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2006年城市水业年度关注

时间:2007-01-01 17:01

来源:中国水网

评论(

  2003年拉开城市水业市场化改革的帷幕以来,改革逐渐深化,引发从产业结构、监管体系、公众参与和国际参与等多方位的升级。2006年底我们从可以从四个方面对城市水业的政策与市场做出年度总结。 一、城市水业的产业整合加快   2005年底我们曾经以产业年来预测 2006年的城市水业市场走势。应该说2006年只是拉开了城市水业产业走向成熟的序幕,水业产业逐渐成熟将是未来5年的基本态势,2006年称为产业化元年可能比较恰当。在2006这个产业元年中,核心的主题是产业整合。   2006年的城市水业竞争秩序逐渐理性,市场竞争的核心逐渐由单个环节的竞争升级为产业链的竞争,各主要市场主体在这种市场竞争特征之下,分别进行这不同层次的产业整合,而主要产业链环节的细分和优化也显现端倪。   水业战略性投资运营集团是城市水业产业链的龙头,也是推动行业改革的核心力量。由于战略投资运营集团决定着投资、采购、运营管理,控股具体的服务企业,因而连接着政府和公众,因此其层次决定着产业化的发育程度和市场机制的健全程度。   一个优秀的、战略性投资运营集团需要投资、运营管理、技术集成三大能力作为根本支撑。中国城市水业的投资运营集团来自四个领域,2005年1月我们曾经用“四分天下”来概括中国水业投资运营集团的市场分布,这四个领域包括:外资国际水务投资集团、资本性投资控股集团、传统自来水转型的水务集团、环保工程转型的投资集团。这四种集团依据各自的背景和优势,进入充满机遇的城市水业,并且凭借一己之长获得各自的地位。连续三年的十大影响力企业正是对水业投资公司的竞争力评价。   但是,这四种企业都因其优势而暴露了其劣势,外资国际水务投资集团面临文化融合和经营成本的捆扰,资本性投资控股集团面临运营能力和技术支撑能力的制约,传统自来水转型的水务集团面临经营企业的约束和体制的障碍,而环保工程转型的投资集团则面临资本能力不足的问题。   产业时代的市场竞争要求投资运营集团具有完备的市场能力,一俊遮百丑的单项时代已经过去,市场竞争秩序的逐步完善更加要求优秀的投资运营集团完善投资、运营管理、技术集成三大能力,并且获得产业链下游的有效支持。   以投资集团为核心的产业整合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资本型战略投资人针对运营和技术集成环节所进行的产业整合,首创股份对具有华北设计院背景的国中水务的战略性收购将极大提升其技术集成能力,其进一步与清华大学的技术合作将使其技术能力更加长远;而作为外资水务的代表威立雅和中法水务,2006年各有重要高层本土化,将会逐步降低文化壁垒和成本,发挥其核心能力。二是工程投资企业普遍升级融资平台,将大幅度增加和放大工程性企业的资本能力。2006年金州集团私募1.5亿美圆,成为目前为止城市水业领域最大的融资项目,将使金州集团巨大的市场和技术能力得到发挥;桑德集团的伊普国际在新加坡上市,使桑德集团同时拥有中外两个上市融资平台,成功实现由工程性集团向投资控股集团的战略转型;著名的四川环保企业中科成成功私募9900万美圆,以及脱胎于清华紫光的普华控股私募6000万美圆,都是环保工程企业成功资本运做的典型案例。   城市水业的产业成熟还体现在重要产业环节的逐渐发育成熟上。随着政府投资体制的改革,专业运营服务企业将会获得巨大的发展空间,2006年水业专业运营服务公司初步获得市场认同,国祯环保、建工金源、大通水务都表现出很好的业绩,上海城投和桑德联手打造的绿衍污水处理有限公司更是脱颖而出,10月底成立即凭借股东的力量获得90万吨/日的服务能力。而传统水务企业所孕育的运营管理经验和能力由于体制的约束还没有充分释放,今后的专业运营服务市场无疑将更加精彩。   专业咨询服务机构的发育也是产业成熟的重要标志。大岳、中仪、济邦、现代等一批专业咨询机构逐渐成熟,特点和专长逐渐鲜明。随着行业沟通的加强,恶性竞争和低质服务的时代将逐渐终结。 企业的竞争与合作成为产业市场水业市场的主流,随着环境服务业商会的自发性成立,企业自律、协作共荣将成为2007年市场竞争的主流。 二、中国水业国际化趋势显著   国际化成为2006年中国城市水业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伴随这中国经济的腾飞,以及中国城市化率的迅速提高,中国的环境问题日益显现。巨大的市场需求,不仅提升了城市水业的国内关注,而极大地提升了中国水业的国际关注。这种国际化趋势体现了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国际同行的关注。2006年9月成功举办的国际水协大会,体现了中国水业被国际水业同行的极大关注。作为国际水业规模最大的行业大会,几乎所有国际水业行业组织、知名专家和企业参加了大会,展现了中国作为国际最大的水业市场的独特魅力。中国在特殊发展背景下的市场需求极大地吸引着国际同行的关注。这也将使中国水业企业获得更多的发展和合作商计。   二是国际资本市场的总体看好。中国城市水业不仅被中国资本市场所看好,国际资本市场同样看好中国水业的发展。世界银行正在进行的中国水业战略研究对中国城市水业市场给予了高度评价,集中体现在快速的增长需求和良好的支付能力和信誉上。