梁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发改委、国家商贸部发布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城市供水厂建设、经营属于鼓励外商投入的领域。中国城市供水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吸引了大量外国资本,目前,跨国公司已在沈阳、天津、中山、成都、重庆、郑州、南昌等近20个城市投资建立了自来水厂。随着供水行业政企分开和水价调整,供水工程投资多元化成为必然。民间资本和海外资本将进入供水行业。
  一、城市供水的特许经营监管
  在我国供水行业具有自然垄断性,供水企业属于自然垄断市场的企业,由于供水市场是一个特殊的市场,由多家企业提供服务会影响城市的统一管理,企业之间展开直接竞争是不利于广大城市居民利益。加入WTO后,要符合市场经济原则、充分运用市场竞争机制的特许授权经营制度,将在供水行业得到广泛运用。政府通过租赁经营或特许权经营创造一种竞争环境,允许企业竞争服务于市场的特许权,企业是为了获得向整个市场提供服务的权利而开展竞争。授予提供最佳价格的供水企业特许经营权的系统,是一个通过市场竞争决定成本控制、合理价格、服务质量的完善企业市场服务体系。政府对供水设施产权、开发权、经营权出让和投资市场开放的范围和尺度做出统一规定;明确规定市场准入条件和范围;就城市供水设施开发、运营和管理,向具有符合资质的供水企业授权。受过去水资源分割管理体制和“行业立法”的影响,涉及供水管理问题的不同部门政策、法规不尽一致;供水工作缺乏系统的政策法规保障。
  二、供水企业的融资渠道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以供水和污水处理为代表的中国城市水业将在20年后成为全球最大的水业市场。目前,中国水业每年投资需求达600-700亿元,仅靠原有以各级政府为单一主体的投资支撑,已经不堪重负。在建设部等有关部门文件的促进下,中国水业市场化程度逐渐提高,水价体系正逐步理顺。中国水业的竞争环境逐步得到一定程度的国际认同,以威利雅(原威望迪)、苏伊士(包括旗下昂帝欧)和RWE(包括旗下泰晤士)为代表国际三大水务集团均已不同程度地投资中国水业。它们从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以投资方式进入中国市场,经过不到十年的发展,截止2002年12月三大公司在中国的服务人口分别为700万,1290万和560万;分别占它们全球服务人口总数比例的8%,13%和8%。而且,尽管最近这三大公司都因其战略调整,在不同程度地削减其国际投资,但它们在中国的投资仍在增加。可以肯定,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水业投资的只要市场之一。国际预测,2020年以后中国将成为国际上最大的水业市场。从国内金融市场看,大量的金融资本正寻找出路。2000年全面推进水价改革以来,社会资本即开始通过以首创股份为代表的众多上市公司或投资公司涉足水业。近年来,民营经济的兴起,更使水业投资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进而明确取消了对非公有资本进入公共设施领域的投资限制,强化了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的改革方向。可以相信,水业投资将以各种形式的项目投资和传统国有供水业产权多元化形式迅速发展。虽然城市水业基于行业特征所特有的政策性投资风险一定程度地阻碍了社会资本的大量流入,但是,可以肯定,随着政策体系的完善,水业将会以“投资周期长,风险低,回报稳定”的金融方式,成为大量资本的有效投资去向。
  三、现存的国有传统企业的困惑
  在城市水行业市场化的大势下,以自来水公司、污水处理企业为主体的原有自然垄断供水市场的传统企业,如何面对水行业市场环境的变化产生困惑。由于受企业产权结构的限制和来自地方政府的严格管制,首先要完成的是企业改制的艰难蜕变。改制的核心是要与政府理清在资产、人员和监管上的种种关联,进而完成政府和公众所共同关注的提高效率的目标。不能否认这些企业凭借对行业的熟悉和地缘优势,将是中国水业运营的主要力量,如果从产权的角度,其进一步理清投资关系,将可以成为中国水业投资运营的核心力量;但是,如果企业的决策人员仍继续留恋“昔日垄断的好时光”,在市场化的大势下举足不前,是否仍然保持水业竞争中的优势地位值得怀疑。
  水业市场化在建设部等国家有关部门的积极推动下,已经取得长足的发展,但对具体的企业而言,如何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经营模式,则是第一要考虑的问题。市场化竞争的目标是提高效率,适应市场化需求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与企业业务管理模式相关联的。对于城市供水企业的四种竞争模式可提供我们借鉴:
  1、资本运营型企业
  国际水业的产业结构告诉我们,投资运营型企业是城市水业的产业龙头,世界领先的水业企业都在此范围之列。这些企业兼有资本市场和水业运营管理的实力;它们以资本为纽带在全球水行业市场兼做投资运营,进行技术、人才、品牌的输出。
  其核心竞争力:水业各级政策的把握,资源的整合,资本运做,运营管理水平及其品牌的行业认同。
  代表企业有:
  ·威利雅水务,国际集团威利雅环境下属的水业投资运营主体;
  ·中法水务,国际集团苏伊士旗下,通过昂帝欧投资控股的中国水业投资运营主体;
  ·深圳水务集团,国内以自来水集团为基础进行改制,并合并污水的国营公司,主业为水业(包括污水)的投资与运营,是国内水业企业的代表,2003年10月已与威利雅达成产权合作协议;
  ·汇津水务,国际集团RWE旗下通过泰晤士投资控股的中国水业投资运营主体;
  ·天津创业环保,上市公司,以天津污水处理企业为基础,主业为水业投资与运营(以污水项目为主)。
  2、投资管理型
  以投资拉动发展,多为非传统水业领域转型,具有强大的资金实力,相对缺乏城市水业的运营经验。
