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武汉水务一体化管理做足水文章

时间:2007-04-10 14:38

来源:水利部网站

评论(

从出台《武汉市湖泊保护条例》到禁止非法填占湖泊行为,从为湖泊勘界立桩到制定保护规划,从新建污水处理厂到实施“清水入湖”计划为城中湖泊截污……武汉市的湖泊面貌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有着“百湖之市”美誉的武汉,在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过程中,因缺乏对水资源和水环境的保护,填占湖泊、污染水质等现象屡禁不止,大部分湖泊水体遭到污染,部分湖泊水质已退化到四类或五类标准。该问题成为武汉市水务局成立之初市民意见最大、各级领导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水管理体制改革之前的武汉,是管水源地的不管供水,管供水的不管排污,管排污的不管治理回收利用,部门分割,城乡分离。这种“多龙管水”的管理体制,并不利于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成立于2001年10月的武汉市水务局,正式对武汉市涉水事务实施一体化的管理。这使武汉市的水安全、水环境、水资源的治理保护和开发利用有了统一的思路、统一的政策、统一的规划和统一的管理。给武汉的水资源优化配置、高效利用提供了前提条件,为科学治水管水提供了组织保障,为全面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自2005年底武汉市成功争取到为期三年的全国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试点,武汉市水务局围绕水生态城市试点工作,从老百姓最关心的水污染这一直接的现实问题,重点开展“六大工程”和“一个体系”建设,即清水入湖、生态水网构建、污水处理建设、滨江滨渠综合整治、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和自然湿地风景区保护等六大工程和水生态系统管理、监测和评估体系。

  城市新名片——武汉江滩

  大禹、应龙等10多组高大而带有神秘色彩的青铜雕塑;龟、鳄、犀牛等9种各驮鹰鼎的动物;三过家门、镇江柱等一座座巨型粗狂的石雕……2006年“五一”呈现在武汉市民面前的汉阳江滩,以别样的“大禹神话园”文化主题内涵,给游人带来了意外的惊喜。

  武汉的江滩建设,正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变得更加美丽新颖、风姿各异。始于1998年龙王庙险段的治理,以坚固、防洪、保安等功能为主。到了2002年的汉口一期江滩,确立了防洪与环境综合治理的指导思想。大广场、雕塑小品,成为武汉游览新亮点。汉口江滩二期,更多融入中西式园林景观,同时设置不少健身器材,满足市民休闲健身需求。汉口江滩三期,则以生态森林和大型体育场地为主。相比靓丽、大气的汉口江滩,点缀有“梭子景灯”、“纺车雕塑”、“武昌古城门”等景观的武昌江滩,以其装饰平实,设施简朴显示出有别于汉口的个性色彩。

  自此,江滩建设形成较为成熟的模式,基础牢固的防洪基础上,个性景观、园林小品、纪念设施、娱乐场地随处可见,防洪、景观、旅游、休闲、体育健身等多种功能融为一体,无不使人舒心畅意、驻足留连。汉阳江滩的大禹神话园补充的大禹文化,又使人文内涵与自然风貌相得益彰。不同地域的个性打造,漫漫江滩正成为气势恢宏、多彩多姿的大园林。

  截止到2006年底,武汉共投资12亿元,建成总长20公里、总面积260万平方米的长江汉口、武昌、汉阳江滩。每天有约2万人次进入江滩休闲健身。每年接待国内外领导、友人、宾客近千批次。江滩已经成为武汉市一道靓丽的风景、一张新的城市名片,先后荣获了全国人居环境奖、鲁班奖和全国水土保持示范工程等荣誉,受到广泛好评,成为武汉三镇广大市民休闲、娱乐、健身、亲水的理想场所。

  政策引导破解水务建设资金不足

  治水工程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近年来,武汉市通过政策引导,采取多种方式破解水务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

  武汉市政府坚持集中有限的财政资金,每年的治水建设投资达10多亿元,堤防建设、江滩整治、农村饮用水、湖泊治理等项目建设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重点工程建设则采取两级财政分担模式。2006年,市、区两级在实施“一区一湖”工程中累计投资达20多亿元。除市级财政投资外,各区多方筹措融资,分别确定了一个或几个湖泊开展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相关工作。截止目前,全市共有23个湖泊被纳入“一区一湖”试点工程,工程进展顺利,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同时武汉市积极拓宽融资渠道,既充分利用社会资金,也加大民营资本对水务建设的投入。

