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绿色中国年度人物介绍

时间:2010-11-27 08:58

来源:中国水网

评论(

2008绿色中国年度人物
获奖人选事迹简介
 
郭承站
原解放军总后勤部基建营房部环保绿化局副局长(主持工作)、北京市环委副主任,现国防大学校务部副部长、党委副书记
作为全军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业务主管部门的主要负责人,郭承站同志以当代军人的责任感,坚持科学规划、统筹兼顾、狠抓落实,创新提出“钢铁长城、绿色屏障”的全世界军队唯一环境日主题,推动了军队“绿色营区”和“生态营区”创建活动,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了军事区域环保工作,使我们的钢铁长城不仅是坚固的,还是绿色的,环保的,生态的。
2008年,郭承站同志带领全局和全军环保绿化战线的同志们,积极投入抗震救灾和奥运保障,及时启动“节能减排军营行动”,全面加强军事区域生态环境执法监管力度,狠抓污染防治和生态工程建设,积极探索军队环保新道路,推进了军民融合式发展,确保了军事区域环境安全,开创了军队环保绿化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使军队环保工作走在了全世界前列。
2008年,郭承站同志荣获“北京市奥运会保障特别贡献奖”,被环境保护部表彰为“奥运期间空气质量保障工作先进个人”、“环保公益形象使”,并荣立三等功,其所在的全军环办被评为先进集体。经全军环保绿化委员会推荐,郭承站同志获得2008年“全国绿化奖章”。
 
郝吉明
中国工程院院士  清华大学环境与工程系教授
作为“第29届奥运会空气质量保障工作协调小组”两位领衔专家之一,郝吉明率领的科研团队在2006年至2007年完成了北京市科技专项“奥运期间北京市空气质量保障方案”研究。为奥运会期间协调控制北京市大气污染的各项工作,为绿色奥运的成功举办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郝吉明凭着科学家的良心,以国家和社会的需求为己任,20多年致力于我国大气污染与控制的研究,兢兢业业,孜孜不倦,从宏观政策和控制技术的结合上,为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控制战略和对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他在酸雨控制规划方面取得的成果,为确定我国酸雨防治对策起了主导作用:建立了城市机动车污染控制规划方法,促成我国轻型车排放标准与欧洲标准的接轨;他针对我国城市大气污染的特点,在大气复合污染的形成及控制策略方面有深入研究。
难能可贵的是,郝吉明作为专家的同时,也积极参与了“公众参与”活动,几年来一直是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的特约监督员。
 
吕植
北京“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主任
作为北京大学保护生物学教授,吕植长期致力推动中国自然保护与生态公平。她既是中国乃至世界瞩目的熊猫专家,同时也是北京大学保护生物学学科带头人。她创立的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在中国西部创造了示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实例,推动了自然保护在国家和地方政策以及公众意识中的主流化。
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吕植不顾个人安危深入物种保护第一线,在协调各方力量向灾区提供紧急物资援助的同时,深入灾区考察灾情,针对保护区人员、设备、保护能力损失严重的情况,启动“熊猫卫士行动”项目,开展受灾保护区与周边社区的恢复与重建工作。“山水自然保护中心”还组织了大批志愿者,赴灾区开展了历时10个月的志愿行动。
她带领的队伍正在中国西部从事关键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的动态的监测和共享数据库的建立,并逐步展开濒危物种和关键生态问题的基础研究,了解它们与人类活动和国家政策之间的相关性。
 
马和励
前联合国系统驻华协调员兼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
作为联合国系统驻华协调代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马和励积极推动绿色经济,配合中国政府推行绿色新政,他深化了中国与联合国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合作,极大地增进了联合国对中国环保事业的的支持,在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中国工作的八年多时间里,马和励几乎走遍了中国每一个省份。他和他的家人在香格里拉成立了云南山地遗产基金会,帮助当地居民建立“社会责任的企业”,生产“公平贸易”的产品,并提供给他们生产所需要的启动资金。现在在北京的超市里就能买到“香格里拉咖啡”。马和励在帮助当地居民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也能保护当地的环境不会被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所破坏。2008年,联合国9个机构与中国有关部委共同启动了新的“联合国——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合作伙伴关系框架”,马和励在其中承担了重要的工作。马和励还是北京奥运会的宣传者,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北京“绿色奥运”名至实归。