  核心竞争力:战略投资判断力,融资能力,资源整合能力,与品牌的水业运营企业的战略合作。
  代表企业有:
  ·首创集团,上市公司,发展迅速,战略明确,主业为水业投资与运营;
  ·德隆集团,控股多家上市公司,以上市公司“重庆实业”为主体,投资水业;
  ·泓源聚集团,民营企业,2003年以来已投资多个水业项目,正积极从事大型传统水务企业的产权收购,并筹建泓源聚水业投资公司;
  ·上实集团,香港上市公司,2003年10月转型城市水业,与中国节能投资公司成立中环保水务投资公司,据称将投资100亿,已签多个项目,势力强劲,不容低估。
  3、管理运营型企业
  运营型企业是管理性企业,在城市水业中占决大多数,是原水业产业结构下的主体企业,多由原各自来水公司、污水处理企业改制转型而来;具有很强的地方性,受资本形式的限制不是水业投资的主体,是水业运营的主体。
  核心竞争力:把握运营成本,建立运营品牌,加盟优秀投资组合,获得特许经营运营权的授权。
  代表性企业有:
  ·以北京自来水集团为代表的大量的地方性自来水公司,传统的自然垄断市场的政府企业,百年历史供水行业的龙头企业。正进行全面的企业改制,将构成中国水业运营的主体。
  北京排水集团,城市污水行业代表性运营管理公司,具有丰富的污水处理运营经验和技术实力。
  ·上海浦东水务有限公司,威利雅和上海国有投资公司各持50%股权的地方性运营公司,拥有浦东区50年的包括管网在内的运营权;
  4、工程、技术、设备提供型企业
  工程、技术、设备提供型企业指各种水业工程承包、技术提供、设备提供专业型服务公司,是城市水业产业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
  核心竞争力:水业工程、技术、设备提供业在中国已有10多年的开放历史,由于竞争门槛不高,水平不易判断,也是水业竞争最为激烈领域;竞争的关键在于技术水平和市场能力,加入一个有实力的水业投资运营联盟更加重要。
  代表性企业有:
  ·金州工程,美国金州集团投资,主业是水业的工程承包和商务,是中国水业国际设备引进、工程承包的先驱;
  ·德利满,法国苏伊士旗下供水技术工程公司,在中国有近20年的供水滤池技术服务历史;
  ·OTV,法国威利雅旗下污水处理领域的工程技术公司,在中国已有近20个技术协议;
  ·US Filter,法国威利雅旗下工业水处理的工艺技术与设备公司,其膜技术尤其擅长,在中国已有近100项业绩;
  ·同方水务工程公司,清华同方属下专业从事水业工程的企业;
  ·中国市政华北设计院,中国国内最具实力的城市水业专业设计院之一。
   对于现存的自然垄断城市供水市场的企业转型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我们面临的是如何借鉴国际水行业市场成功的企业转型与管理经验,付之于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过去按照计划投资规模造成的供大于求所形成的沉淀成本是否由新投资者承担,或者转嫁给消费者;未来城市供水发展要求新的企业有没有能力完成。把具有经济规模、经济效益的机制分成几个BOT项目,协调成本和管理费用增加是否会低于竞争机制所带来的成本节余,即确定企业整体改制方案和分不同环节改制方案,哪样更有利于企业发展和现代化企业建设,更有利于城市发展和人民群众福利的提高。

第四章 提高供水企业效益对策分析

  在本人撰写的《关于对北京市水、气、热现状及规划发展的调查报告》(1996年上报市政府)报告中曾经针对我市自来水公司规划供应能力指出:
  到2000年供应能力为:自来水:240万立方米/日;
  而需求用量则达到:自来水:268万立方米/日;
  供需缺口分别是:自来水:-28万立方米/日;
  我们所测算的这块供需缺口,实际上是最低限度需要确保供应的用量需求,也就是说,是北京市城市基础设施必须达到的供应能力的最低临界量。如果连这块缺口都不能满足,则连正常供应都将不能保证,将直接影响北京市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的后继能力,并有可能影响北京的稳定的社会局势。因此,如不尽快采取措施将直接影响北京市的投资大环境,使相当一批项目不能如期发挥效益。按照北京市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基本精神及北京市2010年城市发展规模,结合北京市公用事业的现状和发展的具体条件,本着合理利用、急需可行的原则,对我市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自来水:
  在加快建设自来水第九水厂二期工程前提下立即着手九厂三期工程立项和可行性研究工作,落实资金来源,力争二期竣工之日既是三期开工之时。
  积极开展水源十厂的规划选址工作和预可行性研究。
  在挖潜的基础上努力提高自来水三厂和八厂的供水能力。
  报告中按照北京市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基本精神及北京市2010年城市发展规模,结合北京市公用事业的现状和发展的具体条件,本着合理利用、急需可行的原则,至今具有着现实指导性的意见及措施。
  第一节 北京城市供水投资基本情况分析
  “自来水集团从1999年8月改制后,近几年,市自来水集团用于基本建设及技术改造投资50多亿元,这些资金多是由企业自筹,没有任何财政补贴,投资靠自筹资金,主要是从银行贷款。其中用于开发新水源36多亿元,如第九水厂三期工程建设投资28亿元、平谷应急水源投资6亿元、第七水厂改造投资2500万元等。用于供水设施、管网发展及改造投资10多亿元,如铺设四环路供水管线投资5亿元,筹资4亿元新建其它供水管线432公里, 投资近1亿元用于老旧管网和闸门的改造等等。为了提高城市供水的安全保证率,确保2008年奥运会期间的优质供水,市自来水集团今年投资3.15亿元,用于水厂设施和供水管网的技术改造。其中用于第三水厂、第八水厂改扩建投资1.2亿元,将新打24口水源井,恢复供水能力8万立方米/日;用于管网更新改造的投资1.37亿等。2004年,自来水集团还将加大投资力度,继续实施供水管网大发展的战略,完善东厢管网,实现为东坝、光机电一体化、垡头及西红门等边缘地区的供水;加大投资力度,快速推进供水范围内自备井的自来水置换工作;随着市政建设、绿化隔离带、城市道路的工程进展,一并推进奥林匹克中心供水管网建设,保证奥运场馆建设施工用水。为此自2004年将投资2个亿,对使用年限超过50年以上的市区老旧管网及供水设施进行更新改造,保障供水设备和供水管网的安全运行。”看了这篇报道我们不难分析道:企业的运行机制仍保留在为政府服务,安全管理运行之中。
