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北京奥运前将从河北调水应急 已制定用水分配

时间:2007-11-26 11:50

来源:中国水网

评论(

北京奥运前将从河北调水应急已制定用水分配

南水北调总线路图

北京奥运前将从河北调水应急已制定用水分配

漕河渡槽位于河北保定附近,是亚洲最大的渡槽

从北京西北部颐和园团城湖,到河北石家庄市西郊古运河枢纽,除纵横交错的公路网外,地图上找不到明显的主干联系。

为保证奥运供水安全的需要,明年奥运会前,河北岗南、黄壁庄、王快、西大洋4座水库将通过南水北调京石段应急供水工程这条“纽带”向北京应急供水。

相距300多公里的两个地域节点,这次被水相连。

南水北调京石段应急供水工程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工程,建设过程中有什么难题,有什么技术突破?

作为供水工程中的河北省4座水库,水质到底怎么样,周边村民做出了那些努力与牺牲?

在工程经过之处,是否有文物遗存,保护情况怎么样?

近日,本报记者奔赴京石段应急供水工程沿线以及四大水库,一一为您做出解读。

北京海淀区船营村南,一段段灰白色的明渠,伸向颐和园的西围墙。

11月22日,大型挖掘机和数十名工人,正忙着将这一段段的明渠相连。明年奥运会前,一股大水将通过明渠穿过颐和园围墙,注入团城湖下游的京密引水渠。

船营村的男女老少都晓得自家门口的工程叫南水北调,但很少有人知道准确的名称———南水北调中线一期,京石段应急供水工程。团城湖明渠是京石段的最终段。这段为了奥运而提前施工的京石段应急供水工程,将在年底基本完工。

冀水应急代替长江水

“水好像不从长江来了?”当日,一名团城湖明渠工人问道。按照南水北调工程原本的计划,中线工程调往北京的水是长江水。

不过,因为奥运将给北京造成新的用水紧张,届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尚未全线竣工,长江之水还来不及进京。

国家提出,首先实施京石段应急供水工程。即先行建设中线一期工程总干渠石家庄至北京团城湖段,利用河北省的4座水库,在中线一期工程全线贯通前向北京应急供水。

按照国务院南水北调办的规划,2010年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将全线建成通水,而作为其中一部分京石段应急供水工程将在今年年底主体工程基本完工,明年4月可向北京供水。

2006年9月21日,在加快南水北调中线京石段应急供水工程建设的动员会上,水利部副部长矫勇说,向北京应急供水,曾有过不同方案,例如从小浪底或从山西万家寨调水,但都由于种种原因难以实施。因此,京石段工程成为向北京2008年奥运会应急供水的惟一通道,要确保成功。

北京已制定用水分配

本月北京市水务局消息,明年3-5亿立方米进京冀水的使用分配计划已制定完毕,将进入北京市政供水管网,主供生活用水。

担任冀水进京任务的四大水库位于石家庄和保定,都是大(I)型水库。

目前这些水库的水质良好,均达到国家2级标准,岗南水库甚至能达到1级标准,“基本上能直接饮用。”

“大型工程,文保先行”,在南水北调京石段沿线上,均有工程为了文物保护绕行而过的情况。

北京市文物部门表示,“北京段考古成果其本上串起了北京3000年的建成史。”

在河北徐水,发现西汉时期的房屋建筑已经就有火炕结构,这也使得火炕的历史,又提前了近千年。

“北京解‘渴’必须调水”

李大为 南水北调北京建管中心副主任,1992年开始至今一直从事南水北调工作。

到2010年北京缺水10亿m3

新京报:为什么要上马南水北调工程?

李大为:北京、河北同属海河流域,河南是黄河流域,近十几年来,北方地区水量骤减,黄河上游、中游建了很多大坝,随着干旱的加剧地表水越来越少,导致黄河流域和海河流域来水日益减少。

目前北京的地下水属于超采。1999年12米就能挖到地下水,而现在则需要挖到地下23米才能有水。到2010年,北京缺口为10亿立方米。

在这种前提下,南水北调重要性、战略意义开始显现。

新京报:北京能否依靠自己解决缺水问题?

李大为:目前北京解决水资源紧缺主要有3个途径。首先是节水。第二个是中水回用,日益受到市民和政府的重视。最后一个办法就是“开源”。“开源”最重要的就是从外地或者其他水源地合理地将水调配过来。但是现在,河北也缺水、天津也缺水,整个北方地区都是水资源紧缺,这个时候怎么办,根本解决的途径是从长江引水到北方,这就是南水北调的最大意义。

新京报:人们普遍感觉今年北京降雨多于往年,这样不是补充了地下水吗?

李大为:人们有一个概念,密云水库上游一下雨,肯定都流到密云水库里了,实际上不是这样,因为密云水库上游很大一块是在河北省。所以说,如果河北省的降雨量不大,那么密云水库也进不了多少水。

有一个数据,1999年的时候密云水库的水量是28亿多立方米,而目前不足10亿立方米;官厅水库,1999年的时候是5亿多立方米,而现在只有1亿多立方米。当然,北京现在采取了很多办法,从河北、山西等地向北京的官厅水库调水。

为奥运提出“应急段”

新京报:本来南水北调有既定的工程安排,为什么提出搞“京石段应急供水工程”?

李大为:南水北调工程京石应急段是在2000年后由原国家计委、水利部两个部委提出的。

京石应急段的优先建设出于两个原因,第一是北方越来越缺水,第二是当时要申办奥运会。因为举办奥运会,就要考虑到供水有保障,就要应急。

新京报:目前应急段建设的,是从河北四大水库调水,是不是应急段仅仅从河北调水?

李大为:不是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第一步2008年之前从河北的岗南、黄壁庄、王快、西大洋4座水库的调水进京应急,第二步是2010年从湖北丹江口调水。

新京报:是不是南水北调完工后,京津冀水资源的紧缺就解决了?

李大为:我个人看法是,总体是可以很大程度上得到缓解,但是需要中央对长江水和当地的水进行联合的调配来解决,不能地方各自为政。

新京报:南水北调进京后,是不是就不再使用地下水了?