郄建荣
法制日报主任记者
作为环境领域最资深的记者之一,郄建荣做到了“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从事环境报道22年来,她把做一名有责任心、有正义感、勤奋、负责任的环境记者作为最高追求,始终默默奔波在环境报道的第一线。她先后参与了我国环保领域几乎所有重大事件的报道,采访的足迹遍及全国各地,她的许多报道在产生广泛社会影响的同时,为政府解决环境问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2年中,郄建荣不仅通过工作的法制日报发表了大量的环境报道,而且还给其它环境杂志投稿,为保护环境,为揭露环境违法鼓与呼。同时,郄建荣在环境报道中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从1993年首届中华环保世纪行开始,连续多年获得中华环保世纪行颁发的环境好新闻一等奖。
2008年7月,《法制日报》发表郄建荣采写的《地方环保执法水平何时“局升部”》一文,被多家网站转载,重庆市委、市政府做出了重要指示,重庆市环保局根据报道中揭露的问题,首次启动了区域限批。
 
谭晶
著名青年歌唱家
作为一名优秀的青年歌唱家,她将艺术与人格完美结合、将责任与行动完美结合、将的歌声与爱心完美结合。她在关注青少年发展、扶贫、救灾等公益事业的同时,也一直关注和支持环保公益事业,作为“和谐大使”,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倡导着中国环境的和谐。
谭晶在公益的道路上行走多年的动力源于她对社会的强烈的责任感。2008年6月,她成为山西“保护母亲河”形象大使,为山西的“母亲河”——汾河创作歌曲。2008年年初南方发生冰雪灾害的时候,她慷慨解囊为灾区捐款10万元。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谭晶再次捐款10万元,并作为“心连心”慰问艺术团成员奔赴抗震救灾一线参与各种慰问活动,将新歌《你是我的父母 我是你的兵》带给一线的战友和受灾的群众,希望灾区人民平安、战友平安,并表示要在地震灾区建一所“希望小学”。在北京奥运期间,她除了激情演绎奥运歌曲外,还顶着37℃的高温在鸟巢外做志愿服务,可谓全程参与“绿色奥运”。
 
唐孝炎
中国工程院院士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系教授
作为大气环境科技领域的开拓者,唐孝炎院士开创了我国的环境化学专业,在光化学烟雾污染、酸雨和酸沉降、臭氧层保护等领域的研究中取得一系列突破性研究进展,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对我国大气环境的保护和污染控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她主持编写的《中国逐步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资国家方案》,被蒙特利尔议定书执委会译成五国文字,作为其他国家的参考范本。今天,当我们可以自豪地向世界宣布,中国提前完成了保护臭氧层国际公约阶段性工作的时候,唐孝炎——这是一个我们必须记住的名字。
她素以学术造诣和治学严谨著称,带领的研究队伍已形成老、中、青梯队,其质量和数量在我国大气环境化学领域中被公认是力量最强的,并为我国培养大量优秀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其中许多人已成为我国环境管理、科研和教学的骨干和学术带头人。
2008年,唐孝炎院士为推动我国环境关键问题研究和政府重大环境决策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向晓钧
四川省什邡市环保局核与辐射管理科副科长兼环境监测站分析室主任
作为最基层的环保工作者,在汶川大地震发生的那一刻,向晓钧在最危险的时候抢救出了一套环境监测设备,保证了什邡市环保局灾区应急监测的迅速展开,保证了各种监测数据的及时上报。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向晓钧正在上班的路上,当她想到那台用于水质监测和分析的721分光光度计还在里面,随时面临被损毁的危险时,她毫不犹豫地冲进危楼,以最快的速度将这台仪器抢救出来。抢出仪器不久,环保局得到了蓥华镇一企业因地震引发液氨泄漏的消息,正是靠着这台抢救出来的仪器,再加上从外面借来的蒸馏水,向晓钧完成了对泄漏液氨的监测,及时将各项数据上报省环保局以及市应急救灾办公室,为及时处理这一环境应急事件做出了贡献。之后,她迅速对当地使用放射源和射线装置的企业进行安全排查,冒着余震的危险,潜入一处倒塌的立窑下收贮了被掩埋的放射源,杜绝了辐射环境安全事故的发生。

