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聚焦厂网一体与按效付费,区域排水体系研讨会在珠海召开

时间:2025-07-21 09:10

来源:中国水网

作者:E20研究院

评论(

7月17日,由E20环境平台、中山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清环拓达(苏州)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双百跨越之“市政排水体系可持续发展行动”暨第五届“区域排水体系研讨会”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成功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地方水务集团及行业专家围绕体制机制管理、运维绩效考核、运维管理实践三大核心议题,通过代表性城市的实践分析,以及行业专家及企业的共同思想碰撞,展开了深度的研讨。

当前,市政排水体系作为城市水安全保障的核心基础设施,在城市可持续运行及水务领域高质量发展中扮演关键角色。然而,其可持续发展正面临管理与实操层面的双重挑战。在管理层面,存在“厂网河”权责分割、资金保障不足、标准体系缺失等系统性问题;在实操层面,则需应对极端天气韧性建设、系统性治理优化、污染物控制及运行效率提升等结构性难题。这些问题相互关联,亟需通过体制机制重构和技术创新协同解决。

在此背景下,本次研讨会聚焦“市政排水体系体制机制及运维管理”,采用主题发言+圆桌讨论形式,搭建城市间交流的平台,促进城市间的相互学习与借鉴,促进排水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a470bdfd616b3e36236383221b754bac.png

中山大学教授、国际非开挖技术研究院院长马保松教授全面介绍了中山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的发展概况:依托大湾区的区位优势和中山大学的平台资源,土木工程学院近年来实现了快速发展。作为国内为数不多开设管道特色学科的高校,学院汇集了多位深耕管道研究的专业教师,累计主编4项国家标准和2项供排水管道行业标准,并打造了实力雄厚的研究团队,在国内外均形成显著影响力。

会上,马保松教授指出,管道作为城市生命线,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排水管网,定期全面检测极为必要。当下我国地下管网规模庞大,且存在建设质量、病害风险等诸多问题,如供排水、燃气热力管网爆裂、渗漏等,引发地面塌陷、水质污染、内涝等状况,主管部门和企业都要高度重视。

ef6e3f16e660234b5d5d4548207333cb.png

马保松 中山大学教授,国际非开挖技术研究院院长

E20特邀研究员、市政排水体系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专家组成员方晔指出,当前排水管网管理面临着多主体管理带来的系统混乱等挑战,这就凸显了实现一体化管理的必要性。推行一体化管理,能有效提升水务行业的质量和效率。珠海市在全市范围内实施一体化管理的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也充分证明了一体化管理是解决当前水务行业诸多问题的关键。在此过程中,企业和行业主管部门均需要发挥主动性,肩负起应有的责任,共同推动排水管网一体化管理落到实处,促进水务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c8faff8e9cfb80d89d314211b59364f7.jpg

方晔 E20特邀研究员,市政排水体系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专家组成员

E20环境平台执行合伙人,研究院执行院长薛涛在交流汇报中指出,市政排水管网领域的发展离不开多方支持,科研院校的专业引领、水务企业的早期参与及实践,以及技术供应方的创新助力,共同为行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当前环境质量提升正倒逼市政基础设施运维质量升级,但机遇背后挑战严峻。一方面资金困境突出,地方财政压力大、水价及污水费调价动力弱,导致管网运维资金短缺;另一方面技术路线不确定、不同地域运维标准模糊,进一步加剧了发展难度。在当前政策“春风” 与现实困难并存的环境下,需各方持续协同,推动管网事业及排水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0fd46aa096c480cacf0bc45337419bc5.jpg

薛涛 E20环境平台执行合伙人,研究院执行院长

清环拓达(苏州)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邓永峰表示,排水管网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技术支持,特别是在当然财政压力下,技术创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环境治理的升级压力,同时也推动了排水领域技术的高质量发展。例如非重力真空排水技术,通过技术创新,在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中得到了有效应用。当然,排水治理技术的选择,与区域特点及治理需求密切相关,如何通过技术升级助力排水的高质量发展还需行业同仁共同探讨。

f498eba46f3703c4d8c3705b867e5f12.jpg

邓永峰 清环拓达(苏州)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在主题发言环节,珠海供排水管网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童立结合珠海实践,探讨《珠海市排水体系体制机制及运维管理经验》。2017年8月“天鸽”台风导致珠海市水浸情况严重,触发珠海市排水体制改革。在《珠海市排水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工作方案》的指导下,珠海市建立了排水设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标准、统一管养的厂网一体化排水管理体系,明确珠海水控集团为全市排水设施统一接收管养主体。珠海供排水管网有限公司已实现“供排一体、厂站网渠一体”的全域管养模式,且通过厂-站-网调度,具备全天候、智慧化、精细化专业运维能力。