李大为:等2010年左右,湖北丹江口的水调到北京后,首先补充了城市生活用水,就可以大量地关闭自备井,按照水量分配,可以补充和涵养地下水。同时,还可以腾出官厅、密云两座水库来,这两个水库就可以不用或者少用。所谓“家有余粮,过日子不慌”。#NEWPAGE#

京石段应急工程进入收尾阶段

血脉相通,有人用这个词来形容河北与北京的关系。明年,担负着奥运应急供水的南水北调中线京石段供水工程将达到通水条件。届时,河北省四座水库的水将涌进京城百姓家。

从施工地图上看去,京石段应急供水工程就像一条红色的动脉血管,它南起河北省石家庄,北至北京团城湖,将河北、北京两地紧密地连成一体。工程预计总投资173.63亿元。

按照奥运前达到通水条件的目标,部分未完工的关键性节点工程目前已经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根据规划,工程建成后,可联合调度河北省岗南、黄壁庄、王快、西大洋四座水库向北京供水,奥运前可具备向北京应急供水3亿至5亿立方米的能力。

平原有引水渠,遇路有公路桥、倒虹吸、渡槽,遇到山脉则有隧洞。这一切,组成了南水北调整个工程。资料显示,石家庄至北京团城湖总干渠长307.46公里,沿线修建隧洞9座、倒虹吸84座、暗渠3座、涵洞24座以及公路桥118座。

京石段应急供水工程中有3座标志性倒虹吸工程,分别是河北省正定县的滹沱河倒虹吸工程、河北省曲阳县的唐河倒虹吸工程以及保定市易县的中易水倒虹吸工程,其全部位于河床之下。

工程中还有亚洲最大的漕河渡槽工程,目前这个标志性的工程已经修建完成。已经完工的还有另一处标志性工程———釜山隧洞,它是京石段应急供水工程重要的控制性枢纽工程之一。此外,西四环暗涵工程已成功穿越五棵松地铁。

明年,在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召开之前,河北省四座水库的水经过处理后,将流入北京城市供水管网,带着“冀情”畅流京城。

京石“水龙”闯5关

11月20日,火器营桥附近,一间简易的办公室里挂着南水北调工程北京段示意图,南水北调北京建管中心副主任李大为指着一条与西四环主路重叠的红色粗线,“就是通过这条红线,河北的水和长江水才能进京。”

【第1关】

“暗龙”地下潜行防沉降

图上的红线,其实是一条暗涵,它从诞生起就与路上其他重要建筑纠缠。

南水北调中线建管局网站对这条“暗龙”的介绍只有寥寥几句:西四环暗涵全长12.64公里,暗涵进口位于丰台区大井村西京石高速路永定路立交桥西南角,穿越永定路及京石高速后沿高速路北侧向东北约1.4公里由岳各庄桥入四环路下,沿四环路向北进发约11公里,在四海桥处离开四环路,北行500米,在距南水北调中线终点———团城湖不到1公里处与团城湖明渠相接。

然而,西四环暗涵这条“暗龙”要潜行于23座立交桥下,穿过8个过街天桥的桩间,“驮着”五棵松地铁站,在西四环立交桥桩基中间游走。对建设者来说,让这条“龙”在这些建筑地下不动声色地穿行绝非易事,在西四环立交桥地下更是难上加难。

“施工中出现任何意外,都会造成地面沉降。”李大为介绍,尤其对于西四环主路立交来说,如果在此施工出现意外,立交路面可能出现塌陷,立交桥桩基可能沉降,这些都会导致西四环立交最终被毁。另外,工程要穿越五棵松地铁站下,施工如发生意外,将会影响到地铁线路运行,损失不可估量。

这种后果,谁都无法承担。

为了避免施工引起地面沉降风险,早在2000年工程论证时,就有人提出建设明渠。但北方冬季气温低,明渠送水容易结冰断流。同时明渠方案将面临大面积拆迁。另外,使用明渠送水导致水体外露,不利于水质保护。

数次激烈争论后,暗涵送水获得支持。2005年5月28日,西四环暗涵开工。

然而,沉降问题必须解决。

西四环立交2000年开建,比“暗龙”开建整整晚了5年。加之前者工程进度较快,立交桥先于“暗龙”出世。在立交桥下开挖暗涵,产生沉降的可能性很大。

为此,设计人员论证后发现,如果两个立交桥墩间距达到18米,即使在立交桥底的地表下开挖暗涵,由此产生的沉降可控。

但是,北京城区土层复杂,地下可能是建材垃圾,也可能是松软的其他土质。在这样的土质环境下施工,“就像在松软的土坡上挖窑洞。”李大为说。

工程人员最后用浅埋暗挖法施工,在“松软的土坡上挖出了结实的窑洞”。

所谓“浅埋暗挖法”,是针对埋置深度较浅、松散不稳定的上层和软弱破碎岩层施工而提出的。

李大为说,为了不让松软的土质滑坡,需要首先确定窑洞形状,然后往地层中打入钢管,随后灌浆,这样开挖面就被固定。工程开挖时,施工人员用一个“大十字架”将“窑洞”上下左右隔成4块,然后按照先后顺序将“十字架”中的土从中挖出,“窑洞”挖成了。因为“大十字”的固定,“窑洞”很稳固。

【第2关】

2万多节大管56公里相连

顺着永定河倒虹吸向南走,路过南水北调工地,一个庞大的混凝土大“圈”,这就是输水用的PCCP管道。南水北调工程北京段,这样的两条PCCP管道有56公里。

据技术人员介绍,每节PCCP标准管道长5米、内径4米、外径约4.8米、重约70吨。56公里长的工程,将由超过20000多节这种管道连成。

资料显示,PCCP是“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的英文缩写。这种管材是在带钢筒的混凝土管芯上,环向缠绕预应力钢丝,最后在管外施喷水泥砂浆保护层制成。这种管道解决了一般混凝土管的渗水问题,可以承受很大压力,同时密封好,有很强抗渗性、耐久性。