余小萱
原北京奥组委工程和环境部副部长
作为开启“绿色奥运”的重要责任人之一,余小萱和他的同事们一道,以卓有成效的务实行动践行了“绿色奥运”的承诺,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绿色名片。
在北京奥运会7年的筹备历程中,余小萱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但他说“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在他的组织协调下,奥组委环境部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制定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使北京的环保指数顺利达标。在余小萱和他的同事们的努力推动下,凝结着绿色奥运、科技奥运的节能建筑及配套设施节能技术的应用,让北京奥运呈现出靓丽的现代化色彩。据不完全统计,由于执行120多项节能措施,北京奥运会所有场馆在运行时可节约能源50%,所有居住设施包括奥运村和媒体村可节能65%,北京奥运会还建成了60多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的项目。这些项目正常运行一年,就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7万吨。
北京2008奥运会,不仅对当前的中国节能战略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建筑节能技术也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凤凰卫视《中国江河水》节目组
《江河水》节目组用时代的责任感,唤起人们对水资源的关注和爱护。作为一部跨年度拍摄的环保系列专题片,大型环保纪录片《江河水》以宏大的气势和强烈的历史责任感,真实记录、娓娓讲述,反映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和水资源的保护问题,唤起人们对母亲河的关注。
《江河水》2008年播出以来,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的反响。《江河水》强调水域内正在恶化的人类生存状况,以大行走、大视野反映江河湖泊宏观灾害;透过一个村庄、一户人、一口井讲述水污染微观恶果。此专题片由长江起步,计划用两至三年时间走遍长江、黄河、淮河、海河、辽河、松花江、珠江等七大水系,从环境看生命,从水文看人文,用影像谱写中华大地的生命之源,追溯中华民族的文化身世;从对水资源的利用,水污染的防治,水生态的保护等多个方面展现中国水资源的现状,唤起人们对水资源的关注与爱护。

 

2009绿色中国年度人物
获奖人选事迹简介
 
孙君
北京绿十字生态文化传播中心召集人
他是画家,却不甘于只用画笔描绘五彩斑斓的世界,更愿意用行动来建设绿色生态的新农村。作为北京绿十字生态文化传播中心的一员,自1999年,孙君就开始致力于乡镇生态环境修复的规划设计和新农村建设系统培训。九年中,他来往于北京与湖北襄樊市五山镇之间130多次,建立了一整套生活与生产方式、建设与公众参与、文明与农民信仰的系统方案——“五山模式”。在五山镇,垃圾分类第一次在乡村实施并持续至今;在堰河村,他把一个远离城市的小山村建设成了闻名全国的新农村建设示范地;汶川地震后,他四赴重灾区调研,为解决无房农户的住房问题,提出了分步实施永久性重建住房的“渐进式”住房计划;2009年,他开始推广乡村建设模式,在湖北枝江市问安镇实施“五谷渊源 绿色问安”项目,为新农村建设的伟大事业探索具体可行的发展路径。
孙君以一个艺术家的眼光,为中国的乡村建设提供了各种层次的试点实践,让每一个项目都融合了环保、产业、规划、行动与艺术,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建设之路。
 
李超
辽宁省沈阳市环境保护局党组书记、局长
他是全国首部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地方法规起草和出台的推动者;他是全国首个百万妇女家庭节能减排行动的组织发起者,在这个行动中,130万户家庭接受了相关知识培训,5万户家庭建立起节能减排档案;他是政府部门与民众对话桥梁的搭建者,他是首个开通办公博客的环保局长,他坚持设立固定集中接访日,仅2009年一年就接听群众投诉电话200多个,处理有效投诉案件138件,快速有效解决了77件重点案件,实现了全部案件当日投诉当日交办。他还是推动机关低碳节能的践行者,多年来坚持执行每月一次的“无车日”和“无梯日”,定期召开环保工作市民论坛并设立系列环境保护奖项。2009年,沈阳市获得了全国环保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重要荣誉,他和他所率领的团队功不可没。
李超,作为一名环保部门的公务员,关注民生和服务公众,是他从业20多年来始终秉持的工作目标。他用自己的坚持不懈拉近了与人民群众的距离,真正体现了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最高宗旨。
 