  2005年,华中农业大学结合校园实际情况,征得教育部和武汉市相关部门同意,自筹资金1600万元,治理南湖岸线4000米、野芷湖岸线3835米、修筑护岸挡土墙5735米、道路2000米,种植乔木2700株,灌木、草本植物近万平方米,成为市民休闲观光新景点。2005年,武汉市首次以BOT方式实施污水处理特许经营项目,充分吸纳民间资金。由新加坡亚洲水务公司、武汉凯迪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武汉格林天地环保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和武汉市城市排水发展有限公司等4家公司共同出资组建的武汉汉西污水处理有限公司,投资4.6亿元建设汉西污水处理厂,经营时间为25年。汉西污水处理厂是目前全市规模最大的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能力达日处理40万立方米,处理等级为二级。

  城市排水加快发展

  每年的阳春三月都是武汉市水务局的“排水疏捞月”。武汉市城市排渍能力由于历史原因,一直严重不足。武汉市水务局成立之初,由于排水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排水管网不配套,遇雨道路被淹、出行受阻是常事。排渍问题在武汉市、区两级人大、政协代表议、提案中反映频率很高。

  2003年以来,武汉市加大排水设施维护改造力度,每年投入3500万元用于城市排水设施改造维护,共改造排水管网245处,新增管道80公里。每年三月开展排水疏捞月活动,平均疏浚排水管涵渠约1400公里。从2004年起,武汉市结合883社区行动计划,连续三年,共投资2.6亿元,完成了819个社区的排水管网改造,共改造排水管网530余公里,改造、新建各类井室62289座,改造及新建化粪池439座,路面恢复48.18万平方米,社区污水漫溢现象得到根治,社区环境大大改善,400多万居民从中受益。几年来,在社区排水管网改造工程中,市、区水务部门收到基层群众的感谢信、锦旗络绎不绝。

  同时,武汉市每年投入亿元用于重点渍水地段的排水设施建设。2003年以来,投入排水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改造的资金达8亿元,改造排水管网245处,新增管道80公里,实施了一批排水建设项目,打通尾水,整治港渠,修建涵闸,改造泵站,湖泊清淤,调整水系等。城市排水泵站改造启动,计划投入1.44亿元,用三年时间对市、区20座城市排水泵站进行改造,2006年投入4800万,对市、区11座泵站进行改造,部分工程跨年实施。改造后,将进一步保证设备的安全运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提高排渍能力。

  2004年7月18日至7月19日的一场降雨是1998年以来最大的一场降雨。从7月18日18时至19日18时各城区24小时降雨量普遍在150毫米以上,超过大暴雨等级,为多年罕见,其中武昌新生路区域累计降雨达176.2毫米,最大小时降雨量达37毫米,城市排渍经受严峻考验。

  武汉市水务局发挥一体化管理优势,统一协调城郊农排泵站和城区排渍泵站的运行,让部分城郊泵站承担城市排渍的任务,使得原来需要市领导出面,召集好几个职能部门协调完成的事情,通过武汉市水务局集中调度而全面落实,市属9座泵站夜以继日竭力抽排,最高峰时累计开机46台,创1998年以来一次开机台数之最,最大限度减轻了渍水可能带来的危害。

  在各级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武汉市通过强化排水设施维护管理,开展大规模疏捞,加强泵站检修和改造,全面落实排渍预案,加强科学指挥调度,确保预排、强排、协排、流动泵车抢险、巡视检查等各个环节的工作落实,实现了全市“小雨、中雨无渍水,大雨、暴雨保交通,持续大暴雨抗渍灾,出现不可抵御特大暴雨,努力缩短渍水时间”的排渍目标,确保了排渍安全。

  据湖北省人大预算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省水利厅前任厅长段安华介绍,水务一体化管理对水利工作带来了三个方面的变化:第一,提高了水行政管理效率。在传统的水管理体制下,水资源管理涉及多个部门,政出多门、各自为政,有利的就争,无利的就推,相互扯皮,水管理行政效率低下。实施水务管理后水行政效率明显提高。第二,优化了水资源配置。通过对水资源统一调度,提高了供水保证率,缓解了供需矛盾,并能做到优水优用。第三,充分发挥了水利工程的综合效益。水利既为农业服务,也为工业服务。水利不仅是防洪保平安、抗旱保丰收的公益性基础设施,也是城市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先导性基础产业。

  武汉市水务局从诞生到发展,短短几年时间里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生态安全得到重视和加强,饮用水源地得到更好的保护,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1.1%,随着“清水入湖”等截污工程建设的全面展开,水体水质有了一定改善。

  按照武汉市委、市政府确定把武汉建设成“滨江滨湖现代化城市”与“和谐武汉”、“创新武汉”的目标,武汉市水务局充分发挥水务一体化优势,正着手描绘“江湖相济、河渠通连、水质达标、生物多样、系统稳定、景观优美、人水和谐”的滨水生态城市蓝图。(裴海燕 孟梦)

编辑:武红霞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