  对于水行业的特殊性和资源的特有性,决定了企业组织架构和市场结构,市场结构则决定了水行业竞争的特征。水行业特征包括:经营市场的自然垄断性、投资的低回报性、政策的高风险性、经营的稳定性、资本的高沉淀性以及由于政府价格管制造成的低需求弹性,在城市水行业特征的约束下,资本成为水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和产业纽带。 在城市建设水平不断提高,以及城市水质标准提高、水源的二次污染、制水输水设施老化的行业背景下,水行业呈现巨大的资金需求。城市水业发展由原先计划体制下的技术拉动转型为投资拉动。资金成为拉动水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和产业纽带。投资不仅是开拓水业市场的决定性砝码,也是串起技术、工程、产品、运营产业链的有效手段。城市水业在巨大需求背景下的投资拉动特征,使来自国际、民营、其他社会资本得以迅速进入城市水业并成为主角。国家对城市基础设施领域资本进入的放宽,市场金融工具的丰富,以及传统企业的产权多元化的全面实施,将进一步加强资本在水业中的权重。由于水业项目的部分公益性特征,使水业发展受到来自法律和政策体系的多重制约。虽然中央政府确定了水业市场化的战略目标,但由于行业对水业市场化方向缺乏系统的研究、政府缺乏公共事业市场化的经验、政府管理职责由于不规范而造成的利益化驱使、更由于城市水业的市场化政策体系在结构上、内容上、层次上都还很不完善,造成的政府决策,尤其是城市政府在执行中决策具有太强的随意性和多变性。致使具有投资长期性特征的水业面临最根本的投资风险,无法使水业投资中最具吸引力的“回报稳定性”特性不能得以充分发挥。 水业以一种稳定的低回报的长期投资,国际水务公司的经验表明,高效稳定的运营成为赢利的关键。因此,国际主要水务集团都已确定了以水业运营为根本赢利目标的战略,投资企业获得长期稳定收益的保证。近几年,已经在全球水业实施。
  中国水业正处于市场化发展的前期,从行业上看是水业政策体系的模糊和不完善,从产业上看是企业的分散而松散,从城市上看则是经营的垄断而低效。同时,水业综合性极强,关联度大,以规模化为基础的,以投资企业为龙头的集投资、设计、工程、运营、设备供应的纵向产业链战略联合体,将成为企业参与竞争、抵御风险、降低成本的主要手段。面对体制转型和结构调整时期企业效益大面积下滑的事实,就要使公用企业即使在亏损时仍能够得到充足的资本供给,维护政府在这些行业上的政治利益,因此,需要政府建立为公用企业持续注资的融资制度,建立公用企业筹资服务的金融资本市场等,政府要对国家政策性经营企业的扶持,主要表现为企业优先获得金融资源。建立融资渠道。而不是对企业的财政补贴。
  第二节 确定水资源费为用水人指标的成本控制
  据北京市地质工程勘察院、南水北调北京工程办公室、城市节约用水办公室等部门历时一年完成的《北京市用水调研与需水预测研究报告》显示,目前北京市每年共用水资源四十亿四千八百万立方米,其中工业用水八亿三千七百万立方米,城市生活用水九亿三千七百万立方米,其中城市生活用水已经连续多年超过工业用水。农村用水十九亿四千五百万立方米,河湖环境用水二千九百万立方米;河道输水损失和自来水供水损失共三亿立方米。 面对水资源严重紧缺的局面,长期以来,北京市委、市政府加强城市供水管理,保障城市供水安全,努力创建节水型城市。
  长期以来水行业的特征导致的自然垄断性、资本的高沉淀性、投资的低回报性、以及由于政府价格管制造成的低需求弹性。低水价政策不能马上调整到位,而用水人的水指标在自然人类生活中不会减少的,城市供水行业的价格透明度,价格的听证,价格的制定,都是在政府的监管之下实施,在实际制定城市用水价格之中,我们忽视的重要问题就是用水人指标,制水业人工指标的成本控制,即成本结构的组成,不妨我们在自来水的成本状况及分析中看到:本市自来水价格由两部分构成:自来水水价和水资源费。自来水水费作为企业的营业收入,主要包括:利润、税费、制水成本;水资源费是市政府批准于2002年2月1日起开始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据市政府有关部门介绍:水资源费专门用于本市的水资源建设及南水北调资金,由自来水集团向自来水用户征收并全额上缴。2003年自来水集团共上缴水资源费37361万元,占销售总收入的22.98%。根据2003年自来水售水结构水量分析:(1)居民售水量24591万立方米占售水比例44.55%;(2)餐饮、旅店售水量10953万立方米,占售水比例19.84%;(3)工商、事业售水量19360万立方米,占售水比例35.07%;(4)洗浴业售水量167万立方米,占售水比例0.3%;(5)洗车、纯净水售水量10万立方米,占售水比例0.02%;(6)中水售水量115万立方米,占售水比例0.2%;(7)农赔水售水量5万立方米,占售水比例0.01%。