徐留平
中国长安汽车集团董事长、总裁
长安汽车董事长
作为中国汽车业的“少帅”,徐留平自2006年执掌长安汽车以来,以绿色汽车产业化推动者和低碳生活理念倡导者的形象,成功演绎了自己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光荣与梦想。
自2001年起,长安汽车率先投身新能源汽车领域,主攻混合动力汽车技术。历经数年锤炼,成功突破各项技术壁垒。2008年8月,长安混合动力轿车成功服务北京奥运;2009年2月,成为国务院示范用车;2009年6月,长安杰勋混合动力轿车面向个人用户销售,成为中国自主品牌第一辆实现市场化的新能源车型。2009年,长安志翔燃料电池车作为出租车参与上海世博示范运行,赢得各方赞誉。
在传统汽车领域,长安汽车以其无可比拟的低碳属性,成为践行低碳生活的表率。2009年,长安汽车全年产销突破186万辆,勇闯行业前三甲。其中,1.6升及以下小排量汽车达80%以上。
徐留平以其果敢超前的战略家眼光,带领着中国汽车业“最低碳、最绿色”的企业,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在研发和产业化进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马中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院长
他是中国环境与资源经济学领域的一位开拓者。20多年来全身心投入在环境与资源经济学的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上。他参与创建的中国人民大学环境与资源经济学专业是目前我国高校规模最大、层次最全、历史最久、水平最高的环境经济学人才培养基地。他主持翻译的《RFF环境经济学丛书》是中国最早的环境与资源经济学理论著作之一。他在2007年主持的由亚洲开发银行和全球环境基金共同主办的《三江平原湿地保护项目》,更是为国家湿地保护和农业发展重大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他还是中国环境管理体制改革研究的先行者。2009年,他主持了由环境保护部和世界银行共同主办的《中国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研究》项目,该项目不但熔铸了他本人十年来对该领域的理论探索与思考结晶,更为环保行政管理机构的职能配置、机构设置和运行机制提出了系统性建议。
在学理上,他不断思考突围;在实践中,他坚持实事求是。我们的环境与资源经济学,植根于中国社会、经济、环境土壤的理论研究和建设,始终铭记着开路人之一——马中。
 
惠志军
中央电视台主任编辑、记者
他是中央电视台最为资深、编发环境新闻最多的环保记者。多年来,为宣传环境保护,他走遍了包括港澳台在内的全国所有省区和直辖市,采编播出环境新闻达1500多篇。2009年4月,他在上海世博会倒计时一周年报道中率先提出“低碳世博”的理念。2009年“六五”世界环境日,他策划、总编、制作的10集系列报道《中国应对全球变暖》在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播出,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2009年底,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召开之际,为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所采取的战略行动和取得的成就,树立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他策划制作了一部专题宣传片《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由中国政府代表团带到大会播放和赠送各国与会者,为中国对外宣传做出了独到的贡献。
自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来,他长期关注并从事环境新闻报道工作,对自然变化的高度敏感和记者身份的重大责任促使他用电视镜头记录下了中国环保事业的发展进程,为未来的世界谱写了一份真实而厚重的绿色长卷。
 
清华大学学生绿色协会
他们是中国最早成立的高校环保组织之一,坚持用行动践行着对于环保事业的执着与热爱。2009年,他们围绕着“节能减排”、“能源新观,低碳生活”等系列项目,在中小学开设环境主题课程传播绿色理念,举办环境相关议题的论坛展览、国际交流、科创竞赛和实践调研活动;参与主办首届国际青年能源与气候变化峰会;在校内开展“应对气候变化,你我同行”大型系列宣教项目,参与者达数千人次;派员赴丹麦参加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等多项大型环保活动;启动“青风计划”实践活动,派出赴北川和什邡震区实践支队,关注震后环境风险和中学生环保志愿机制建设,开展实地调研和环保宣教活动。
秉持“倡导绿色生活,开展绿色实践,提倡可持续发展,用科学发展观为中国的环保事业做出贡献”的宗旨,他们以当代青年人的责任心、对环保事业的执着以及丰富的环保创意活动、传播环保理念,获得来自政府的多个奖项。
用行动传播环保理念,做有责任的青年人——这就是清华大学学生绿色协会给我们最大的启示。

编辑:全新丽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