“这段工程很重要,中国以前没用过,世界用的也不多。”李大为说,北京PCCP管道段工程是继利比亚大人工河工程之后,国际上再次大规模使用。

这种庞大的管道安装、运输不易。李大为介绍,管道的生产厂房必须建在工地上,否则没办法运输,因为目前的公路桥梁没办法让庞大的管道通过去。

这种管道在工地上运输也不方便。“为此专门设计了3种专门运输PCCP管道的车,这些车在我们国家没有,用完了就退出历史了。”李大为说。

【第3关】

泵站加压“推着”水北上

按设计要求,水在PCCP管道里必须自己流动。除去依靠地势高低位差作为动力外,还要给管中的水加一把“推力”。

位于北京房山区大石窝镇惠南庄村的东惠南庄泵站就要完成这个任务。技术人员解释说,当管中水的流速过低时,需要在后面推动水流前行,泵站通过加压完成前推水流。因此,东惠南庄泵站不是只将水从低处提到高处。

惠南庄泵站工程总监汪伦焰介绍,按照设计要求,2010年长江水进京时,这个南水北调京石应急供水工程中唯一一座泵站泵房里将安装8台超大型进口水泵,推着长江水进入团城湖。目前,惠南庄泵站的泵房、控制室等已经基本建成,整体土建工程完工80%左右。工程监理方介绍,明年4月前通水不存在问题。

【第4关】

四面围堰防渗水

“风萧萧兮易水寒”。由于荆轲,易水河名扬天下。

现在,南水北调工程京石段必须穿越易水河,才能到达北京。不过,这次选择倒虹吸工程从易水河底通过。倒虹吸工程,呈U形,根据连通器原理,水可到达对岸。

河北省水资源严重匮乏,但是在易水,地下水却丰富异常,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由于地下水丰富,使得中易水、北易水两个倒虹吸工程在所有倒虹吸工程中,难度最高。

竞标之初,中易水倒虹吸的施工方广东水电二局显然没有意识到将要面临的情况。由于地下水难以有效排除,致使中易水倒虹吸工程施工工期拖后,施工方广东水电二局被河北省建管局通报批评。

“一直以为河北缺水,地下水没那么多。”总工程师广东人张光海说,在南方施工,只要对工程一侧进行围堰处理就可以阻挡地下水。然而,这种办法在易水却行不通,一侧围堰无法阻挡汹涌的地下水。

经过专家、技术人员的多次论证,最后“笨办法”解决了大难题。在倒虹吸工程四周全部建上围堰,防止地下水的涌入。同时,用大型水泵24小时不停将围堰内的水向外抽走。

难题解决,工程继续,目前主体已经完工。

【第5关】

漕河渡槽防“长胖”

10月31日,在靠近漕河渡槽的岸坡上,工人们正为第34跨加装施工模板,这是工程的最后一跨。今年31岁的吴恒辉在这个标段负责工程技术,他不放心地从桩基下向上盯着。

因为,对吴恒辉来说,漕河渡槽工程难度不小。

漕河渡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的标志性工程。这个渡槽工程,有多个“最”字让人骄傲:亚洲高度最高、跨度最大和输水流量最大的渡槽工程。

漕河渡槽有着一个庞大的“身躯”,但施工中还有一个因素将会把它变成真正的“大胖子”。这就是“碱-骨料反应”的难题。然后,渡槽这个混凝土工程的“肥胖症”要远比人的身体肥胖更加可怕。

据介绍,制作混凝土时所使用的砂、石料等叫混凝土骨料。所谓碱-骨料反应,是指水泥中的碱与某些活性骨料发生化学反应,引起混凝土的不均匀膨胀,导致开裂破坏。

在实际施工中,无法避免采用含有活性的骨料。碱骨料一旦发生反应,渡槽就会膨胀变形,给工程带来的危害非常严重。

实际上,自1940年美国专家提出此问题以来,已有不少国家出现碱-骨料反应破坏工程的例子。法国的一座大坝使用片麻岩及云母片岩做混凝土骨料,大坝高度总膨胀量超过了10厘米,大坝上部向上游方向倾斜15厘米,工程最后被破坏。

南水北调中线建管局认为,碱-骨料反应一旦发生,特别是对于渡槽这种钢筋薄壁混凝土结构,后果无法补救。

解决漕河渡槽的“碱-骨料反应”难题成了考验专家和技术人员的重要命题。

中线局一工作人员介绍,经过多方面专家的“会诊”, 漕河渡槽的混凝土中掺入适量的粉煤灰,因而使混凝土孔溶液中的有效碱含量大大减少,有效地抑制了碱-骨料反应。漕河渡槽吃进骨料,但身材依旧苗条。

漕河渡槽下地质也不坚硬。

“简单地说,根据勘探资料设计出来的施工图纸建设,但却发现在桩基打孔时,地下岩层结构并不适宜施工,需要向更深处打孔。部分地方因为地质问题,可能会带来沉降过大和塌陷的后果。”吴恒辉说。

施工方只能用回填石渣等方法,将沉降减少到最低。如此引发工作量超过预期。加之初步设计的35个月施工时间被压缩为25个月,工程时间更为紧张。

“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吴恒辉用8个字总结了他当时的心情。

“人海战术”,成了最终解决难题的最佳方案。2005年9月开工后,压力过大的施工方将原计划的标段300人,增加了4倍,达到了1500人;同时,也加大了施工设备的投入。

12月10日,漕河渡槽站主体工程完工。

目前正在进行工程验收的吴恒辉说,漕河渡槽的负载量,如果用高速公路来比喻的话,相当于一条路面上有600辆重十几吨的货车在同时行走。负载量相当惊人。

据统计,南水北调京石段应急供水工程,沿线修建隧洞9座、渡槽50座、倒虹吸84座、暗渠3座、涵洞24座以及公路桥118座等。

#NEWPAGE#

冀水入京四源头水质均“良好”