国际政策性金融机构IFC、ADB,以及国际著名金融企业美林积极入股中国优秀环境企业(如桑德、普华和金州),体现了对中国水业市场的充分信心;新加坡交易所等国际股票交易所积极看好中国的水务股,也体现了国际资本市场对中国水务市场的总体看好。   三是国际企业提升中国战略地位。2006年以来国际水务企业的代表苏伊士集团进一步提升中国市场,将办事处设在上海,以加强对中国的投资决策能力;柏林水业在上海设立办事处的举措正在进行;2004年在中国水务市场呈推出趋势的香港汇津,也呈现重新进入中国水务市场的趋势;2005年以来一年多的时间,美国GE、德国西门子等国际500强企业以收购形式迅速进入城市水业德技术集成和设备行业,显示了极大的信心的决心;另一家500强企业美国ITT正在从已经具有优势的水业设备领域中,进一步提升其产业层次;正在对中国水业的市场进行市场论证的国际企业则更多。 三、改革在供水领域遭受一定阻力   随着中国环境问题的严峻,环境事件逐渐社会化,而这种社会化趋势极大地提升了各级政府对水业安全尤其是供水保障和污染应对的重视。安全性问题迫使政府重新思考城市水业的责任主体和改革方式。虽然特许经营是一种适合城市水业特点的模式,但是由于部分地方错误的改革动机,使改革出现了危及公共安全的现象。   另一方面,随着改革是深入,城市水业越来越深地触及原有的利益主体,加上部分项目的失败和国家对供水安全的强调,使长期存在的对市场化改革方向的质疑声音得以放大。在水业改革中,尤其是在供水领域改革中,因此遭受一定的阻力因素,政府和行业中均出现了对改革方向的争论,使一些进展中的项目停顿不前,这也成为城市水业在2006年不可回避的市场关注点。   供水安全问题让地方政府意识到了在供水领域的政府责任,本是推进改革的理性声音和有益倾向。这种倾向将有利于政府摆脱以简单融资的改革动机,使改革回归以提高效率和服务为核心的轨道。但是,有些地方不是在市场体制之下,探讨如何完善政府的责任机制,完善改革,更为科学履行政府责任;而是谋求退回到政企不分的改革初期,用低效的传统体制来考虑政府责任问题。因此,供水安全问题在一些地方已经逐渐成为反对改革的借口。   事实上,在目前推进特许经营,强化监管的改革背景下,对市场机制的引入,是不可能通过“将引入市场机制内部化”的方式来真正完成的。因为用改变传统企业内部机制和管理者持股等方式来代替外部机制的内部化改革,不能真正解决政企分开,因此不能建立和完善政府与企业之间监管与被监管和约束机制,也不能支撑水业服务规模化、标准化的需要,从而阻碍服务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改革在供水领域遭受一定阻力也有很大的政策体系不完善、特许经营制度与产权改革制度之间存在协调性矛盾等,政府已经在通过产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政策予以解决。 四、成本监审将公众注意力引向价格   价格是连接各个主体的主要纽带,价格迅速提高在国家要求提高资源性商品价格的政策的促进下成为水业的重要新闻点,也逐渐成为公众关注的要点。2006年社会公众对征收污水处理费和自来水价的持续上涨所提出的质疑也有增强趋势,虽然大部分城市通过政府和企业通过更加细致的工作和导向一定程度地化解了这种压力,但是也有部分城市的成本与价格进入与公众相互对立的怪圈,2006年以南京自来水的价格风波最为引人注意。   价格监管是水业市场监管体系中经济监管的核心内容。1998年原国家计委和建设部制定的《城市供水价格管理办法》,确定了城市供水价格由供水成本、费用、税金,加上8—10%利润的构成原则。1998年以来,自来水价的平均增幅接近7%(包含了水资源费的增加),但是几乎没有多少城市的供水公司实现了8—10%的利润,价格机制不完善,水价不能到位是主要原因。   2006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就《城市供水定价成本监审办法(试行)》征求意见,提出了供水定价成本监审的四点原则:合法性原则、合理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和权责发生制原则,对于急需建立完善水价形成机制的城市水业来说,明确了成本的组成和内容,对理顺水价管理体制将产生重要的、积极的影响。   但是,供水成本监审办法的出台,也将会引导公众过多关注成本细节。而城市供水是一种以自来水为核心产品的环境服务,如果抛开服务水平,单纯引导公众和政府关注成本,将有可能迫使运营企业为简单控制成本,降低服务质量。 本文认为,城市水业的根本出路是在行业中树立和强调服务业的产业特性,而要淡化产品制造的产业特征。无论是自来水还是污水处理行业,城市水业提供的是一种环境服务业,应该以服务综合质量确定价格,服务城市水业的市场发展将失去必要的市场想象空间。

  同时,随着水价和成本的社会关注度增加,水业企业的效率和服务必然成为水价进一步的调整的障碍。而消除这一障碍的可性措施是监管体系,尤其是基于绩效比较系统的经济监管体系的完善,让高效的企业获得高的收益,让低效的企业退出市场。
(文:傅涛)

编辑:谢晓慧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