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珠江片“十一五”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编制完成

时间:2008-02-03 11:08

来源:珠江委网站

评论(

2007年12月,《珠江片“十一五”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修改完成上报水利部,该成果是在采纳了水利部验收专家意见及珠江片内各省(自治区)对规划报告验收稿意见的基础上修改完成的。报告提出了珠江片“十一五”期间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目标和各项指标,针对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点领域提出对策措施,明确了节水型社会建设重大工程项目和制度建设任务,是“十一五”期间珠江片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指导性文件。
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重要战略资源,是生态和环境的控制因素,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党的“十七大”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落实在水利工作中,就是要建设节水型社会,这也是当前以至于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水资源管理工作的重心。构建珠江片节水型社会,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落实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贯彻水利部党组的治水新思路,实践“维护健康河流,建设绿色珠江”的治水方略,把节水防污作为解决珠江片水资源短缺的一项长期坚持的基本策略,以制度建设为核心,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改善流域生态环境为目标,综合采取法律、行政、经济、科技和工程等措施,统筹考虑、全面部署“十一五”和今后一段时期节水防污型社会建设工作,促进珠江片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珠江片包括珠江流域、韩江流域、粤桂沿海诸河、海南省诸河(其中韩江流域、粤桂沿海诸河和海南省诸河合称华南沿海诸河)以及西南国际河流红河流域。珠江片涉及的行政区有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海南、福建、湖南、江西8个省(自治区),总面积57.90万km2;珠江流域片内还有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珠江片水资源相对丰沛,总体水环境状况良好。但由于近三十年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密集区与工矿企业集中区的河流水体污染严重;长期以来南方丰水地区用水习惯和观念仍未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改变,造成水资源的整体利用效率不高,开发利用方式粗放,浪费较严重;虽然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水资源不断提出更高要求,但是由于流域片内水资源分布不均衡,丰水期与枯水期来水量相差悬殊,地形条件复杂,使得未来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难度越来越大。近十多年来区域内已出现水质型缺水,如珠江三角洲与粤东练江流域;资源型缺水,如沿海地区和石灰岩地区;工程型缺水,如黔中旱片。随着东、西部地区差距的拉大,流域片内经济落后地区的发展意愿强烈,若仍然重复发达地区过去的发展模式,伴随新一轮区域性经济开发热潮随之而来的将是水污染与缺水问题的进一步升级。因此,为了实现珠江片经济社会与水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走节水防污型社会建设之路。
珠江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主要任务:
建立健全节水型社会管理制度体系;逐步形成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经济结构体系;建立水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的工程技术体系;建立规范的节水型社会行为体系。
珠江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总体目标:
以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总体目标为行动纲领,到2010年初步形成适应流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以及水资源状况的节水型社会政策法规体系、协调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及与其相适应的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的管理能力。
珠江片节水型社会建设主要指标:
到2005年,单位GDP用水量375立方米/万元以下;农田灌溉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47;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202立方米/万元以下;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低于18%;
到2010年,单位GDP用水量262立方米/万元以下;农田灌溉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0;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131立方米/万元以下;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低于15%。
珠江片用水总量控制目标:
到2010年,珠江片社会经济发展用水总量不突破900亿m3,其中工业用水量为226.76亿m3(包括火电工业约55亿m3,一般工业约165亿m3);农业用水量为569.01亿m3,生活用水量为99.39亿m3(其中城镇生活用水控制在63.381亿m3),保证生态用水3.77亿m3。
珠江片排污总量控制目标:
珠江片限制排污总量的确定原则是改善保护区、保留区和饮用水源区的水质,利用其它类型水功能区的水体纳污能力确定限制排污总量。珠江片COD限制排污总量为120.91万吨/年,NH3-N限制排污总量为5.66万吨/年。
珠江片节水型社会制度建设目标:
珠江片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制度建设。至2010年,初步构筑包括节水防污及水资源管理、法规保障、激励机制和民主监督、公众参与等制度在内的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支撑体系,初步探索水权水市场,基本建成节水防污型社会制度框架。
主要保障措施:
完善节约用水的监督管理制度;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节水投入机制;健全科学的水价形成机制;实施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用水管理制度;加强节水工程建设;建立节约用水的公众参与和社会激励机制。(刘新媛、高卫平 供稿)

编辑:全新丽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