本报讯 冀水进京,源头先治。南水北调京石应急段的水源,来自河北省四大水库:石家庄岗南水库、黄壁庄水库,保定王快水库、西大洋水库。其中,岗南和王快分别是河北省第一和第二大水库。

明年奥运前,四大水库将通过南水北调京石应急段向北京输水3亿-5亿立方米,确保北京奥运用水安全。

目前,这四处水库总蓄水量已超过10亿立方米,各水库水质均达到国家2级标准,符合水质良好供水水源地要求。其中岗南水库甚至能达到国家1级标准,基本上能直接饮用。

11月5日,北京市水务局水资源管理处处长戴育华透露,3亿立方米进京冀水的使用分配计划已制定完毕,将主供城市生活用水。

坝上住户直接抽水饮用

11月2日,住在岗南水库大坝上的任立新从水缸里舀了一瓢水给记者喝,甘甜可口,没有丝毫鱼腥和土腥味,“就是从库里抽的。”岗南水库管理局办公室主任张波子介绍,水库水质大部分时间为2级,有时水量较多能达到1级,“基本上能直接饮用。”

在王快水库,做了30多年的水库大坝看护人孙格林称,水量越大越好,“现在的水,舀上来直接喝”。他说,晚上在水面夜查的巡逻队队员渴了,经常用杯子直接从水面打水饮用。

河北省保定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水环境监测中心数据显示,10月下旬,从西大洋和王快水库取水监测,两水库水质均达到国家城市饮用水水源地水资源质量2级标准,为水质良好的供水水源地。

黄壁庄水库管理局人员表示,水库水质大多数情况下是2级标准,灌溉时期可能受些影响达到3级,目前仍是2级标准。“个别月份可达到1级。”

已蓄10亿立方“不敢乐观”

“早上第一件事,就是测水位和水量。”10月31日,王快水库水文站的人员张飞说,每天上午8时许,他都会到水库工作桥去测量水位和水量。从29日到31日,水位分别是188.14米、188.18米、188.20米,“天天都在涨。”张飞说,王快水库31日的蓄水量达到2.98亿立方米。

目前,四大水库的蓄水量都处在逐渐上涨阶段,但面对明年北京紧急供水任务,各水库管理部门并不敢乐观。

“想尽一切办法蓄水。”王快水库管理处副主任王洪亮说,由于今年汛期降水较少,进入水库水量并不多,水库蓄水更多要靠减少用水排放上。以前,水库周边各县有灌溉需求,只要向水库打个报告,水库就可以开闸放水。现在,为给北京奥运蓄水,开闸放水权收回省水利厅,水库放水要先报市里,再等省厅审批。

王洪亮的说法得到其他3家水库的证实,目前水库开闸放水权收回河北省水利厅。“要开闸门,必须有省厅的批条。”黄壁庄水库管理局办公室主任史增奎说,自从成为08北京奥运应急水源地后,水库对用水的控制更加严格了。

截至11月2日,4大水库总蓄水量达到10.8亿立方米。

数字

四大水库蓄水量(截至10月底)

王快水库:2.98亿立方米

西大洋水库:1.17亿立方米

黄壁庄水库:2.6亿立方米

岗南水库:4.18亿立方米

标准

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级别

1级,水质优良;

2级,水质良好;

3级,水质尚好;

4级,水源已受到污染,深度处理后才能用于饮用;

注:1至3级均为水质合格,4级以上均属受污染。

“别说游泳,光脚趟水都不让”

本报讯 “别说游泳,现在连光脚趟水都不让。”西大洋水库水源地保护办公室人员透露,水质保护是目前各水库的头等大事。特别是成为北京奥运应急水源地后,4大水库都采取措施控制旅游,有的甚至停止了旅游经营活动,并加强水质监测,严防水污染事件发生。

10月31日,王快水坝上,村民孙林格家外墙上写的“小卖部”等字样已模糊不清。“禁止旅游了,早不卖东西了。”孙林格说,自从水库成为北京奥运应急水源地后,为了保护水质,库区对旅游管得更严了,很少有人来旅游。去年,一开发商想要在库区投资旅游,图纸都画好了,最后还是被拒绝了。

随着北京奥运的迫近,水库对于旅游污染的管理更加严格。

为保障北京能喝上放心水,4大水库将原来每月一次水质监测增加为10天一次。同时,水库还建立多层防控体系,严防突发水污染事件发生,确保4盆“放心水”万无一失。

“有事报污染,没事报平安。”岗南水库管理局办公室主任张波子说,以前水库的水质监测是两月一次,后来是一月一次,准备为北京供水后,变成了以每月三次向省厅报告。

西大洋水库水源地保护办公室的宁大水说,现在除了自己报送监测外,一些保定市政协委员还下来抽查,“还怕我们作假。”

清除网箱养鱼再现碧水

本报讯 如今,4大水库都是碧水蓝天,而五六年前情况并非如此。早年,网箱养鱼是水库周边农民发家致富的主要方式,也成为水库污染的顽疾。“发白发臭,也就是四五级水。”西大洋水库管理处人员说。直到2004年,4大水库彻底清除网箱养鱼,水质慢慢好起来,才再现水天一色的景色。

曾经4万亩水面2万个网箱

10月31日,位于王快水库下游的郑家庄,几乎每家农户院中都扔着落满尘土的渔网。一名约40岁的村民说,2000年前后,村里几乎家家都养鱼,少的三四箱,多的十几箱。

郑家庄村委会主任陈二国回忆,网箱养鱼是当时政府扶植的致富道路,最繁荣的时候,整个王快水库4万亩水面网箱数接近2万个。

家住在王快水库大坝上的孙林格较早感觉到水质变化。他称,随着网箱养鱼的泛滥,水库内的水面从清色,随后发绿发黄,甚至是乳白色。能见度也从三四米,变成不到1米。“臭得呛鼻子。”

2001年,已作为保定市饮用水源的西大洋水库,水质污染依然严重。面对严重的水库污染,当地政府下决心治理水质,清除网箱养鱼。

政府呼吁市民购买“爱心鱼”