  可以看出:居民用水量是售水量中比重最大的部分,并且,从近三年的售水量趋势分析,总的售水量每年以5%的比例下降,而居民用水量以3%的比例在逐年递增。作为服务人口800万的制水行业自来水集团公司,我们根据2003年自来水售水结构水量分析:居民售水量24591万立方米占售水比例44.55%;则人均用水人指标24591万立方米/800万人=30.78万立方米。2004年1至6月份自来水集团实现售水量27743万立方米,则2003年全年人均用水人指标27743万立方米/800万人=34.67万立方米。2004年上半年实际人均用水人指标比2003年度用水增长3.89%。 同时我们在自来水的成本状况及分析中看到:2003年自来水集团工资及附加8597万元、管理费用6652万元、财务费用3246万元。2004年1至6月份成本费用中工资及附加3482万元、管理费用3394万元、财务费用2312万元。则2003年全年人均制水人成本指标8597万元+6652万元+2312万元/800万人=21.95元/人。2004年1至6月份3482万元+3394万元+2312万元/800万人=11.48元/人,占2003年全年的52%。通过两项指标的对比不难我们看到,制水人的成本指标在不增加的基础上,用水人的指标增加是导致供水企业入不敷出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说;集团供水的成本核算,财务分析不在于通常企业的财务分析,即:原水费是用于购买水库水和地下水所支出的费用,其比率无法控制。折旧费比率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近几年城市建设步伐加快,自来水集团用于新建供水设施、管网发展和开发新水源建设的投入资金较大带来的。人均用水人指标的增长导致制水业的成本增加,实现销售水量的增加导致税收的增加,由此带来的多供水多亏损,这种企业是在不取得企业市场化经营效益的基础上,为用水居民提供了福利,为稳定国家政治环境,为政府社会排忧解难。由此,我们一直解释的政策性亏损是否在供水企业中要正确定位。我们企业的战略定位是否错觉。是否是真正的市场化经营,企业是否产权明晰,政企分开,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对此产生疑虑。
  在由建设部近日召开的城市规划部际联席会议第24次会议上,国家发改委、公安部、国土资源部等部门原则通过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04-2020年)》,对于在未来几年,要将北京的人口增速控制在1.5%之内,规划将考虑城市对人口的接纳程度。是根据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来综合评判城市发展规模的。目前北京常住人口已突破1400万,但每天滞留在北京的人口达到1700万,根据资源情况来判断目标人口数目,北京自来水集团公司市区共有水厂11座,全市年供水量近6亿立方米,供水管线总长度达6330公里,供水服务面积近1000平方公里,服务人口800多万,市区用水普及率达100%。北京市自来水集团供水水源分为两大类,即地下水和地表水。其中第一水厂、第二水厂、第三水厂、第四水厂、第五水厂、第七水厂的水源分布在永定河平原的中上部不足10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第八水厂水源在潮白河冲洪积平原的中部。目前,集团公司有水源井、补压井260余眼,地下水供水能力90万立方米/日。地表水水源主要以密云水库为主。采用地表水为水源的水厂有田村山净水厂、长辛店水厂、城子水厂、第九水厂,地表水的供水能力为175万立方米/日。另外,供应中水的第六水厂以高碑店污水处理厂处理过的一级水为原水,供水能力17万立方米/日。在水资源方面,按照节水型城市的标准,北京也只能支持1700万人口。而且北京人口还在以每年2.5%的速度增长。针对目前水资源短缺情况,我们用水人成本指标的制定,制水人成本指标的控制,并对其分解用水人指标进行考核,统筹考虑。结合全市各单位的用水定额必须重新核定,确定企业计划用水指标基础上,加强企事业单位的节水力度。
  附:1、2003年自来水集团成本费用情况。
  2003年自来水集团实现售水量55201万吨,销售收入162604万元,销售税费18234万元,成本费用107009万元,上交水资源费37361万元,实现销售利润为零(利润=销售收入-税费-成本-水资源费=0)。成本费用情况见下表。

成本构成 数额(万元) 所占成本费用比率(%) 单位成本(元) 原水费 27415 25.62 0.50 辅助材料 2297 2.15 0.04 折旧费 39915 37.30 0.72 动力费 9639 9.01 0.17 工资及附加 8597 8.03 0.16 制造费用 9248 8.64 0.17 管理费用 6652 6.22 0.12 财务费用 3246 3.03 0.06 合 计 107009 100 1.94

  2、2004年1至6月份成本费用情况
  销售收入82331万元,销售税费12058万元,成本费用53492万元,上交水资源费19990万元(占销售总收入的24.28%),销售利润亏损3209万元(利润=销售收入-税费-成本-水资源费=-3209)。成本费用情况见下表。

成本构成 数额(万元) 所占成本费用比率(%) 单位成本(元) 原水费 12937 24.19 0.47 辅助材料 684 1.28 0.2 折旧费 21681 40.53 0.78 动力费 4936 9.23 0.18 工资及附加 3482 6.51 0.13 制造费用 4066 7.60 0.15 管理费用 3394 6.34 0.12 财务费用 2312 4.32 0.08 合 计 53492 100 1.93

  由于城市供水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额较大,流动资金投资额较小,因此规模经营效益的特点十分突出。按照目前供水企业的人工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计算,人工成本超过总成本20%以上企业,其赢利空间很小;固定成本占总成本的50%以上的企业,企业发展后续动力不足。如果以日供水一万立方米配备十个人这一较先进的标准计算,日供水五万立方米以下的供水公司,在目前的平均水价基础上提高价格并不能根本解决问题和体现经营的规模优势。这些经营困难比较大的企业只能靠制度创新优势来解决。这些供水企业可以全部放开,国家不参股也不控股。使出资人和经营者统一起来,减少监督机构、决策机构,只有经营机构;实行机动灵活人事制度,以便减少管理费用。但是政府要同供水企业签定严密的经营合同,明确规定水价、水量、水质等要求,保留政府对供水特许经营权的最终裁定权。