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三次工业革命(蒸汽、电气、量子时代)是科技推动生产力进步,而2023年提出的“新质生产力”则指向社会关系与生产关系的系统性变革。这正是人工智能带来产业重构的核心逻辑,其影响将是持续、深刻且不可逆的。
产业重构的具体表现与应对路径
人工智能必然带来所有行业和产业的重构。行业发生变化,专业就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直接映射在教育领域,高校中部分专业招生遇冷便是例子。以环境专业为例,其被列为“四大天坑专业”之一,报考人数逐年下滑,根源在于社会需求的转变(原来有分工,未来没有分工),人工智能时代不再需要单一领域的专才。
令人忧虑的是,到2049年,污水处理厂、垃圾焚烧厂或许不再归属于环保行业,它们可能被纳入市政体系,可能由城投公司接管,也可能落入阿里、华为等科技巨头手中。当智能体成为产业核心,“谁是产业主人”便成了悬而未决的问号。
人工智能时代对产业的颠覆是革命性且不可逆的,这意味着所有软硬件产品都将面临重新定义的过程。就像环保设施的归属不再由传统行业属性决定,而是取决于谁掌握了智能体的核心控制权,这种不确定性正在重塑每个产业的边界与归属逻辑。
现在的软件正从传统信息软件向智能化转型,需添加MCP接口以实现智能调用。以往的软件如Word采用一级、二级、三级菜单的层级模式,而智能体软件则颠覆了这一形态——它不再需要菜单,就像未来手机可能不再需要各类APP,仅通过对话框即可操作:你只需告知需求,智能体便会通过MCP接口调用相应功能自行完成。今年年初新推出的MCP协议正是这种变革的基础,它意味着所有软硬件产品都将被重新定义。
这次产业重构之所以影响深刻,是因为它不同于信息化、数字化与智慧化,后者至多是生产力的小幅革新,而智能化是生产关系的革命,其冲击可能导致大规模失业。
“AI+”对环境产业的影响尤为显著。环境产业本质上是低产业化程度的“行业归集”:有机废物处理与垃圾焚烧等业务被投资公司归集于同一园区,实际上关联度很少,没有做到真正的产业价值归集。环境产业服务于千行百业,每个行业的水、气、声、渣需求衍生出5000余个细分赛道,各主体分散作业。这种模式导致人员消耗巨大,即便项目签约价格高,也因中间成本侵蚀难以盈利,微薄利润更常转化为应收账款。
人工智能是生产关系革命,而非生产力迭代。这对依赖人工的产业冲击更剧烈——相比汽车行业早已实现的无人化生产,环境产业作为B2B领域的劳动密集型服务行业,产业化程度越低,受AI冲击越大。同理,快递等ToC的高人力依赖行业也将面临更深层变革,而标准化生产成熟的产业(如汽车行业)反而受影响较小。
在产业重构的背景下,企业面临的竞争如同一场“抢椅子”游戏。原本200、300个席位将缩减至150个,留存的“椅子”即未来产业的价值连接点,如同人体穴位般关键。企业需将自身经验重构为价值载体,即所谓的“奇点”,其表现形式是产品。
将酒店管理、餐饮等服务经验通过标准化体系封装,橱柜、电梯等工程经验凝聚为定制化产品,设备运维经验整合为通用智能模块,这一借助 AI 技术实现经验向可复用产品转化的过程,称为 “基于AI+的产品化”,其核心是通过产品化打造奇点,实现经验封装。
AI作为经验封装的底盘工具,本质是将人类解决问题的逻辑(如炒菜的逻辑、流程编排)即“思维链编排”,转化为可计算的算法模型,最终通过“产品化”实现经验的数字化固化与价值传递。
那么,用思维链实现特色经验编排的路径究竟在哪里?
第一,效用先导。智能化与信息化、数字化的本质差异在于:数字化需先投入资金积攒数据、编制标准,形成所谓 “数据资产”,但多数数据会沦为无效资产——唯有转化为可交换的资本、可创造价值的产品,才算真正有价值。
以餐馆为例:信息化的思路是先斥资购置灶具、原料、调料,再学炒菜,动辄千万级投资门槛极高;而智能化则是 “先会炒菜”,哪怕借用他人的厨具原料,也要先产出菜品实效——做不好的环节由人补位,通过人机协同直接创造价值。智能体的存在根基是 “即时有用”,而非为未来囤积资源。
第二,调节人机比重。当人机比重从90调节为10的时候,效率将显著提升。但核心逻辑在于:人工智能并非取代人类,而是让专业人才的经验“神化”。人始终是社会关系的必要组成,只是在协同中占比减少。这与信息化、数字化追求“无人化”的路径截然不同。
第三,提高绩效。正确的路径是在“炒菜”的实践过程中,逐步购置橱柜、厨具、调料及原料供应链,逆向实现数字化,而非先铺数据基建再做事。这就像先掌握炒菜的核心逻辑(思维链),再根据需求完善配套资源,最终逐步提升精准运营的层级。
双轮驱动:E20以智能组件与生态共建赋能环境产业升级
用平台力量助力环境企业成长是E20二十余年来不变的使命。随着产业与服务持续升级,不同阶段的重心依次围绕政策、资本、营销、商道展开,而智能已成为未来产业升级的必选项。
如何通过平台赋能产业智能升级?存在两个核心方向:一是基于“智能+”制定十五五高质量发展规划,二是依托“智能+”构建承载新质生产力的新商业范式。为此,E20推出两款领先的产品级智能组件:
一是“两山智联®设备智能运维”:聚焦设备智能运维服务,以低成本实现设备7*24小时高水平管理——将传统每日巡检升级为每5分钟动态监测,精准预判故障并优化维修维护配置,为企业设备管理保驾护航。
二是“两山智联®易见”:作为视频智能服务平台,专注安全管理领域,经过两年技术攻坚实现99%的安全识别准确率,以智能化手段筑牢安全防线。
这两款组件如同智能体的“插件”,而E20提供的不仅是工具:一方面输出规划思路,另一方面提供组件支撑,剩余90%的落地实践需企业自主完成。
此外,E20发起“共建 共创 共享” AI环境行业行动,呼吁行业共建智能标准、共创智能模型、共享智能成果。
人工智能的浪潮既是对个人的考验,更是对产业、行业的洗礼。唯有善用AI,成为其“老师”与“伙伴”,方能在新的“封神时代”占据先机;若被AI替代,则难免被行业淘汰。
编辑:徐冰冰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