保定唐县一位政府人员说,保定市政府对西大洋水库养鱼户做了适当的补偿,同时号召全市市民购买“爱心鱼”,以减轻养鱼户的损失。

截至2004年,4大水库内污染水质的网箱养鱼被彻底清除,王快和西大洋水库还放水清库,封库禁渔,治污还清。“很快就缓过来了。”孙林格说,现在王快水库的水是越来越好,“要不是根除网箱养鱼,也不可能为北京奥运供水。”

9成村民外出打工

本报讯 “虽然面临的困难很大,但是能为奥运会做出贡献,我们也感到非常光荣。”今年年初,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上,河北省水利厅厅长韩乃义对此表态。

一方面北京需要水,另一方面河北自己盆里的水也不多,河北不得不勒紧裤腰带作出牺牲。

“靠水吃水”成历史

河北省水利厅资料显示,海河流域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人均值的1/8,干旱程度堪比世界上最干旱的中东地区。

四大水库的下游农田内,很容易就找到一块块未收割的玉米地或是棉花地,此时已是秋收结束的时节。

“明年不种地了,今年也不收了。”郑家庄的一位村民解释说,水库向灌溉渠放水次数越来越少,农田的灌溉成了问题。部分村民开始花钱打井浇地,一些村民觉得花销大,干脆就不种地了。

郑家庄的不少村民抱怨,人家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但“这老理儿到我们村就行不通了。”前几年取缔网箱养鱼,现在浇地都成了问题,

郑家庄村委会主任陈二国介绍,政府允许网箱养鱼时,全村村民80%养鱼,10%打工。如今,为北京供水,种庄稼困难,村里90%的壮劳力都去打工了。

补偿问题正在协商

今年全国两会上,河北省代表李寿龄建议,四大水库向北京奥运应急供水,应妥善解决应急调水的补偿问题。

5月,北京奥组委举行的北京城市水环境治理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水务局副局长毕小刚称,关于河北省调水区域的补偿问题,北京市跟河北省的有关部门正在协商,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要等确定后再通报。

有序捕捞助渔民致富

为解决水库周边百姓吃饭问题,4大水库管理部门都向各自水库投放了银鱼等净水鱼苗,每年定期组织渔民有序捕捞。

“收入还行吧。”11月2日,黄壁庄水库边,渔民吴志民抱着15斤大鱼笑得合不上嘴。他称,以前靠网箱养鱼为生,现在政府不让养了,村里不少人都搞起捕鱼。

黄壁庄水库管理局人员称,有序捕捞既增加了渔民收入,又取得了生物净化水源的效果。库区周边群众致富有了门路,自觉保护水质的积极性高,水库水质才能从根本上得到保障。

#NEWPAGE#

京石段重点工程

●西四环暗涵工程

上接卢沟桥暗涵,下接团城湖明渠,西四环暗涵工程是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的最后控制性工程。因西四环快速路于1998年先于南水北调竣工通车,所以施工方案由明挖改为暗挖,工程复杂性急剧增高。

2005年5月28日,该工程正式开工。2007年11月23日,西四环暗涵工程从五棵松地铁下方穿越,这一难点的攻克,预示着京石段应急供水工程建设已近尾声,预计年底前完工。建成后不仅能保障向北京地区应急供水,而且将为2010年长江水进京创造条件。

●永定河倒虹吸工程

永定河倒虹吸工程为北京段最重要的控制性工程。位于丰台区卢沟桥下游约3公里,其穿五环路的浅埋暗挖工程是施工技术难度较高的地下隐蔽工程,对地面的沉降量控制极其严格,工程已基本完工。

●惠南庄泵站工程

位于房山区大石窝镇惠南庄村东,与河北省涿州市相邻,是京石段总干渠上惟一的一座大型加压泵站,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的标志性建筑物。该线段将先期为北京增加4亿立方米的水量,以确保奥运会顺利进行。

●北拒马河暗渠工程

位于河北省涿州市西疃村和北京市房山区南河村及惠南庄村,横穿北拒马河中支及北支,总干渠长1781.05米,为中线总干渠进入北京的第一个单项工程,承担着防汛的重要任务。工程计划于今年年底完工。

●釜山隧洞工程

位于河北省徐水县,是京石段应急供水工程中的大型建筑物、控制性枢纽工程,其在中线河北段7个隧洞工程中最早开工,率先实现全线贯通。工程由进口段、洞身段、出口段三部分组成。工程于今年3月25日完工。

●漕河段工程

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县境内。除担负着向北京应急供水外,还担负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全线贯通后的输水任务。其跨越漕河的巨型渡槽长2300米,是我国当前的最大输水渡槽,该工程于本月完工。

●唐河倒虹吸工程

位于河北省定州市曲阳县支曹村北,在京广铁路唐河桥以西14公里,西大洋水库下游16.4公里处。工程由进出口连接渠、倒虹吸、导流堤、退水闸等部分组成。2004年9月1日正式开工建设,今年10月底完工。

●滹沱河倒虹吸工程

滹沱河是流经石家庄市的最大河流,该工程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工程施工过程中,挖掘出始建于北宋的平板石桥,具有考古价值。2003年12月30日正式开工建设,是中线首个开工项目,目前已完工。

●古运河枢纽工程

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西郊,工程的起点即为京石段应急供水工程的起点。该工程由渠道工程、古运河暗渠工程及田庄分水闸工程组成,是总干渠上的一座大型河渠交叉建筑物,占用土地600多亩,预计今年年底完工。