对有规模经营效益而目前水价暂时不能调整到位的供水企业,可以一次规划、一次审批、分步实施,在水价到位之前可以由财政补贴,也可以无偿使用土地,或者另行安排土地给予补偿。关键问题在于补偿土地的预期价值是看涨还是看跌。土地是城市建设中有限的资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资源的稀缺性质会越来越明显并且其价值会不断增加。在整体规划的要求下,补偿土地为供水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又可以满足有关投资者的利润预期要求。有些城市面临资源枯竭,面临经济转型的艰巨任务。这些城市在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供水量呈短期下降趋势,供水单位成本逐年上升,效益下降。在改组改制中可以采取每年核定一次合理利润额,不足部分以国有股权弥补,即合理亏损额由国有股权弥补,实现国有股本逐步退出。这样也便于解决国有占大股时资产和资源处置以及转化障碍较多的问题,有利于转制后的供水企业利用闲置资源消化、吸收下岗职工,出让增值的土地以弥补亏损。当城市转型后取得较大发展空间,可以再由国有资产公司回购股份,并给予合理利润。自来水行业属于政府定价的公用事业,自来水价格由政府制定,这是由供水行业的特殊性决定的。但是水价的制定必须符合价值规律的要求,反映水资源价格和供需关系,并与社会承受能力相适应。根据《关于进一步推进城市供水价格改革工作的通知》精神,水价改革要初步形成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和科学的水价计价方式,努力发挥市场机制对水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随着水价改革的深入,水价水平会适当提高,两部制水价、居民生活用水阶梯式计量水价,非居民用水超计划超定额加价、季节性水价等实施范围不断扩大,水资源费标准不断提高。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有利于企业经营及投资者得到稳定的投资回报,对促进供水企业的发展和吸引投资有重要意义。
  第三节 确定水银行储备功能补灌市内水源井
  由于水资源的重要性,许多国家都是依靠政府部门为其国家的公民提供供水服务,导致了许多公共供水工程的非效性。许多政府垄断了水供给,一方面造成了水的浪费使用,另一方面,也挫伤了私人企业在水资源方面投资的积极性。水市场是有效合理分配宝贵的水资源的战略方针,是经济有效利用水的先决条件。使用水市场可以改善水分配的有效性,提高用水效益。水市场为用水部门之间重新分配水资源提供了一种机制。水市场可以提供目前水使用的合理价格,有助于确定地下水的价值研究。目前,水市场正在被广泛考虑用来作为改善水分配的重要手段。由于放弃水所有权的一方得到了经济补偿,保证了水从低价值使用(如灌溉用水)向高价值使用(如高新产业)的转让,提高了水的使用效益,并保证了水长期稳定的供给。
  世界银行在1993年9月出台了新的水资源管理方针。该方针的核心有两个主要内容。一是采纳了将水作为一种经济商品,必须对它进行综合管理的框架;二是认为在水资源管理中,水服务系统越分散,水用户的参与就越彻底,这样才能提高水使用的有效性。一些国家已经或正在响应世界银行的新水资源管理的方针。如斯里兰卡、菲律宾和印尼提高和扩大了水用户协会在水资源管理中的权限。在阿根廷,一些小的水用户协会合并成大的水用户协会,使其发挥经济规模和专业管理的优势,使供水系统的输水效率提高了10%,同时,管理费用却下降了。在美国西部,由于干旱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供水矛盾日益突出。西部各州正努力消除水转让方面的法律和制度的障碍,采取了一系列立法活动。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在克罗拉多河流域最为活跃。一些地方还开始了水的转让活动。几年来的实践表明,水的转让是从农业用户转向城市用户。另外,一些发展中国家如智利、墨西哥、巴基斯坦、印度也在进行着水的转让活动。尤其是智利和墨西哥在这方面的活动比较频繁,有效地管理和利用了有限的水资源。目前用水非常紧张的约旦国,也正吸取世界各地水转让的经验,制定该国水转让制度。下面介绍一些国家的经验。
  l、美国在加利福尼亚建立了一个比较集中的水储备和转让系统。这个"水银行"创立于1991年。利用加州广布的运河系统和具有广大储存空间含水层之优势,通过水市场,使水的利用从低价值使用转向高价值的使用。尽管这种水交易是有限的,但是市政当局却在过去极其干旱时期,保证了水的充足的供给。
  2、智利是在水资源管理中鼓励使用水市场的几个发展中国家之一。智利在1981年颁布的新水法中规定,水是公共使用的国家资源,但根据法律可向个人授予永久和可转让的水使用权。智利成立了水总董事会(DGA),负责水市场的运作。在各个地区具体由水用户协会负责实施。由于水供给的安全性,使得智利农民对灌溉农作物的积极性很高,特别是对水果作物的种植,使得他们在国际市场上获取了高额利润。此外,尽管水的价值在不断的提高,农民对节水灌溉技术的投资仍在增加,以便提高他们今后农业生产的后劲。
  3 、墨西哥在过去的20几年中,一直试图设法改善水资源管理。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形成了1992年颁布新水法的构想。新水法使得水交易合法化。墨西哥建立了以容量为依据的、与土地分离的水使用权。成立了国家水委员会(CNA)机构,负责实施新水法。墨西哥的新水法提供了与智利不同的另一种可供选择的水市场机制。该水市场基本上允许在灌溉行政区内或水用户协会管辖区内自由运作,利用水市场来改善水的使用效率。这种水市场机制使得政府在水资源规划和分配中起着较大的作用。
  据了解,北京市区平均日供水量在180万立方米左右。目前北京有3个较大规模的地下水源地。其中老水源地顺义牛栏山水源地,日供水31万立方米;去年新建的怀柔应急水源工程,日供水为33万立方米;此次建设的平谷应急水源工程全部完工后,日供水为27.4万立方米。此三个地下水源地的供水量相当于市区平均供水量的一半以上,再加上市区其他6个地下水水厂的供水量,地下水的比例占到总供水量的三分之二。
