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陕西省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时间:2009-07-09 10:32

来源:陕西省水利厅

评论(

近年来,我省在加快骨干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的同时,坚持把节水型社会建设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为核心,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坚持政府主导,强化节水理念,优化资源配置,通过抓制度、建机制,抓试点、推全盘,多措并举,使全省用水总量基本实现了增产增效不增水,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一、主要做法:
 
一是完善制度,落实责任,创新节水管理体制和机制。相继出台了《陕西省节约用水办法》等多部法律法规,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全面落实水资源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制度,将总量控制指标细化到我省黄河流域9个市区和省直五大灌区,在渭河流域率先实施水量调度;以省政府名义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意见》(陕政发[2007]70号),建立了政府负责、水利部门主抓、相关部门配合的工作机制。各地、各行业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力度明显加大,近三分之一的地级市成立了节水型社会建设领导小组;省政府还与各市签订了“十一五”节水型社会建设目标责任书,明确了各项考核指标,进一步落实了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责任。
 
二是创新思路,优化配置,充分发挥水资源的效率。盘活水资源“存量”,最大限度地发挥水资源的效率,按照流域、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的要求,结合重大产业布局,在全省范围内实现关中、陕北、陕南三大区域水资源统一调度和优化配置的战略构想。近期重点实施以引汉济渭为骨干工程的省内南水北调工程,着力解决渭河流域缺水问题并逐步缓解生态压力,同时增加入黄径流,通过区域间水权置换的办法增加陕北引黄用水指标,保障国家级陕北能源基地长远发展用水需求。关中地区规划构建以引汉济渭工程为骨干、已有重点水源工程为依托,形成贯通关中东西、连接渭河南北的城乡供水配置网络;陕北地区合理利用自产径流,充分利用当地优质岩溶水,积极实施黄河引水,构建城乡供水网络;陕南要因地制宜,小型多样,适当集中,加快供水工程建设,满足当地用水需求。
 
三是多措并举,强化管理,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构筑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经济结构体系,把经济结构调整放在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基础地位来抓,采取严格控制的综合措施,积极化解用水“压力”。 充分发挥经济手段在节水型社会建设中的杠杆作用,按照新的水资源费征收办法开征水资源费;大力推进水价改革,城市水价实现了水资源费、污水处理费计入成本,这些政策举措,有效提高了用水户的节水意识,加快推动了节水改造步伐,多数规模以上企业均建设了污水处理设施,增加了中水回用量,有效促进了节约用水。
 
四是试点带动,整体推进,全面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以西安、榆林、宝鸡、咸阳市为代表的一批列入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的城市,突出“用实招、办实事、谋实效”,为全省及西北干旱地区特大型城市全面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了经验。在抓好全国试点的基础上,省级试点咸阳、杨凌、铜川市耀州取等7个市区节水型社会建设全面展开。
 
二、取得成效
 
经过几年的努力,全省每年实际用水总量稳定在85亿立方米左右,基本实现增产增效不增水,在水资源供需矛盾日趋紧张的状况下有效保证了供给,有力支撑了全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一是农业节水成效显著。全省节水灌溉面积达1324万亩,年可节水8.1亿立方米,节能3271万度,节地18.3万亩,增加粮食生产能力15.5亿公斤,增加经济作物生产能力12.7亿公斤。农田灌溉得到了有效保证,作物复种指数由原来的1.4提高到1.6倍以上,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从0.48提高到0.53,粮经比由7:3调整到6:4,土地产出效益明显提高。
 
二是工业用水呈负增长态势。以火电、钢铁、石油石化等高耗水行业为重点,大力实施工业节水技术改造;严格实行的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审批制度,加强用水计划管理,加快节水改造步伐;采用先进工艺,加强控制用水总量控制,促进水资源向低耗水、高效益行业流转。2007年我省工业万元增加值用水量已由83立方米降低到52立方米,较“十五”末降低了37%,提前实现了国家确定的“十一五”目标。
 
三是城市供水管网利用率逐步提高。全省城市日供水能力达到378万立方米,自来水普及率提高到91%,城市年节约用水量6280万立方米,再生水利用量1163万立方米,城市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78%,管网漏失率降低到17%。各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全省建成城市污水处理厂16座,在建污水处理设施36座,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38%。累计关闭市区自备井400眼,年减少地下水开采量2亿立方米。
 
四是节水型试点城市建设成效显著。全省有6个市区开展了整建制试点,覆盖面达到55%,11个地市(区)已有9个设立了国家级或省级试点,覆盖面达到82%,西安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已经通过水利部验收,榆林、宝鸡等节水型社会建设全面展开,全省节水型社会建设实现了整体推进。  

编辑:张倩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