京石段大事记

2003年12月30日

南水北调京石段应急供水工程首批工程开工。永定河倒虹吸、滹沱河倒虹吸工程开工建设。

2004年9月1日

唐河倒虹吸工程和釜山隧洞工程开工建设。

2005年5月28日

北京段施工复杂、难度最大的单项工程西四环暗涵开工建设。

2005年7月15日

古运河枢纽工程开工建设。

2005年12月22日

北京市编制完成《北京市南水北调配套工程总体规划》。

2006年2月27日

国土资源部批复了南水北调中线京石段应急供水工程建设用地。

2006年3月25日

釜山隧洞工程实现全线贯通。

2006年6月18日

漕河段岗头隧洞工程实现双洞贯通。

2006年7月20日

北拒马河暗涵开工建设。

2006年9月1日

卢沟桥暗涵工程正式开工建设。

2006年9月5日

沙河(北)倒虹吸主体工程正式施工。

2007年5月18日

西四环暗涵穿越地铁五棵松车站工程开工。该工程是西四环暗涵施工难度最大的控制性工程。

2007年10月26日

北京段终点团城湖明渠段园内施工全部完成;卢沟桥暗涵工程第五标段主体工程完工。

2007年11月23日

西四环暗涵工程从五棵松地铁下方穿越。这一难点的攻克,预示着京石段应急供水工程建设已近尾声。

京石段归属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扬州江都抽引长江水,连接起调蓄作用的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水出东平湖后“兵分两路”:一路向北,穿过黄河,输水主干线全长1156公里;另一路向东,经济南输水到烟台、威海,全长701公里,规划分三期实施。

2002年12月27日,南水北调工程正式开工。开工建设的首批工程是东线一期工程。

中线工程:从丹江口水库引水,沿线开挖渠道,穿过黄河后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水可基本自流到京津。京石应急段,是中线工程的一部分。

2003年12月30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开工建设,率先开工的是(北)京石(家庄)段应急供水工程中的北京永定河倒虹吸工程和河北滹沱河倒虹吸工程。

西线工程:在长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砻江和大渡河上游筑坝建库,调长江水入黄河上游。解决涉及青、甘、宁、内蒙古、陕西、晋等6省(自治区)黄河上中游地区和渭河关中平原的缺水问题。

西线仍在论证中,尚未开工。

#NEWPAGE#

抢救性发掘,文物重见天日的喜与忧

随着工程的提前实施,南水北调沿线的一些文物,纷纷提前重见天日。时间的紧迫,工期的加快,对地下这些埋藏了数百年、甚至数千年的大量文物来说,他们的命运是喜是忧?是个一言难尽的话题。

据统计,北京段发掘遗址8处,墓葬125座,窑址13处,出土文物2000余件;河北段36处文物遗存点,发掘墓葬600余座,出土文物6000余件。

河北省文物局文物保护处副处长张文瑞,负责该省南水北调文物遗存考古发掘工作。他认为,因为南水北调工程,使得一大批文物被抢救出来。从目前来看,成果是非常丰硕的。而这次发掘出来的文物,从考古学方面讲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通过这次文物抢救保护,对一些历史可以更深入地进行研究。

不过,有消息称,南水北调工程北京段文物保护,发掘面积不足工程占地面积的1/300,一些遗址和文物难免会遭到遗弃和破坏。考古专家坦言,这种情况在一些文物大省市更加严重。

一份北京市文研所关于南水北调工程北京段考古发掘的文件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一项提到,因列入《文物保护规划》的文物勘探面积不足工程占地面积的1/10,发掘面积不足工程占地面积的1/300,考古工作人员虽尽最大可能发掘地下文物,但仍有可能遗漏。

一名参与南水北调北京段考古发掘但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说,被南水北调工程占压的土地绝大部分没有勘探和发掘。这名专家透露,南水北调北京段工程地下文物相对较少,像其他一些省市被遗弃和破坏文物会更多,“这就是抢救性发掘弊端”。

对此,11月15日,南水北调北京段考古队队长张治强称,考古队都是严格按照上级规划执行的。“我们已经尽了全力。”张治强说,为尽量减少损失,本次对全线采取全面普探(发现遗迹的地带采取密探)的工作方式,勘探宽度自管线中线向两侧各扩30-35米,实际勘探宽度60-70米。即便如此,这位考古队长也不敢保证未勘测发掘的地段没有文物。

北京段一名考古队队员却告诉记者,长江水利委员会严格控制规划和资金,加上必须赶在工程前,只能把相对重要文物勘探发掘。按照正常的考古程序,完成10余个遗址点的发掘至少需要3年,而他们只用了不足一年的时间。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称,发掘文物数量的积累对考古工作至关重要,数量减少,一些历史信息不可避免地要消失掉,历史价值就会降低。“都是缺资金、时间紧闹的。”

工程为金代皇陵让路

1 保护

勘探面积272万平方米,完成发掘面积16360平方米,共发掘遗址8处、墓葬125座、窑址13处,出土文物2000余件。这一串数字,是北京市文物局公布的南水北调北京段考古发掘的成果,也是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南水北调北京段考古队跟时间赛跑抢出来的。

“大型工程,文保先行”,在南水北调北京段80公里沿线上,北京文研所考古队克服重重困难,在工程动工前成功完成了对文物的抢救性考古发掘。

考古规模空前绝后

“要是跟在挖掘机后面,不是考古而是捡宝,只能看到什么就捡什么,历史的信息就会大量丢失掉。”11月15日,北京文研所南水北调北京段考古队队长张治强说,这次南水北调工程北京段的考古是抢救性发掘,必须赶在工程动工前完成,时间紧任务重,对效率的要求极高。2005年7月正式全面勘探,2006年9月基本发掘完毕。不管酷暑与寒冬,为跟工程抢时间,考古队员都坚守在野外,甚至在一些不适宜考古作业的环境下,考古队员也在坚持工作。“尽可能地提取所有的文物资料。”考古队人员坦言,一旦工程动工“后悔的机会都没有”。

80公里的沿线面积,250多人的考古队伍,从2002年介入调研到今天仍在整理。张治强称,从面积、时间和投入的人力上,这次南水北调北京段考古对于北京来说是“空前绝后的”。

工程为文物遗址改线

“工程为金陵兆域绕路了。”北京段考古队队长张治强透露,南水北调工程北京段管线原定是要经过房山区周口店镇车厂村一带的金陵兆域,这是金代皇陵,北京地区的重要历史文物。