  据介绍,随着平谷应急水源工程全部完工,北京市区供水格局将发生重大改变,此前的地表水占三分之二、地下水占三分之一的比例正好倒转过来,变为地下水将占三分之二、地表水只占三分之一。今年北京市有46眼自备井水被置换成生活饮用水。记者从市政管委获悉,现在每天通过城市供水管网增加供应的居民饮用水达3.5万立方米。
  目前,北京市一部分居民饮用水来源于自备水井,而不是城市管网供水,由于有些地区地下水质量下降,以致影响群众正常生活,也制约了该地区经济的发展,导致房地产销售疲软等。今年四环路以内以及丰台西、天通苑和青龙桥等地区的自备井接受了北京市政管委的水质检测,不符合标准的自备井全部停用。
  截至目前北京市已完成了46眼自备井向生活饮用水的置换工作,供水管网覆盖率日渐提高,每天新增加3.5万立方米的居民饮用水供应。为解决部分小区居民所饮用的地下水水质下降问题,北京市自来水集团沿安立路重新调整了供水管线设计方案,年内会有更多居民喝上供水管网供应的自来水。
  今后,北京市民用水将以自来水大管网覆盖为主,计划用三年时间,投资6亿元,改建干管200公里,凡是管网所到之处,自备井全部封停,其中有些自备井要彻底取消,有些将被储备起来。另外,管网确实覆盖不到的小区,也要采取简易自来水处理,使水质完全达标。从北京自来水集团召开的2004年技术改造项目计划会上了解到,为提高北京城市供水的安全保证率,保证2008年奥运会期间的优质供水,北京市自来水集团今年投资3.15亿元,用于改造水厂设施和供水管网等136个项目的改造。水厂设施改造主要是北京市第三、第八水厂改扩建,新打24口井,使这两个水厂的日供水能力恢复到8万立方米。同时,对制水工艺进行改造,缓解硬度过高的水质问题,适应原水水质的不断变化,保证出厂水水质优良。  根据加速城市老旧管网改造的精神,配合北京市修订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总体规划,北京市自来水集团今年投资1.37亿元,用于老旧供水管网的更新和新建管网,扩大供水范围。提高北京城市供水的安全保证率。
  现在发达国家已经放弃了修建地表水库来储备水资源的传统做法,而是越来越多的利用地下含水层广阔的空间,建立"地下储水银行",来调节和缓解供水的紧张局面。实践证明含水层人工补给是一种可行的、费用低廉的解决供水的方法,它不但可以提供大量的可靠供水,在许多情况下,这种方法还改善了水质。人工补给的最主要目的是储备地下水,在水短缺的时候提供水量以满足用水需求。此外,人工补给还用于控制海水入侵;控制由地下水下降引起的地面沉降;维持河流的基流;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地下水水位,减少地下水的抽取费用。进行人工补给的另一重要目的是管理不断增加的大量污水。地下水的人工补给将在污水的循环再利用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干旱和缺水的地方,污水是重要的补给源。
  美国实施了"含水层储存恢复(ASR)工程计划"。自80 年代以来,美国便开展了钻孔补给含水层的恢复(ASR)工程。ASR是一套补给钻孔,它们同时作为补给和恢复钻孔。业已证明,ASR是一种非常成功和经济有效的补给技术。到1993年9月,美国已运行的ASR系统有18个,正在建设之中的ASR系统有40多个。ASR系统一般比地表水库提供水的单位费用要节省50%,有的ASR系统达90%。实践证明,这些ASR系统不仅可以解决用水高峰期的水需求,还降低了DBP的浓度,从而改善了水质。水质不仅可以在人们熟知的土壤带中通过细菌作用、吸附作用或其它物理和化学作用得以改善,而且在饱水的含水层中也可以得到明显的改善。这是以往所没有认识到的。考虑到含水层补给在供水和保护生态环境中的重要作用,欧洲供水联合会(EUREAU)于1993年2-3月 对EUREAU的12个成员国(比利时、丹麦、法国、德国、希腊、荷兰、英国、西班牙、爱尔兰、意大利、卢森堡和葡萄牙)以及欧洲自由贸易国-瑞士和瑞典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AR在一些国家是地下水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工补给计划越来越重要,人工补给工程在不断地增加。已有的补给工程是成功的,可以持续地满足用水需求。10个国家不同程度开展了AR工程或正在规划工程。有些AR系统已成功运行近100年之久。瑞典、荷兰和德国的AR工程在总供水中所占的份额相当高,分别是20%和15%。10%,有的州已达到了20%。在开展AR工程的国家和地区,AR工程的主要目的是供水。但同时还有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如比利时、荷兰和英国)。另外的目的还有改善水质(如法国和瑞士),或防止海水入侵(如荷兰和希腊)。AR工程普遍使用的补给方式是在大河两岸的盆地利用河水进行地表入渗补给。一部分AR工程的补给源是湖水、运河水、池塘水、地下水(如丹麦)、泉水(如希腊)、以及处理的废水(如丹麦)。 荷兰自50年代起在沿海人口稠密的城市地区开展了大规模的地下水补给工程。荷兰进行地下水人工补给的主要目的是增大供水能力,减少地下水的持续下降和海水入侵。其次是利用廉价的、天然过滤消毒入渗系统提供卫生可靠的水资源。到1990年,地下水人工补给量达到了1.8亿/年。其中96%的水是通过砂丘地区的入渗系统进行补给的。抽取的人工补给水占荷兰总供水的15%。荷兰政府将继续扩大地下水人工补给工程的规模。但是,政府将根据保护生态环境的总方针,增大井灌补给,减少地表入渗补给,重新设计一些地表入渗系统,以减少地表补给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伦敦使用含水层的人工补给进行干旱水资源管理。Enfield/Haringcy 人工补给工程是Thames水务有限公司为缓解伦敦干旱缺水,满足伦敦用水紧张局面的几个地下水战略工程的一项重要的举措。该工程由新建的14口补给井和现有的9口补给井组成。能提供战略水资源是90ML/d。提供的地下水水质满足英国或欧共体的有关法规标准。该工程不仅可以提供大量的供水水源,还是连接补给钻孔和水处理厂的新河保持不断的水流,产生了很大的生态价值。这种目前一种最现代的供水方式。 在干旱和半干旱的一些中东国家,对于利用城市污水进行地下水人工补给并不陌生。如在约旦、科威特和摩洛哥都在继续着小规模的污水补给工程。特别是以色列的Dan补给工程的成功经验更是引人瞩目。该地下水补给工程是利用经三级处理的污水,通过入渗盆地对含水层进行补给。该工程不仅提供了大量的非饮用水,还提供理论部分饮用水。