690707beb019d27bccad026970e34478.png

童立 珠海供排水管网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

中山公用水环境治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屈柳俊围绕《中山“市镇街”排水厂网一体运维管理现状及未来规划》展开分享。中山市针对管网底数不清、污水收集率低、多级分割运维等问题,启动了厂网一体化的改革。针对中心城区,采用BOT+O&M特许经营模式,项目目标是通过三年(2022-2025年)的建设期,使得污水收集率及污水处理厂进水浓度达到规划标准。2025年2月,中山市发布《关于支持市属国资企业参与非中心城区排水厂网一体化的工作意见》,为中山公用积极拓展镇街厂网一体化业务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下一步中山市将积极对接镇街厂网一体化业务。

5ce7c21285b700a103d724092953efd8.png

屈柳俊 中山公用水环境治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E20特邀研究员王强则从开源视角出发,阐述《厂网一体化改革和传统水务企业的嬗变》。王强指出传统水务企业正在经历着:可持续的价格机制没有形成、市区分工造成排水运管主体割裂、供排水一体化无法达成、排水整体运行效率不高的长期难题。提出了传统行业嬗变的十大思考:从传统市政水务到大水务;打破市区两级分工;产品多元、服务多元、收入多元;加快数字化、数智化转型并有实效;加快技术升级向资源化、能源化转移;供排水一体化、进而推动区域一体化;管理架构和方式升级、专业能力提高;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按效付费、绩效管理;防汛保障能力提升。

66bfc1b42d64986bff90d1dcde4c01f8.png

王强 E20特邀研究员

在排水体系的技术升维方面,合肥工业大学教授、清环拓达(苏州)环境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汪家权分享了《智慧非重力排水系统在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中的应用》。汪教授指出,非重力排水系统通过真空负压技术与智慧运维平台的结合,为破解城乡排水难题提供了创新方案。相较于传统重力排水系统,其无需大规模开挖,施工便捷且对环境影响小,能灵活适应各类复杂地形,无论是城市更新中的老旧小区改造、乡村振兴中的污水治理,还是古村落、景区等敏感区域的生态保护,都能高效实现污水的全面收集与无泄漏输送。借助智能监控平台,该系统可实现实时预警和高效运维,降低了运维难度与成本,同时构建起“治污 - 循环 - 防灾” 的新模式,推动污水资源化利用,为城乡环境治理和绿色低碳转型提供有力支撑,助力生态环境改善,促进资源再生、环境改善与民生保障的协同发展。

c272bfdc74d22e25642ed1497921ca33.png

汪家权 合肥工业大学教授、博导

清环拓达(苏州)环境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

在体制机制研究方面,和毅咨询总经理万文清指出,厂网一体化下的按效付费机制正成为破解我国污水收集处理领域“厂网分离” 困境的关键路径。长期以来,污水处理厂与排水管网的分割管理,导致资金效能偏低、责任边界模糊,甚至出现 “清水挤占处理能力” 等资源浪费现象。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密集出台政策,推动建立以污染物收集效能、进水浓度、污染物削减量等为核心的绩效考核与付费体系,将污水处理与管网运维深度联动,形成“高效收集 — 优质处理 — 资金合理回流” 的闭环。但这一机制的落地,不仅需要因地制宜设计考核体系、创新资金筹集方式,更需通过系统性改革让“按效付费” 真正倒逼治理效能提升,为污水治理提质增效提供可持续的制度保障。

bcb7e11369d2ff45ba89ba5d502471e2.png

万文清 和毅咨询总经理

E20研究院高级行业分析师郭慧就厂网一体化及按效付费等调研情况作了专题分享。基于对十余家地方水务企业和单位的实地调研,系统剖析了当前厂网一体化改革中的关键矛盾——包括管网资产权属划转、市/区两级责任边界、管理模式以及绩效考核机制等核心问题,并据此梳理了可对标的实践案例经验。

2726a49696ee835136a5118fbd1283c1.png

郭慧 E20研究院高级行业分析师

在圆桌讨论环节,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南宁、青岛、株洲等多地水务企业围绕各区域厂网一体及按效付费的实施现状展开深入交流。各方通过分享实践经验、剖析现存问题,在经验与问题的碰撞、共性与差异的交叉思考中,为厂网一体化机制的完善及按效付费模式的优化提供了多元视角与实践参考。

附件:参会企业名单

ef1c942a5595b4e1f3bc6859328ca022.pngaf34311da9bbd3bc457d2d5ed9cca85a.png7f755226819bf28968a85f22fd2b2ef2.png

编辑:赵凡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