张治强等考古人员在第一次工程沿线文物调查时,发现管线虽然不是从金陵兆域“穿肠通过”,不会对皇陵有所破坏,但会对周围景观和整体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考古队立即将这一情况向北京市文物部门汇报,经过文保与工程部门的协商和反复讨论,最终决定将管线南移,绕开金陵兆域,这样就不会对房山金陵产生影响。

北京市文研所人员表示,为金陵兆域绕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整个南水北调北京段的工程中始终贯彻着“文物优先”理念。

文物堆放在临时仓库

2 尴尬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透露,南水北调北京段的文物抢救发掘工作基本结束,但后期的文物保护,资料整理仍在进行中。由于资金问题一直未得到解决,目前工作面临困难,连出版考古发掘报告的钱都没有。

文研所垫钱抢救文物

说起钱的事,北京段考古队队长张治强有一肚子话。按照预算,南水北调北京段的文物考古工作有一千余万的经费,直到今天也没完全到位。

从2002年起,北京市文研所就开始着手南水北调北京段的文物考古工作。前期都是文研所自己垫的钱,直到2005年12月份,文研所实在垫不起钱了,才跟北京南水北调办公室借了100万。“这是给技工发工资的。”张治强说,考古队有250余名专业技工和四五名管理人员,其中技工多来自外聘有资质的勘探队,开始考古队都是欠着人家的钱干活,对方经常说“不给钱就不干了”,但文物发掘工作还得继续。

直到2006年2月,第一笔专项经费———7个点考古发掘费才下来,共计619万。张治强说,到今天也没下来第二批,还差3个点的考古发掘费和全段文物的修复、后期资料整理等费用。

没钱出版考古发掘报告

11月15日,北京市文研所办公室内,张治强拿着一本《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文物保护项目湖北省考古发掘报告》不住地叹气。“光挖掘,不写报告,连盗墓贼都不如。”张治强着急地说,盗墓贼把文物卖到市场上,还可能流回博物馆。考古队把文物挖出来,不修复整理,不写专业报告出版,文物将永远在仓库里,谁也不会知道,丧失了所有的价值。

导致张治强着急的原因,就是缺钱。专项经费不到位,文研所也没钱再垫了,考古队出版报告的工作面临困难。这名考古队队长担心,时间一拖长,了解发掘过程的人流失了,报告写不出来,这批文物研究价值就会大打折扣。

目前,发掘出来的2000余件文物都堆放在位于房山琉璃河几间临时仓库内,有的还需要修复。张治强和他的考古队最大的心愿是将所有文物修复好,将北京段的考古发掘报告整理出版,向社会公开展示。

“重要墓葬,砖头都要完整抠下来”

3 揭秘

在80公里的南水北调北京段,按照规划,考古勘探范围是南水北调管线中线向两侧各扩30至50米。在实际操作中,为尽最大可能地保护地下文物古迹,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的考古队员将勘探宽度扩大到60至70米。

如此大的范围内,如何准确找到10余处埋在地下的遗址和墓葬?2000多件文物又是如何出土?11月15日,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南水北调北京段考古队队长张治强向本报记者披露了这80公里的考古发掘过程。

徒步“踏查”180公里

张治强说,从2002年南水北调中线北京段的管线论证阶段,文物部门就开始调查工作。第一步就是确定地下是否有遗迹。首先工作人员从文献入手,翻阅地方志,查找以往的考古发掘记录“若一地段曾记载出土过文物,那么附近就需要重点关注。”

随后是“踏查”,就是徒步在工程沿途走访,重点是房山和丰台内的60公里。从2002年至2005年3月,张治强和考古队员在把这60公里徒步走了3遍,每次都需要半个多月的时间。沿途中,队员们仔细查看地表状况,还要走访当地村民,询问“哪块取过土,哪块浇过地”,水沟、水渠等处成为他们重点调查的对象,从断面土层查找线索。捡到的旧砖头和陶片,成为队员们的珍宝。张治强称,如果墓葬被破坏,墓砖就可能露出地面,随葬的陶器、瓷器破碎后也会被冲刷到水渠里,这都是进行判断的重要依据。

初步确定后,专业工具———探叉就被派上用场,这是一种地下取土样的工具。队员们将它打入地下,从取出的土色和土质上再判断,“墓葬埋葬时土层都被挖掘并且混合过。”张治强说,通过这些基本上可以确定是否有文物遗迹存在。

古人垃圾坑也有价值

对于墓葬,队员们会小心翼翼地将里面的物品取出,对结构还要进行拍摄录像,“重要墓葬,砖头都要完整抠下来。”张治强说,这都需要队员用小铲、小刷子一点一点地干。

至于遗址,队员们对“灰坑”更是仔细。“灰坑”就是古代人扔废物的垃圾坑,队员们除记录外,还将其中的“单纯土样”(未被破坏的)收集起来,放到浮选仪中,土壤泡在水里,轻重不一的植物和动物骨头分离出来,队员们把这些东西包好,送古生物专家鉴定,来判断当时人们的食物和生活习俗等。

“那些日子,我永远记得”

4 讲述

谈起这次抢救性发掘经历,身为南水北调北京段考古队队长,张治强这位甘肃汉子苦笑着说,“那些日子,我永远记得。”

“偷偷”行动的考古工作

2005年10月份,考古队正式进驻长沟镇南正村———南正遗址所在地。此时工程征地、搬迁等补偿还未办下来,“文物抢救没有时间等。”张治强说,为抢在该地段南水北调工程动工前完成文物抢救工作,上边要求考古队必须开工。

当时是玉米快要成熟的季节,遗址以及墓葬很多都位于庄稼地里,老百姓声称拿不到补偿款就不让动。无奈之下,张治强和他的考古队一边跟当地镇政府、村委会协调,一边“偷偷”行动,与老百姓玩“时间差”。

队员们凌晨4点开始工作,干到8点就收工,此时村民就要下地干活了。白天,他们选择太阳最毒的两三点钟干活,“就这时地里没人。”张治强回忆,那时的工作多是往地下打洞勘测,动静并不大,老百姓不易发觉,同时对庄稼也没什么损害,老百姓还是能容忍的。“当时的感觉不像考古队,反而像盗墓贼。”一名参与勘探的队员说。

