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世界环境经济论坛:加强合作 实现共赢

时间:2010-09-20 17:23

来源:中国水网

作者:成杨

评论(

世界环境经济论坛会场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钱易教授

9月19日,由新华社《环球》杂志社、日本经济新闻社共同主办的“2010中国世界环境经济论坛”在北京海航大厦万豪酒店举行。国家发改委、中国核工业集团、清华大学、日本产业省、东芝、三菱等多方代表参会,中日双方与会者围绕“节能环保”、“循环经济”、“中日环境能源技术协作”、“智能电网技术运用”、“创建生态城市”等主题展开积极探讨。
 
中国国家发改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巡视员何炳光发表了“中日合作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主题演讲,介绍了中国节能减排的情况及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基本考虑。他表示,近年来,通过“强调目标责任,调整产业结构,实施重点工程,推动技术进步,强化政策管理”等措施,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取得良好发展势头,提前完成十一五任务,全国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了15%,节能约4.9亿吨标准煤,国家重点控制的化学需氧量(COD)下降9.66%,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了13.14%。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更节能环保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
同时他也指出,由于我国节能环保产业起步较晚,整体水平还无法满足对资源节约、保护环境的要求,节能环保的潜力巨大,而日本具有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双方互补性强,近年来,中日节能环保合作发展迅速,2008年胡锦涛主席访日期间,双方领导人同意将节能环保合作打造成中日合作新亮点,至今已签署相关合作项目76个;人才研究方面,中国已派400余人次赴日培训,了解日本环保新技能及先进的管理模式;同时开展城市合作,天津和北九州市、广东和兵户县,青岛和九州市都在积极探索城市节能环保方面取得成绩。
对于中日间的合作,他认为,两国应把握机遇、深挖潜力,以重点项目推动务实合作,以技术合作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完善机制营造良好市场环境,不断提高节能环保合作水平,互利共赢。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钱易教授则将目光聚焦循环经济,她以“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开发——中国的实践经验”为题,对我国的循环经济状况作了客观而详实的介绍。钱教授指出,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量少,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巨大压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而循环经济正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在低碳能源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水电装机已突破2亿千瓦,跃居世界第一;核电已达910万千瓦,世界第二;太阳能热水器利用量实用面积达1.45亿平方米,年生产能力大刀4200万平方米;农村小型沼气池已超过3000万座。
钱院士以广西省贵港国家生态工业体系为例,展现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方向:贵港生态体系以制糖厂为中心,将制糖过程中产生的甘蔗渣用来造纸,产生的甘蔗水用来发电,产生的废糖粒用来生产酒精,以一带三,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
在着眼工业建设的同时,钱院士也把落足点放在了日常的衣食住行方面,她指出,我国的住宅面积应向日本、新加坡、香港学习,控制住宅面积,减少不必要的土地资源浪费;出行方面,倡导绿色出行,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同时改变铺张浪费的饮食习惯,按量分配,杜绝铺张浪费。
 
谈及中日双方在节能环保方面的合作前景,日本驻华大使丹羽宇一郎在致辞中表示,日本在利用可再生能源、构建循环经济方面具有技术和经验优势,而中国正抓紧建立健全环保制度及体系,改变经济发展模式,为双方共同开发环保技术、加大环保领域合作提供了良好机遇。
日本众议院议员近藤洋介从共同应对全球变暖问题的角度,探讨了中日双方未来的合作前景,发表了题为“面对全球变暖问题探讨日中合作的效果及可能性”的演讲,他认为在人类共同面对的全球变暖问题面前,日本拥有的全球一流技术与中国拥有的广阔发展空间相结合,必将产生巨大威力,在为解决全球环境问题贡献力量的同时也为两国之间的合作提供了广阔商机。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面临着资源环境的巨大压力,发展绿色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仅仅是“十一五”的题中之义,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回顾邻邦日本在工业化过程中遇到的生态危机及其环境由危转安、并成为世界环保大国的经验,为我国在接下来的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宝贵参考。通过开展合作,学习日本先进的环保技术、装备设施、管理经验,实现共赢,同时其“环境立国”的主张、注重节能的细节更值得我们深思。加强环保教育、转变先污染后治理的思想观念、将节能环保渗入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我国的节能减排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

编辑:成杨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