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陈吉宁:抗震救灾中水环境安全的系统思考

时间:2008-06-19 09:28

来源:中国水网

作者:王彩霞

评论(


5.12汶川大地震震区涉及20余个县级以上城市,汶川、茂县、北川等重灾区的供水系统完全损毁,其它地区的供水系统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地震发生之后,灾区的水环境问题牵动着所有水业同仁的心。

一个月前,由清华大学常务副校长陈吉宁带队,包括张晓健教授、杜鹏飞教授、马金教授以及陈超博士在内的清华大学抗震救灾专家组,作为第一个高校专家组飞抵四川成都。专家组在灾区前线奋战十个日夜,对灾区的供水安全、环境监测、污染源控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分析,为灾区提供专业性的援助,以保障灾区的供水安全。
在6月19日由中国水网和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联合主办的“2008水业高级技术论坛”上,清华大学常务副校长陈吉宁结合这次汶川大地震中灾区水环境的实际问题和清华大学专家组在灾区解决水环境问题的经验,针对震后灾区水环境安全问题做了主题发言。
“灾后环境问题的解决要进行分时期的战略布局和安排”,陈校长在发言中强调,灾后环境的实地考察和科学分析是进行抗震救灾的重要依据,要根据实际情况和抗震救灾的不同阶段确定工作的重点,分轻重、分缓急地开展针对性的救援工作。此次地震的救灾工作可以分为应急期、安置期、建设期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面临着不同的环境问题;应急期的工作重点是以救援生命为首要任务,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安置期和建设期的环境问题会越来越突出和严重,环境问题的妥善解决在灾后重建工作中不容忽视。
陈校长指出,灾后应急措施的选择要经过科学系统全面的分析。在地震、洪水等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救灾工作涉及环境、医疗、卫生、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方面,不同领域的专家都会给出相关的救援措施。但是,由于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密切关系,各项救援工作和防范措施都会造成一定程度的环境安全影响。因而,在汶川地震这样的重大灾害中,各个部门和专家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尤其是各部门与环境保护部门之间的协作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各项应急措施的制定和选择需要经过科学系统全面的分析,当我们可以有多项措施选择时,应尽量避免采用对环境安全可能造成严重影响以及现阶段环境技术不能解决其影响的防范措施。
同时,陈校长也分析了这次地震发生后暴露出的日常环境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是要加强地方的环保监测能力。环境监测是获取环境信息的重要基础手段,也是环境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快速准确的水质检测是了解灾区水环境状况的必要工作,但是此次环境专家组在灾区的工作中,因为现场检测设备不到位、人员检测能力不足等问题对工作的开展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必须重视对地方环保监测的能力建设,不仅要配备必要的设备,还必须加强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逐步实现环保监测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提高对环境污染的监测、应急能力。
二是要加强对日常污染源的管理。准确了解所有污染源的位置、特性等信息是实施有效污染源控制管理的基础,也是地震等灾情发生之后进行科学判断和险情排除的重要基础。但是,此次地震之后,有关部门并不能在第一时间准确掌握所有污染源,包括化学品的位置和种类信息。因此,平时工作中应加强对污染源和化学品源的日常管理,掌握各类污染源的数量、行业和地区分布情况,了解主要污染物的产生、排放和处理情况,建立健全重点污染源档案、污染源信息数据库和环境统计平台,并做好污染源普查数据备份和数据入库工作,加强日常管理和维护更新。以便在应急情况下能够在第一时间掌握所有污染源的情况,及时准确地采取应对措施。
三是要增强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松花江污染事件之后,各个部门从上至下都制定了相关的应急预案,这次汶川大地震中,有些应急预案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看到有很多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并不好,在水环境及水安全问题上,还缺乏针对水源地、开放性小水体的应急预案,不能应对地震等突发自然灾害事件造成的影响。陈校长呼吁环保系统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应对突发自然环境灾害和突发污染事件的应急预案,增强应急管理能力和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要制定从预警、监测、处置到事后分析评估等污染事故应急设备及相关措施。进一步增强应对突发污染事故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提高应对突发自然环境灾害和突发污染事件的整体能力,强化应急能力建设。
四是要加强应急状况下的环境技术储备。陈校长指出,当前我国环境技术储备不足,尤其缺乏应急条件下的技术和装备,在地震等自然灾后发生后,不能及时采取有效可行的应对措施。建议成立针对应急条件下的技术研究小组,研究应对突发自然环境灾害和突发污染事件的相关技术,并针对各种情况开发相应的产品,做好技术储备工作。
陈校长在发言中还特别强调了应该制定应急情况下的饮用水标准和污水处理标准。陈校长指出,对于化学品污染、地震等突发事件来说,水源地会出现非常规污染问题,常规的水处理工艺很可能因为新污染物质的出现而不能实现水质的全面达标,在不同的灾情中,如何集中资源解决重点问题,才是应对灾情的合理举措。陈校长说:“制定应急情况下的特殊水质标准,对基础指标以及特殊关键指标进行规定是非常必要的,在应急情况下,应当在保障基本健康安全的前提下,考虑适当降低某些指标标准值。”
对于水行业自发积极援助灾区的“援水工程”,陈校长提出赞扬,认为为灾区提供了及时的帮助。

编辑:全新丽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