队员被骂出考古现场

等到庄稼收割后,考古队就要开始发掘,这下村民不干了。一名80多岁的村民,站在发掘现场大骂考古队员,村民们称拿不到占地补偿款就别想开工,起码要说个补偿数额。“这是工程的事,考古队也解决不了。”张治强回忆,当时考古队员也感到很委屈,加班加点干活,“还被人指着鼻子骂。”

张治强多次找村委会协调,都没有结果。这种情况下,再强行干活就可能失控,对文物抢救也不利,考古队只能撤出南正遗址现场。

2005年11月24日,经过北京市南水北调办公室、北京市文物局、长沟镇政府的协调,张治强的考古队才再次进入南正村。

再次进驻时已经是冬季了。“时间更紧了。”张治强说,土层逐渐冻结,已不适合考古发掘,但只能抢时间。

当时考古现场气温在零下1到8摄氏度,地表每天霜冻30余厘米。“头天刚挖的一夜就霜冻,等于白干了。”张治强回忆,为了防冻只好在晚上用草席和塑料布将探方盖上,让土层少冻点,这样第二天工作就会稍微容易些。当地村民刘宝增说,那时考古队员都穿军大衣和大头鞋,不少队员的手都冻坏了。

南正村并非是唯一的“硬骨头”,几乎北京段所有的考古现场都有各种各样的困难。今年11月15日,张治强说自己现在都怕回去看,因为考古队当时踩了老百姓地里七八棵月季,“人家还要找队长要钱呢。”

6000件文物艰难出土之路

- 文保·河北

去年3月22日,国家发改委、南水北调办等部门确定南水北调京石段所有文保项目必须在2006年底发掘完工。南水北调京石段中,河北段的文物集中抢救发掘工作是从去年的4月到12月进行的。

时间紧、任务重等摆在文物工作者面前的系列问题,终被克服。来自河北省文物局的资料显示,南水北调京石应急供水工程河北段的36处文物遗存点的文物抢救发掘工作已经完成,发掘中、小型墓葬600余座,总共出土文物6000余件。

经费不足困扰发掘

张文瑞,河北省文物局文物保护处副处长,负责南水北调河北段的文物抢救发掘、验收等工作。“首先面临的最大困难是经费问题。”每逢到国家文物局、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南水北调中线建管局等相关单位开会,张文瑞等人就会“见缝插针”地呼吁文保资金的落实情况。经过多方奔走呼吁,“资金缺口还有3千万到4千万。”

就这样,考古单位在自己垫付不足资金的情况下,开始工作。2006年4月,在南水北调京石段河北省内的200多公里,包括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国家博物院考古部、河北省文研所、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西北大学文博学院等全国18家考古研究机构,全面铺开36处文物遗存点的文物勘探和考古发掘工作。

“当时挺无奈的。”回忆当时的情景,张文瑞至今心情复杂。

南水北调文物保护的一系列抢救发掘中,一些专家、学者的付出和投入也是令人钦佩的。徐光冀,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成员,南水北调河北段文物专家组组长,去年已是71岁高龄的他,曾6次赴河北考古现场工作,多次中暑。

可能导致文物遗漏

去年,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考古文博学院院长孙华教授两次赴河北,考察文物抢救发掘工作。

在他看来,惟一遗憾就是工期紧,进而导致前期钻探、调查时间不够,前期规划无法全面完善,加上地下文物的不可预见性,这就有可能导致部分文物遗漏。

对于南水北调京石段的工程建设,孙华教授认为,这个国家重点工程非常重视文物保护问题。孙华教授说,河北省历史文化遗存非常丰富,在工程规划时期,就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意绕开。

文物专家徐光冀对于南水北调工程建设方的配合也表示了赞扬。

他介绍,由于时间紧,导致部分文物遗漏,所以在工程开工建设后,河北段有5处发现了未抢救出来的文物。但是,这5处文物遗存点被工程建设方发现后,立即停止施工,文物部门马上介入抢救。目前,上述5处的文物已经被完整抢救,并得到妥善处理。

拟建文物标本库房

去年9个月的文物抢救发掘中,6000余件文物破土而出。文物中有陶器、玉器、瓷器、铜器以及铁器。

大量的文物出土,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这些文物怎么保护、存放?有专家提出看法,发掘出来的文物得不到及时的保护,那么对文物的破坏性更大。

据了解,文物被发掘出来后,马上要送到当地的文物库房,立即对铁器等金属类文物进行除锈处理,其他文物也要立即进行保护性处理,以及修复残缺的部分。

目前,被发掘的文物放在专门的库房内。对于文物的存放,有专门的文物架,而一些重要的文物则专门存放到文物保护中心,存放于保险柜内。张文瑞介绍,要确保贵重的文物都存放在恒温、恒湿的环境里。

下一步,将请专家进一步鉴定和研究这些文物。

对于此次抢救出土文物的最终归宿问题,河北省文物局有关人士表示,大部分文物将回到出土地的博物馆,进一步丰富这些博物馆的馆藏。

目前,各个考古发掘单位正在对发掘出来的文物进行资料整理,对出土文物进行年代测定,编写考古发掘报告。同时,河北省文物局还准备为南水北调建一座文物标本库房,此项工作目前还在申报中。

背景

南水北调

●1952年10月 毛泽东同志视察黄河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一点来是可以的。”

●1980年7月 邓小平视察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

●1999年6月23日 江泽民实地考察黄河时指出:“兴建南水北调工程是必要的,要在科学选比、周密计划的基础上抓紧制定合理的切实可行的方案。”

●2004年3月10日 中央在北京召开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胡锦涛指出:“南水北调是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状况、促进全国水资源整体优化配置的重要战略举措。”

专题采写/本报记者 刘建宏 耿小勇

专题摄影/本报记者 郭铁流 赵亢 王贵彬 浦峰

编辑统筹/本报编辑 刘英才 专题制图/林军明

编辑:全新丽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