  目前,沙特在其东部地区进行了一项全面的地下水补给工程可行性研究。目的是调查利用Dammam城市的污水在适宜的含水层进行补给的可能性,以缓解沙特严重的地下水枯竭。沙特初步结果表明,利用二级处理的污水进行地下水人工补给在技术和经济上都是可行的。阿曼的水的持续利用主要取决于飘忽不定的降水和水的地下储备。80年代初,阿曼政府开始进行地下补给工程。在海岸平原的冲积干谷地区通过地下补给坝截获洪水,进行地下水人工补给。
   建设部提供的资料表明,根据对408个城市的挠计,我国城市公共供水系统(自来水)的管网漏损率平均达21.5%。我国水资源相对缺乏,660个城市中有上百个城市供水短缺。由于供水管网漏损严重,全国城市供水年漏损量近100亿立方米。一方面国家耗巨资给城市调水,一方面宝贵的自来水白白流失。建设部要求各地加快供水管网的改造步伐,在2005年年底以前完成对严重老化和漏损管网的改造任务。各地要将供水管网改造作为重点项目,加大财力投入:各地城市维护建设资金要明确一定的比例专项用于管网的改造;供水企业要积极筹措资金,确保管网改造所需资金按工程建设进度足额到位。同时,要加强对城市规划区地下水开发利用的指导和监督。严格限制城市自来水可供范围内的各种自备水源。对原有的自备水源要逐步减少许可取水量直至完全取消。
第四节 确定债券市场对水务企业的金融杠杆作用
  “采取多种方式吸引市政设施建设资金,促进首都市区环境的全面改善。充分利用市政能源建设为日常必需,供不应求、投资风险小的长处,多方筹集资金可适当发放市政能源建设的股票、债券等,可采取吸引外资直接进行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经营管理等,以打破一家承办的局面。”(《关于对北京市水、气、热现状及规划发展的调查报告》1996年上报市政府)。
  金融资本成为世界各国宏观调控的工具,对整个社会的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速度,其中有一条,现代金融业的出新,是一个很追求的方面,他一出现之后,整个金融业的发展速度非常快,他们一个发展,就创造了国民经济发展数倍的增长。不懂得现代金融的重大作用。不充分发挥金融的巨大潜能。经济活动也就无从谈起。我们现在处于专业化社会化这么一个时代,到底水务行业和金融业是什么关系,水务行业有两个特点,第一自然资源的限制,建设用的资金较大,第二建设投资回报周期比较长,主要靠自有资金是一个落后的观念,只靠自有资金,而没有金融业的支持,我们发展的速度会很慢,我们水务行业是需要金融业的支持,经过这么年的发展,金融市场的融资形式有多种多样,应该是丰富多彩,水务行业建设经营用的资金,首先是增值资金,大概工业性质的。今后还是由政府来办。第二个企业的自有资金,这种自有资金就是没有上市,他也是一种集资形式。他的融资量也是很大,第三建立水务行业的基金,发行水务行业建设债券等等。融资是多时多样的,这个是因地制宜,由于国家不一样,融资的形式也是各有千秋。所谓创新就是思考这些东西。目前,水务行业融资的渠道比较单一,主要来自间接融资渠道,即银行的贷款。直接融资渠道还不多。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资金退出机制。要坚持国退民进的方向,政府应该逐步退出。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应该让国内的企业平等地运用公共资源,特别在自然垄断市场的企业上尤为重要。在向银行直接融资的情况下,企业要向资本市场寻求资金。很多企业均在着手“重组上市”或“借壳上市”等进入资本市场。而上市作为目前企业直接融资的主要方式,对于自然垄断市场的企业都达不到具有连续3年稳定均衡盈利记录的财务要求,而无法上市。使上市对于大多数公用行业而言成为可望不可及的事。
  在美国对于调水工程的资金及水源分配运作方式称之为“非营利的市场运作”。据美国加州水资源管理局怀特谈及调水工程的资金及水源分配说:工程主干线基本建成耗资17.5亿美元。这些资金是用发行长期债券筹得的。然后,州水资源管理局再根据各地用水的需求,与当时的29个地方水利局签署了长期用水订单合同,用各地方水利局上缴的水费偿还发行的债券。各地方水利局再把水卖给下一级用水单位。如果有新的地区要求用水,也用同样的办法解决资金和水源分配问题。州水资源管理局是个服务机构,目的不在营利。收上来的钱除了偿还债券,余额还是用于调水工程的建设、维修及服务,即便是营利也不上缴给政府。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一般都具有综合效益,但和其他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相比,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明显,经济效益相对较低,为此,美国政府对这类工程在基建投资的安排上给予了很多优惠。
  一、联邦政府提供拨款和长期低息贷款。对防洪、环境保护和印地安人保护区的工程,政府给拨款投资;对有经济收益的灌溉、供水和水力发电工程,政府组长达50年的低息贷款(年利率为3%-4%),建设期免还本息,灌溉工程只还本不付息。如1928年为开发科罗拉多河水资源,美国国会通过《博尔德河谷法》。明确规定建造胡佛坝及相关工程的资金由联邦政府支付,还款期50年,年息4%,建设期不付利息。
