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需重构排水管理范式,推动管控与服务深度融合。通过将排水许可、海绵城市管理等行政手段转化为市场化服务,建立“以服务促管控”的新型政企关系,优化规范标准体系,实现从事后治理向事前预防的转变。例如,以污水处理费调整为“污水收集处理费”为切入点,明确受益者付费原则,破解小区雨污分流改造的经费与产权难题,同时将供水与排水系统联动,推动全链条责任落实。
其次,强化全生命周期统筹能力。在规划层面,需将工业企业碳源纳入市政污水系统全成本核算,通过专管直排、错峰排放等模式提升进水浓度,降低全产业链处理成本(如珠海青岛啤酒厂专管直连案例)。
物业小区一定要雨污分流并纳入厂网一体化管养,同步推进小区雨污分流改造,消除化粪池冗余,但需以产权模糊化与受益者付费机制平衡利益矛盾。针对道路、市场、工地等与排水系统相关的污染源场所,需联合城管等部门强化源头管控,突破行政区划与部门壁垒,推动国家层面政策落地。
再者,构建弹性韧性基础设施体系。在厂网一体化运维中,需建立跨区域、跨产权主体的调度平台,通过冗余管网互联、一级处理能力扩容、旁通管加药等技术手段应对极端天气溢流风险,弥补调蓄池在强降雨中的局限性。
最后,以数字化赋能精细化治理。搭建覆盖“纵向全生命周期、横向全要素、外延全链条”的智慧管理平台,整合厂网数据与实时监测信息,实现洪涝预警、污水收集效能评估与动态优化调控。真正落实厂网一体化的高效协同一体化管控(联动) 。
在当前中国城市排水系统从末端截流向源头系统治理的转型关键期,方晔表示:“必须彻底摒弃管理粗放、效率低下的传统模式,以全链条协同、服务化转型与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走精细化、系统化、服务化、社会化、智能化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方能突破传统管理惯性,实现水环境治理与资源利用的协同增效,为高质量发展筑牢生态根基”。
编辑:李丹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