  二、发行政府建设或企业建设债券。这是美国长距离调水工程的主要集资方式之一,购买此类债券人所得收入免交各种税费。债券是金融领域中的一种重要的融资方式。债券的种类主要有: A、企业债券。是指企业集团和金融机构发行的债券,由此可筹集一定的资金。B、政府债券。一些国家控制的金融机构,往往通过发行建设公债筹集资金。如新加坡国家投资局专门负责国家债券的发行工作,筹集的资金大部分用于基本建设方面。
  三、建立水务工程建设基金。 融资格局与金融创新空间引起行业内外人士的进一步关注。目前,公用行业的格局还是由政府高度管制的,“国退民进”的局面才刚刚开始。在这样一个高度管制的环境里面,行业融资还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行业还有很大的政策讨论余地,从这个意义上说,公用行业金融衍生物的创新空间应该是很大的。在发展公用行业的同时,企业要学会资本融资到产业价值链融资。形成改制的互动关系。而对于水务行业的经营运作及相关业务又有很强的专业性,要求具备相当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这一切形成了普通中小投资者难以逾越的障碍。而基金正好可以解决这一矛盾,由专业性的运作机构发起并管理行业投资基金(私募性质),而且因为其采用了私募基金的运作模式(如有限合伙制等模式),还能有效规避投资者的风险。使投资者获得较稳定的投资收益率,可以说基金是将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相结合的最为有效的产业链方式。伴随着市场的需求,近年来基金式的投资管理公司、带来基金的多种业务应运而生。投资基金将通过发行基金份额的方式把社会资金吸引过来,真正实现投资的社会化、大众化。那种传统的管理模式也将投资基金的介入而逐渐改变,将更多地运用资本运作的模式来实现其盈利的目的。
  
  结论:自然垄断市场的企业转型,无论从体制改革和优化资源组合等等方面来说,必然是打破旧的利益关系,建立一种新的分配制度和新的利益关系。这里就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改革的成本有多大,改革的成本由谁来承担责任。在中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较少的条件下,用新制度代替旧制度,用市场竞争机制代替垄断经营机制,不能靠用多数消费者的少得换取少数投资者的多得,也不能靠用国有股东的少得换取非国有股东的多得,更不能靠大量职工下岗来换取经济效益的提高。如果一项改革方案带来资源重新配置和投资者收益增加的同时,引起其它投资者的损失或者广大群众利益损失,后者就会联合起来反对或者抵制这一方案,最终难免中途进程夭折的结局,用市场机制代替旧的垄断经营的供水机制,其优越性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意义是大家认同的和支持的,关键不在于产权改革谁优谁劣的问题,而是用什么样的方式、什么样的途径过渡的问题。从旧的体制下各方面利益的平衡状态转到新体制下的利益平衡状态是一个过程。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和方法使改革实现平稳过渡,使各方面的利益相对来说做到平稳转换,必须用多样化的方法、多样化的途径,按照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拘一格,开拓创新的精神去探讨,去实验。供水企业改革方式不可能只是一个方式、一个方法、一个模式,这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公用事业体制改革的特点所要求的。新的运作规则能够保证用户需求得到满足,保证企业不断发展,保证政府适度控制。除此以外,还有与企业内部经营有关的机构设置、分配制度、成本控制、质量管理等问题由企业内部董事会、监事会、经营班子如何解决等问题。根据供水企业具体情况和对以上有关方面的调研,供有关部门和各级领导在多元化改制战略方案中参考。

2004 年10月30日

参 考 文 献
1、张丽君:《国外地下水勘查评价和开发管理的现状与未来》。
2、鲁篱:《公用企业垄断问题研究》,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4、陆学艺、李培林主编:《中国社会发展报告》,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5、郑杭生、郭星华:《当代中国价值评判体系的转型》,《社会学研究》1995年第5期。
6、李德顺:《价值新论》,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年版,《“滑坡”与“爬坡”棗社会转型期的道德观念与现实》,《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3期。
7、乔治·施蒂格勒主编: 《产业组织和政策管制》,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版。 
8、胡平仁: 《市场经济与市民社会——市场经济发展对社会结构变迁的深层影响管窥》,中国民商法网。 
9、李昌麒:《经济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论自然垄断市场范畴的水务企业转型[1]


郭彬彬 调研员
高级工程师
工商管理博士 北京市安德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论文搜索

发表时间

月热点论文

论文投稿

很多时候您的文章总是无缘变成铅字。研究做到关键时,试验有了起色时,是不是想和同行探讨一下,工作中有了心得,您是不是很想与人分享,那么不要只是默默工作了,写下来吧!投稿时,请以附件形式发至 paper@h2o-china.com ,请注明论文投稿。一旦采用,我们会为您增加100枚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